遥远的唐古拉山倾泻出一条大江,流经西南滇区后入缅直奔印度洋,这便是怒江。凡大江附近必有文明,怒江流域同样孕育出了璀璨而绚烂的多民族文化。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为代表,这里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神秘和独特。
缘起于千万年前大陆板块的碰撞,这里有世所罕见的山河相间地貌,怒江也是著名的“三江并流”之一。怒江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美丽而原始的生态环境下也暗藏汹涌。边境也意味着隐形的纷争,在战乱的年代里,却变成了一个被遗忘的战场。
边境之乱与高山之险磨炼出昂然不屈的精神,再艰苦卓绝的条件也漠如尘土,最终逝于流水。未曾辜负先民的期望,奔腾的江水和巍峨的高山正彰显了怒江人民的气概与胸怀,在无数次湍流冲荡山谷声中,生生不息。
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启幕在即,我们专门挑选了这些与云南、怒江、傈僳族等主题相关的书籍以及怒江店建筑师华黎的作品,特此奉上。
怒江风貌
摄影:木烨
01
《云南文化史丛书·古滇文化史》
作者: 蒋志龙 樊海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滇时期,大体相当于云南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 12 世纪,止于公元 226 年(诸葛亮征南中时期),上接新石器时代,下连爨文化时期。这是云南古代史上本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
本书从古滇时期的族群、建筑、金属冶炼、交通、贸易、原始崇拜等方面,载以图文,还原出一个神秘多彩、文化交互的历史现场。古滇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范围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古滇文化史也是组成完整云南文化史体系的重要一环。
02
《傈僳族文化大观》
主编:斯陆益
出版: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傈僳族的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体育等多个社会生活领域,涵盖了傈僳族文化的全面现象,充分展示了傈僳族丰富的民族文化。
03
《福音谷》
作者: 林茨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怒江的大峡谷,有一种特别的音响:完全由未加训练的农民之声形成的和声,演绎的却是作者耳熟能详的欧洲古典名乐。在《福音谷》中,林茨细致地描绘了傈僳人的清贫与充实,在这个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的世界,高唱赞美诗的竟然是一支以贫困著称的族群,在他们惊人的质朴以及“神贫”之美面前,所有玩世不恭的意念而只剩下崇敬的情感。
从书中可探寻外来文化对傈僳族的影响,与作者林茨在峡谷深度游历后的动容,在现代工业与信息社会的当下,傈僳族人民由歌声传递出的强大信念,如穿透云层的阳光,具有抵御甚嚣尘上的力量。
04
《怒江之役:CBI战区往事》
作者: 孙敏 / 江汶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中缅印战区,是一个被遗忘的战场。
1990年代以前,它在中国是一段三无历史:无史料、无报道、无研究。这些年来,从中国到美国再到缅甸,作者调查了无数的怒江战役亲历者,记录了宝贵的口述历史。本书采取双线叙述,一是怒江战役的历史,一是寻找。以少校的118封战地家书为线索,以战争亲历者的家书、照片和口述史为背景,以美国国家档案馆、胡佛研究所的资料和中日战史为依据,讲述1943年到1944年怒江西岸发生的故事。
民间记忆在本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拒绝遗忘是人的本性。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寻找者,作者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所做的是把历史的记忆、人民的记忆和学者的记忆组织起来,让破碎历史在追忆中丰满起来。
05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
作者: [新加坡] 杨斌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望mountain
副标题: 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素
原作名: 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章从西南丝绸之路切入,讲述了全球脉络中的云南。第二章则讲述了云南自古以来如何是中华的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进入政治、经济分析,阐述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兴衰以及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并探讨了云南完全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06
《僧侣·士人·土官》
作者: 连瑞枝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
本书运用官书、方志、家谱等材料,结合当代民族志、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明代云南大理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希望提供一个明朝“统治”该地模式的解释框架。由此,严格来说本书应算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百姓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后三部分)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
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寺院庄园,扶植宗教活动,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宗教秩序,笼络当地信教之人。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他们。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编写符合明朝正统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土官和州县之间形成政治平衡。土官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按照作者的建构,西南大理人群各有不同的族群、宗教、阶级类属,“国家”和“地方”各司其职并因应互动,“王朝秩序”由此得以在该地确立并维持。
07
《云南古桥建筑(上下)》
作者: 张俊 / 陈云峰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踏遍云南各地,广泛收集了云南古桥的文字和图照资料,全面展示了古桥的卓灼与历史,按方位载录滇西北——迪庆、丽江市、大理市、滇西——临沧市、保山市、滇东北——昭通市、曲靖市、滇中——楚雄市、昆明市、玉溪市、滇南——普洱市、西双版纳、文山、红河等的现有桥梁现况。从桥梁形式呈现云南境内时空地域的参差,桥是生命,也是信仰。
08
《起点与重力》
作者: 华黎 / 华黎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建筑界丛书第二辑
华黎编著的《起点与重力》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最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在华黎的建筑观中,建筑被视为一个进化的有机体,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割裂的整体,而非仅仅是一个形式物体。本书详细介绍了华黎以及TAO的主要设计作品,包括常梦关爱中心小食堂(2008)、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2010)、四川孝泉民族小学灾后重建(2010)、半山林取景器(2012),通过访谈与自述,走进华黎建筑背后的理念与意义。
华黎于2009年在北京创立TAO。TAO对当代建筑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境下成为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持批判态度。TAO的实践通过深入挖掘场所意义和合理运用此时此地的条件,营造根植于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建筑和景观,并诠释其营造过程中涉及的丰富意义。场所精神、场地及气候回应、当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与建造方式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每个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