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内容
在聚集态科学研究中,一些相同分子单元,由于本身聚集行为的差异,可以在介观尺度形成迥异的超分子微结构,进而在宏观材料层次可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理化性质,甚至新的功能。这些分子介观聚集后所赋予的、超越微观单分子层次的崭新特性,有助于丰富和加深对一些复杂自然过程的理解,并为分子材料的性质调控和功能设计提供新的指导和研究视角。因此,研究聚集体材料在新材料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具有日益重要的价值。功能聚集体材料的制备不仅取决于新型分子结构单元的设计,更依赖于对介观尺度分子聚集过程的精细调控。因此,如何通过分子设计与聚集态调控,发展新型介观尺度调控的功能聚集体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别于通常基于单一组分的晶体、薄膜和粒子材料,本研究论文以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活性体系的分子为功能骨架,借助酸碱复合静电作用、共价偶联反应、氢键等复合作用,制备一系列新颖的多组分介观尺度复合物,包括纳米尺寸可控的酸碱复合物粒子、聚合物复合基因载体颗粒、染料-聚合物-木头框架复合透明材料等。探讨了介观尺度复合物尺寸、聚集态组装结构、光物理性质与光化学活性之间的相关关联,并初步探索了这些功能聚集体在发光显示/防伪、基因转染可视化成像、生物化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聚集体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第二章中,设计并构建了一类尺寸可控的介观酸碱分子复合物,其表现出与尺寸相关的光物理特性和光化学活性。利用酸性四氮唑和碱性胺基团的四苯基乙烯发光分子DEATPE-2TA与第三种酸络合,并通过控制添加酸的类型及其化学计量比,调节自聚集中的结合相互作用,由此可控地形成几纳米到几百纳米的胶体分子聚集体。接下来,通过多种纳米表征手段研究了酸碱复合物的组装过程,并获得了DEATPE-2TA/H2SO4 复合物的单晶结构,由此揭示了由酸碱相互作用形成多孔晶体框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利用不同的酸组分对酸碱复合动态组装过程进行调控,并对不同介观尺度聚集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介观尺度酸碱复合物与单分子不同,表现出与尺寸相关的光物理特性和光化学活性变化的趋势。该项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酸碱相互作用和开发特定的离子功能聚集体材料。
(2)第三章中,设计并发展了一种具有动态荧光可视化的基因转染聚合物复合体系。合成了具有四氮唑基团的聚集诱导发光染料(TPEBM-2TA, TPE-4TA)。并利用负电性的四氮唑基团通过静电互作用和氢键作用与具有正电性的基因载体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 PEI)相结合,从而构建了一系列稳定可调的、具有荧光标记的染料-高分子复合物体系(TPEBM-2TA/PEI: 5.1% PLQY; TPE-4TA /PEI: 22.3% PLQY)。得益于四氮唑染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代谢稳定性,AIE/PEI复合物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进一步,将AIE/PEI复合物与质粒DNA(pDNA)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非共价自组装复合,形成了生物稳定的荧光响应型标记基因转染新体系,并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52.7%)。最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生物成像手段,荧光可视化基因转染过程:不仅直观展示了载体粒子分布,还能实时地追踪基因转染中跨膜、DNA脱离等关键过程,从而为基因转染动态过程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3)第四章中,合成并研究了一类具有多重发光性质的双酯代苯胺分子体系,并采用取代基位置异构化策略,获得了具有不同发光行为(力致发光、荧光、磷光)的异构体材料(ML-1~3),并进一步将该分子材料填充到木材的介观孔隙结构,成功制备了长寿命室温磷光透明木制材料。首先,初步分析表征了具有不同异构体结构的ML系列酯代苯胺的发光性质。接下来,重点研究了优选的ML-1~3小分子材料在不同物态下的发光行为,并研究了其聚集诱导发光活性。研究发现,ML-1为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活性分子,在聚集态下具有较高的固态荧光发光效率(λex/λem = 320/431 nm, 73.8% PLQY),并表现出强力致发光行为(λem = 433 nm)。由于分子异构作用,ML-2和ML-3均为ACQ分子,聚集态下表现出弱的力致发光行为,且存在不同的晶态结构。结合单晶结构分析和理论计算,取代基位置异构可以显著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排列方式,从而对聚集态发光特性产生重要影响。然后分别将异构双酯代苯胺染料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均匀后,反向填充到透明化木材的介观孔隙结构中,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长寿命室温磷光透明木制材料。最后,初步探索了这些室温磷光透明木材料在信息防伪中的应用。本研究为有机无定形态室温磷光生物基材料的设计与性能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4)第五章中,通过在脱木质素-聚合物回填透明工艺中加入四苯乙烯衍生的聚集诱导发光活性荧光染料,开发出了一种制备发光透明木材材料的高效新方法。这些染料-聚合物-木材复合透明材料显示出出乎预料的发光增强效果,其荧光量子产率显著提高,最高可达99%,远高于对应染料在其他聚集态(如晶体,或掺杂于聚合物中)下的发光效率。特别的是,即使在极低的染料掺杂浓度(0.0001 wt%)下,该复合材料也能保持令人满意的较高量子产率和高发光亮度,因此非常适合大规模应用。机理研究表明,预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木材介观多孔结构中的原位聚合产生了高分子量有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从而形成了刚性分子环境,提高了基于四苯乙烯的荧光团在复合材料中的发光效率。最后,基于该特异的荧光染色能力,利用三维成像方法实现了以亚微米级的分辨率在大体积范围内对木材内在介观多孔网络进行三维可视化,并定量分析了透明木材内部三维空间的纤维取向和多孔分布,从而为研究此类木制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该透明AIE荧光木材料也有望在荧光检测、太阳能聚光器、光子学和激光技术等前沿领域获得应用。
02
[1] Shuodong Wang, Yao Cheng, Haohao Liu, Jinzhi He, Qilong Bian, Jing Guo, Yang Zhang, Yujie Tu, Bo Chen, Zebing Zeng, Sheng Xie*, Ben Zhong Tang*. Mesoscale Acid–Base Complexes Display Size-associated Photophysical Property and Photochemical Activity. Small, 2024, 2402798. Doi: 10.1002/smll.202402798.
[2] Shuodong Wang, Jinzhi He, Xiaomou Tao, Chunguang Yin, Haohao Liu, Jing Guo, Yang Zhang, Xiaomou Tao, Wenhuan Yao, Zebing Zeng, Sheng Xie*, Ben Zhong Tang*. Transparent Woody Materials Exhibiting Unique Fluorescence-enhanced Staining Effects for Visualization of Intrinsic Microporous Network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Doi: 10.1021/acsami.4c08138.
[3] Yao Chen#, Yujiao Yang#, Shuodong Wang#, Zhibiao Zhou#, Jiangcan Li, Yang Zhang, Sijie Chen, Zebing Zeng, Sheng Xie*, Ben Zhong Tang*. Fluorogenic in-situ Labelling of Gelatin Polymer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Hydrogel.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Doi: 10.1002/chem.202401561.
[4] Haohao Liu#, Shuodong Wang#, Mengfan Huang, Qilong Bian, Yang Zhang, Kua Yang, Bo Li, Wenhuan Yao, Yizhao Zhou, Sheng Xie*, Ben Zhong Tang, Zebing Zeng*. A Photoelectromagnetic 3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rom Flexible Tetraarylethylene-Backboned Ligand and Dynamic Copper-Based Coordination Chemistry. Small, 2024, 2306956. Doi: 10.1002/smll.202306956.
01
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全面梳理与深入理论剖析,聚焦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立足于“乡村振兴缺乏高质量人才—政府政策推动人力资本发展—人力资本促进农户稳定增收”的逻辑链条,首先从政策视角出发,着重探究区域性政策与教育政策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力资本对农户稳定增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旨为如何有效实施政策以弥补农村家庭私人教育投入不足提供政策建议,并为推动低收入农户实现内源性增收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首先,基于一系列特征事实提出本文研究问题,并从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两个维度分析选题意义。随后,阐述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总结了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并提炼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文献综述。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本文研究紧密相关的既有文献,并进行深入的总结与评述。首先聚焦于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从传统度量方法的演进、家庭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以及多维能力的人力资本度量引入,系统地梳理了当前人力资本度量领域的主要成果。其次,深入探讨了政策对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重点分析多领域投入的区域性政策与专门针对教育领域的教育政策,为理解政策对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依据。再次,从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系统归纳了关于农村人力资本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最后,对前述文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既肯定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为本文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3章,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包括政府政策、人力资本、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人力资本以及农村儿童与家庭。其次,结合研究问题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与人力资本相关的理论,涵盖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新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力资本动态发展理论;二是与农户收入相关的理论,包括可持续性生计理论与农户行为理论。最后,分析基础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并梳理基础理论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4章,基于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政策研究区域性政策对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首先,梳理了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政策的背景,分析2016年开始的国家贫困县退出政策与以往贫困县政策相比在哪些方面有所加强。其次,构建理论模型考察贫困县退出政策对儿童认知能力的直接与间接路径。再次,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多年面板数据,并结合政府公布的国家贫困县名录,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政策是否提升了贫困县地区儿童的认知能力,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此外,实证检验政策对儿童能力提升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其中直接路径主要考察扶贫政策是否增加了人均收入和促进了网络普及,使儿童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间接路径主要验证政策是否增加儿童学习时间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最后,基于儿童特征(儿童性别)和家庭特征(子女数量和父母教育程度)考察政策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异质性。
第5章,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首先,从理论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其次,以儿童行为作为非认知能力的代理变量,实证考察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运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再次,实证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儿童负面情绪、学校生活适应性和儿童自信心等的作用路径。最后,从儿童特征(儿童性别)、家庭特征(父母教育程度)、同伴特征(同伴是否具有问题行为)及教育质量(教师是否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和学校财政拨款占比)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的异质性影响。
第6章,家庭人力资本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影响。首先,基于可持续性生计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通过理论模型阐述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其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低收入农户人力资本偏低的特征,对家庭人力资本从多主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度量。再次,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家庭人力资本的复杂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运用代理变量法以避免遗漏变量的影响。最后,家庭在优化家庭资源配置进行经济活动决策时,不同收入间可能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进一步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以使结果更加稳健。
第7章,结论与启示。首先,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其次,在此基础上从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农村教育文化适应性发展、农村社会全员公平性发展以及多元生计体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指出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主要创新点
第一,区域性脱贫政策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首先,为区域性脱贫政策效应的评估补充了新的证据,弥补和拓展了区域性政策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的研究。尽管有研究表明区域性政策通过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卫生等多领域的投入,对地方收入、产出、投资及就业等经济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提升效应,但针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的研究尚显不足。而对于国家级贫困县政策,有学者研究该政策对地方福利、家庭收入、教育支出、经济增长及财政支出等的影响,但尚未有研究聚焦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特别是对能力形成的影响研究。本文整合区县、家庭及个人层面数据,全面考察了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政策对贫困县地区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拓展了区域性政策相关研究。其次,拓展了人力资本决定因素的相关文献。人力资本积累显著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有学者从宏观经济增长因素或微观经验角度,比如家庭人力资本行为决策、教育政策、房价、地区间教育质量差异等研究人力资本的积累。本文则从区域性政策出发,为有效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为未来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提供新证据和启示。再次,从理论上拓展了人力资本动态发展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将政策从总投入中剥离开来,从而区分政府政策和家庭投入对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具体地,从一揽子综合性政策中分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分别探究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政策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丰富了人力资本的影响路径研究。最后,研究发现政策对贫困家庭与父母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其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反映出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政策可以避免“精英俘获”这种常见现象,为政策实施者提供政策建议。
第二,教育政策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首先,文献中对认知能力的研究较多,对非认知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丰富了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尽管现有文献已广泛探讨了教育政策通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营养餐与教育补助等对儿童人力资本的影响,却忽视了教育系统从顶层设计,引导学校开展旨在培养儿童非认知能力的相关教育内容的影响。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其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领域,经济学领域鲜有研究,而心理学领域缺乏对内生性问题的探讨。运用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至关重要。本文尽可能克服由反向因果及遗漏变量引发的内生性问题,以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因果效应。最后,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深入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各项传导机制,加深了从教育内容实施干预对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认识,对文献作了有效补充。
第三,家庭人力资本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影响研究。首先,手动整理获取2020年湖南省某县贫困人口微观数据,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低收入农户如何实现内源性增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实证基础。以往研究多聚焦普通农户人力资本与收入关系的探讨,在当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提升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已成为缩小内部差距、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策略。其次,拓展了农户行为理论,基于传统农户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不仅考察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更进一步探讨在不同收入相互作用下,人力资本对家庭收入的作用机理。再次,丰富和完善了家庭人力资本的度量。以往关于家庭人力资本度量方法单一,本文结合贫困农户人力资本偏低的特征,不仅关注劳动力人力资本,也考察非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外溢性,尤其是16岁及以上的青少年群体,他们大部分在高中或大学就读,其教育水平高于小学或初中教育程度的父母,能够敏锐感知市场信息,对农户经济决策产生影响。通过构建系统的家庭人力资本综合度量体系,全面反映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异质性及人力资本结构的复杂性。最后,为揭示人力资本与农户各类收入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系统研究。家庭经济活动的选择并非独立,家庭的务工活动和生产经营性活动相互作用,以往研究往往忽视了这种相互关系,采用单方程模型探究人力资本的影响路径。为避免估计偏误,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探究人力资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更为稳健的实证支持。
02
[1] Does the county-based poverty reduction policy matter for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4, 85: 102147.(JCR 1区,SSCI,第一作者)
[2] Stay or return? The role of city environment and digital economy in migrants in China[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11: 1322955.(JCR 2 区,SCI,通讯作者)
[3] Minimum Wa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22: 1-17.(JCR 2区,SSCI,第一作者)
[4] 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儿童行为发展[J].劳动经济研究, 2023, 11(04): 3-37.(CSSCI,通讯作者)
01
研究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前我国互联网科技和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区块链在推动传统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产业协同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主要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在单渠道供应链、双渠道供应链、上游竞争型供应链以及下游竞争型供应链四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从事产品生产的制造商引入区块链对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带来的影响。论文剖析了区块链赋能供应链的作用机制,研究了策略性消费因素、企业竞争因素与区块链对供应链定价决策的交互影响,构建了不同区块链引入条件下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对比了不同决策模式和不同区块链引入条件下的均衡结论,设计了不同结构下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协调契约,论证了区块链在传统供应链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中发挥的经济效应。论文的研究一方面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和供应链优化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为帮助传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合理有序的引入区块链实施数字化转型,优化定价策略和协调契约提供了决策参考。
论文的主要章节和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首先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和微观主体三个角度论述选题背景,阐释选题的研究意义,随后梳理有关策略性消费行为、竞争型供应链以及区块链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论文的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区块链赋能供应链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该部分首先介绍区块链的涵义及技术优势,随后论述区块链赋能供应链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传统供应链当前面临的挑战和痛点,阐述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区块链赋能供应链定价和协调的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基于区块链的单渠道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研究。该部分基于单渠道供应链角度构建博弈论模型,分别在一体化和分散化决策之下,同时考虑区块链和策略性消费行为的交互作用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的影响。
第四部分:基于区块链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研究。该部分基于双渠道供应链角度构建博弈论模型,分别在一体化和分散化决策之下,同时考虑区块链和策略性消费行为的交互作用对实体渠道和网络渠道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的影响。
第五部分:基于区块链的上游竞争型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研究。该部分基于上游竞争型供应链角度构建博弈论模型,在两个市场力量不对等的制造商相互竞争的前提下,分别在一体化和分散化决策之下分析两个制造商投资区块链的不同情景下区块链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的影响。
第六部分:基于区块链的下游竞争型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研究。该部分基于下游竞争型供应链角度构建博弈论模型,在供应链下游两个市场力量不对等的零售商相互竞争的前提下,分别在一体化和分散化决策之下分析制造商引入区块链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契约的影响。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归纳总结论文研究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主要创新点
现有关于区块链与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块链的某一个具体功能例如区块链的可追溯性,或是信息的保真性等在供应链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亦或是只考虑策略性消费行为或企业竞争行为单个因素对传统供应链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区块链+策略性消费行为或者区块链+企业竞争行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完整梳理和分析区块链赋能供应链影响机理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见。此外,现有多数研究在构建理论模型的过程中,同时考虑区块链因素对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总投资成本以及对消费者效用水平复杂影响的研究成果鲜有发现。鉴于此,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探索,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思路创新
论文的研究紧扣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梳理了区块链赋能供应链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阐明了区块链驱动传统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厘清了区块链赋能供应链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不同供应链结构和不同因素影响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丰富了特定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补充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决策分析理论体系,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合理运用区块链改进供应链绩效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2.研究视角创新
论文突破以往研究视角的局限,聚焦区块链的引入对供应链的生产和消费两端同时带来的复杂性、全局性影响,紧紧围绕区块链赋能供应链的切入点合理设计参数并构建博弈模型。一方面,论文不仅探讨了区块链对提升消费者效用水平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考虑了区块链对生产者成本变动和定价决策带来的双重影响。另一方面,论文不仅分析了区块链对生产者的单位产品成本带来的正向经济效应,同时也研究了区块链对生产者的总投资成本带来的负向经济效应。
3.理论观点创新
论文通过构建不同供应链结构下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块链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的综合影响,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创新性结论。
第一、论文分别在单渠道供应链和双渠道供应链结构下,首次同时考虑区块链和策略性消费行为(消费者角度)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带来的影响,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两周期动态博弈模型,对比研究不同决策模式下区块链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反直觉的结论,设计了一种区块链条件下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收益共享契约。上述研究为我们在当前消费者的策略性消费趋势不断增强的市场环境下,深刻认识和理解区块链在缓解和调节策略性消费行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思路。
第二、论文分别在两种竞争型供应链结构下,首次同时考虑区块链和企业竞争行为(生产者角度)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供应链定价决策和协调契约带来的影响。在上游竞争型供应链环境下,构建由两个市场地位不对等的制造商与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上游生产市场中市场领导者和市场跟随者单独或者共同采用区块链对供应链定价决策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区块链条件下实现供应链协调的两部定价契约。在下游竞争型供应链环境下,构建由单一制造商与两个市场地位不对等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对比分析制造商采用区块链对下游零售市场中市场领导者和市场跟随者定价决策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区块链条件下实现供应链协调的两部定价契约。在当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上述研究不仅为供应链系统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利益协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特定环境下的企业竞争理论和供应链决策理论体系。
02
[1] Dynamic Pricing in a Blockchain-Enabled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Tehnicki Vjesnik-Technical Gazette, 2024, 31(3) : 753-773, (SCI收录,本人第一作者);
[2] Scheduling Problem of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Based on Hybrid Structure 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ademic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2019, 17(1): 130-137,(EI收录,本人第一作者);
[3] 基于区块链的策略型消费者购买行为及供应链协调,科学决策,2023, (7): 20-38,(CSSCI收录,本人第一作者);
[4]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动态定价及协调研究,中国管理科学,(CSSCI收录,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正在外审,文章编号:2024-0331)。
01
研究内容:
本文以电力基础设施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为研究主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研究背景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厘清本文研究脉络及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阐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为电力基础设施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电力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电力基础设施影响外贸外资的理论基础。最后从作用机理方面论述电力基础设施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企业进口、外商直接投资等,由此建立本文的主要理论框架。
第三章为中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与现状分析。本章首先分别从电源工程和电网工程维度探究了中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历史演变情况。其次依旧从电源工程和电网工程维度探究了中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区域分布格局。再次系统梳理了中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历程与运行现状。最后阐述了中国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历程与运行现状。
第四章为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本章首先探究了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影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其次,以三峡水电工程送电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电力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出口的效应。借鉴事件分析法的思路考察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的平行趋势与动态效应,并展开排除竞争性解释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再次,结合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基于企业成本下降、贸易关系持续以及出口多元化渠道展开影响机制检验。最后,从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生产工艺类型等层面展开多维度的异质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影响。
第五章为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口的影响研究。本章首先探究了主动扩大进口的现实背景及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口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性。其次,以三峡水电工程送电为准自然实验,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电力基础设施影响企业进口的效应,并进行平行趋势与动态效应检验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再次,从进口规模驱动因素和构成分解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口的影响机制。最后,从企业出口情况、企业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类型以及进口产品种类等异质性视角,研究了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口的差别化影响,并进一步从质的维度探究了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口概率、进口产品质量和进口持续时间的影响。
第六章为电力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本章首先探究了电力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其次,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西电东送工程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电力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再次,从信号传递和市场潜力两条渠道检验了电力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可能影响路径。最后,基于企业、行业以及地区层面展开异质性分析,并进一步分析电力基础设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后带来的企业雇佣、生产率、融资约束变化等经济结果。
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其次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提出强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政策精细化管理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
主要创新点
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从研究内容看,本文系统性探究了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出口行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一是基于微观企业视角,从成本下降渠道、贸易关系持续渠道和出口多元化渠道挖掘电力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背后深层原因。二是率先从进口驱动因素和构成分解两个维度剖析检验了电力基础设施对企业进口的影响机制。三是从信号传递渠道和市场潜力渠道探究电力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渠道,有助于理解电力基础设施引资的作用机理。
第二,从研究视角看,一是丰富了电力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影响研究,将该领域研究边界延伸至企业进出口行为与外商直接投资。二是提供了中国出口增长之谜的新解释,首次聚焦于同时期国家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三峡工程,为中国出口奇迹提供了新的解释。三是拓展了中国进口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率先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深入探究了企业进口的影响因素,为中国加入WTO后进口贸易快速增长提供了新证据。四是补充了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聚焦于电力基础设施的引资作用,为FDI区位选择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五是丰富了大型跨区域能源调配工程的经济影响研究。
第三,从研究数据和方法看,一方面,本文实证数据层次丰富独特。首先,收集整理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电源基础设施和电网基础设施相关数据,全面梳理中国电力基础设施的时空演变和分布。其次,采用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各地区统计年鉴等宏微观层面数据,有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与普遍性。再次,手动收集了三峡水电工程送电时点数据、西电东送工程送电时点数据,研究数据具备独特性。另一方面,本文研究方法合理先进。本文选取了三峡电力外送和西电东送工程作为准自然实验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有效缓解以往电力基础设施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也选用目前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的研究前沿方法,包括培根分解法、CSDID估计、SA估计法等,有效克服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可能带来的估计偏误,进一步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第四,从研究结论来看,本文研究结论为政府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提供电力视角的新启发。具体来看,一是有助于厘清电力基础设施对稳外贸的重要作用,为制定更为合理的电力保障政策提供了一定启示。二是有助于厘清电力基础设施对主动扩大进口的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一定政策启示。三是有助于厘清电力基础设施对引资的重要影响,有助于政府开展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吸引外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电力基础设施以吸引FDI提供经验借鉴。
02
[1]Xie R, Zhang J, Tang C. 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New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firms.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23, 74: 101390.
01
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影响,共设置了7个章节,各章节具体研究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是绪论。本章聚焦于探讨以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行为作为核心议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深远意义,系统剖析了本文的研究脉络,详细阐述了各章节的关键研究内容及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贡献点。
第2章是文献综述。该章节基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概述数字金融的相关研究,包括对数字金融的概念、测度及其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二是总结企业绿色行为影响因素的有关文献,主要从企业污染减排、企业绿色创新以及企业环保投资三个方面展开。三是梳理数字金融影响企业绿色行为的相关研究,遵循数字金融与企业污染减排、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和数字金融与企业环保投资三条思路。四是基于以上文献,审慎的对现有研究展开总结性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3章是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行为的典型事实分析。本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详细介绍了数字金融的衡量指标,分析了数字金融的总体发展状况和数字金融不同指标的变动趋势,并对不同地区数字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二是寻找企业污染排放的代理变量,分析企业污染排放的总体水平及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排放状况,并分析了企业污染排放的行业分布状况。三是企业绿色创新,分析企业绿色创新的总体变化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四是测算企业环保投资,分析企业总体环保投资规模及其变动情况,并比较企业环保投资的所有制差异和生命周期差异。
第4章是数字金融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首先,本章基于可持续发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相关经济理论分析了数字金融影响企业污染减排的理论机制。其次,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并通过替换核心变量、增加控制变量、排除同期其他政策影响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再次,从企业所在区域、企业性质、高管背景等视角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异质性影响。然后,基于财务费用、融资约束以及高管环保背景三条渠道,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机制。最后,分别检验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补助对数字金融促进企业污染减排这一关系的调节效应。
第5章是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首先,本章基于“波特”假说、委托代理理论等经典理论对数字金融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其次,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采用替换核心变量、变换回归模型、剔除特殊样本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检验基础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然后,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是否因城市性质、行业性质以及管理层环保背景不同而产生异质性影响。最后,检验了数字金融是否通过融资约束、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以及高管环保认知这四条机制影响企业绿色创新。
第6章是数字金融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首先,本章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经典理论分析了数字金融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理论机制。其次设定实证计量模型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并通过考虑更换固定效应、剔除特殊样本、变换解释变量、排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影响以及内生性处理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从企业所在区域、企业股权性质、企业生命周期等方面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异质性影响;然后,探究数字金融是否通过降低非效率投资、缓解债务约束以及吸引绿色投资者这三条渠道影响企业环保投资。最后,进一步检验了数字金融不同指标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以及数字金融对企业环保投资的非线性影响。
第7章是结论与政策启示。本章首先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概括;其次基于主要研究结论,分别从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绿色环保理念、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等视角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基于本文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传统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维度,难以全面揭示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复杂影响。本文则突破这一局限,从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和末端治理的视角出发,选择企业污染减排、企业绿色创新、企业环保投资这三个具体维度,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影响。其中,源头控制视角关注企业绿色行为的起点,即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污染减排作为最直接的环境保护措施,位于企业绿色行为链条的起点。数字金融通过提供环境风险评估和资金配置服务,能够引导企业在项目初期就考虑环境因素,从而有效减少污染排放。这一维度不仅体现了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初步承担,也为后续绿色创新和环保投资奠定了基础。过程阻断视角聚焦于企业绿色行为的转型与升级过程,即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是推动企业从被动适应环境规制到主动寻求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金融通过数据分析、信息共享和智能推荐等功能,能够精准对接企业的绿色创新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加速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一维度体现了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末端治理视角关注企业绿色行为的持续性与长期性,即环保投资。环保投资是企业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而进行的长期、稳定的资源投入。数字金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能够降低企业环保投资的融资成本与风险,促进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环保项目中。这一维度不仅体现了企业对绿色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承诺,也为企业绿色行为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本文还强调企业异质性和市场情境依赖性,通过区分不同规模、行业、地域的企业及考虑特定政策环境、市场结构等情境因素,使研究结论更具针对性和普适性。这种多维度的综合研究视角,为深入理解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多维度数据源,构建全面、精细的研究数据集。针对现有研究在数据获取与处理上的局限性,广泛收集上市公司数据、政府公开数据、企业年报等多个数据资源。这些数据不仅涵盖数字金融交易记录、企业绿色行为指标等直接相关数据,还包括宏观经济指标、政策文件、市场环境变化等间接相关数据。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整合与分析,本文能够更准确地刻画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此外,本文还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工作,通过手工搜集原始数据与人工核验异常数据等方式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针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揭示复杂关系和非线性特征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设定工具变量、增加控制变量等方法缓解潜在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引起的内生性偏误。有效捕捉了数字金融与企业绿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潜在交互效应,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同时,本文还注重实证结果的稳健性,结合数据结构特征和计量模型的应用条件,综合使用Tobit回归、负二项回归、归并回归、零膨胀泊松回归等方法,揭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影响,既有助于理清数字金融影响污染减排、绿色创新、环保投资等企业绿色行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基础,又有助于推动企业迈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的有益启示。
02
[1] Zhang Y, Lu J. Green finance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a t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llegal pollution discharge behavior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29(32): 48477–48490.(第一作者,SCI)
[2] Lu J, Li B, Li H, et al. Sustainability of enterprise export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2: 119839.(第四作者,SCI)
[3] 杨冉, 张亚龙, 赖明勇. 数字赋能、制造业集聚与企业成长[J]. 产经评论, 2024.(第二作者,CSSCI,录用)
来源 |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