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概十年前,我跟几个同学开车路过合肥瑶海区,一个同学说,我们有个高中同学住在附近。
于是,摇电话,要去他家里玩。
那时候我们刚毕业,也不讲人情世故,空手去了。对方很热情地来到小区门口接我们。
几年不见,分外热络。大家边走边聊,这位东道主同学去了小区门口的便利店,出来的时候拿了一瓶可乐,是小瓶装的那种。
他边走边喝,丝毫没注意傻眼的我们几个。
到他家里,他给我们倒了开水。他的房子虽然装修了,但是没有任何家具家电,有点家徒四壁的感觉。
对于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先买房,先上车,先硬装,有个地方住就行。
大夏天的真热啊,他家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风扇,他倒的白开水真烫,越喝越热。
只有他自己,一边喝着冰镇可乐,一边跟我们聊天。
然后,实在忍不住,我们都走了。他也没留我们吃饭。
二、
往后十年,我们没有什么交集,偶尔微信点赞之交。
我们几次同学聚会,有意无意说起他,可乐事件成了他的标签。
嘲笑几次,慢慢也就忘记了。再后来,同学间也甚少往来。
大家忙着升官发财,家庭琐碎。年龄渐长,谁也不愿把时间花在没有营养的同学交往中。
我甚至忘了那位同学的名字,现在写件事,是因为突然明白,我们才是十年前那件事的小丑。
在一场注定薄凉的人际关系里,人家真的没有必要请你喝一瓶可乐。
三、
我们这一生之所以会认识很多人,是因为一个个的特定场景,上学,上班,入伍,我们在不同的阶段,这些不同场景把我们链接起来。
于是,大家成为同学,同事,战友。
当身份变了,地位变了,环境变了,那些热乎、亲密的关系,就会随之土崩瓦解。
所以不要伤感亲密的同学,后来没有了联系;不要纠结交心的同事,后来变得淡漠寡情。
我们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进过身体和灵魂的人啊,分手后都会跟死了一般。
我们要明白,人情淡薄才是常态。沉默,不是失去了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逢场作戏的兴趣。
四、
人和人注定渐行渐远,这才是我们学会拒绝的底层逻辑。
不管是找你借钱,还是求你办事,或者不那么熟悉的朋友递来的结婚请帖。
如果有利可图,起码让你觉得快乐,你便可一帮了之。
你若想拒绝,便干脆了当地拒绝,没有什么委曲求全,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如果刻意迎合让自己觉得别扭,或者耿耿于怀,不如干脆拒绝。
人际关系,他不值钱。
回想这半辈子,那么多的故旧熟人似乎已成了路人,那么多的亲友长久没个音讯,甚于一年都见不了一面。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真相。
我们能做的就是习惯冷暖,接受好坏,适应捉摸不透,时而冷酷时而又温热的人心。
毕竟,只有自己才是这趟生命旅途中永恒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