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学习随感》免费赠书了!!

乐活   2024-11-04 00:01   浙江  

(需要书的朋友,通过153-3019-1958短信发送姓名、电话、地址、数量,即可收到作者免费送书。收到书以后,再扫书上二维码付8元钱快递费就是了。)

《胡琴学习随感》及Al阅读点评

目 录

《胡琴学习随感》

--自序

《胡琴学习随感》

--前言

Al对《胡琴学习随感》的总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一

--对中老年二胡群体的分析

《胡琴学习随感》之二

--我和老家几个二胡朋友的“自画像”

《胡琴学习随感》之三

--如何评价衡量一个人的二胡演奏水平

《胡琴学习随感》之四

--学习二胡过分在意、分析、研究各种动作的利与弊

《胡琴学习随感》之五

--我对部分二胡人的点滴体会

《胡琴学习随感》之六

--为什么要快弓慢练如何快弓慢练

《胡琴学习随感》之七

--我对二胡的追求和定位

《胡琴学习随感》之八

--部分业余二胡爱好者学琴不如愿的主要原因

《胡琴学习随感》之九

--学琴要不要去与人相比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

--我的老师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一

--与AI就二胡演奏家李福华老师“红火”现象的对话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二

--听王延星导演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视频讲座的思考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三

--对音乐节拍和节奏的初浅认识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四

--由蒋才如老师《北京有个金太阳》引发的思考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五

--关于对二胡音准、节奏和音色的思考

《胡琴学习随感》之十六

--拉二胡你算几级大厨

《胡琴学习随感》

--自序

朋友,你想学习乐器吗?你想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并获得更快进步吗?

我告诉你,你首先必须要建立正确的认知!

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正确应对学习中的所有问题。

我可以毫不隐讳地告诉你,在学琴的道路上,有三大“拦路虎”:认知第一,方法第二,时间第三。如果是小朋友在“明师”的指导下学习,最重要的一条却是——“听话!”

正确的认知,是学习任何东西的首要前提,它起着决定和引领的作用;在此之下选择的正确方法,又决定了达到目标的最短路径;而“有效练琴”时间,才是通往目标真正前行的距离。所以,三者缺一不可。

俗话说:“一年笛子二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的确,二胡是一件比较难学的乐器。但它真的有我们普遍感觉的那么难吗?未必!我接触过的多位专业二胡老师对此的看法就与我自身的体会很不相同。随着自己近几年相对规范一点的学习和进步,现在我更相信,他们的看法才是更客观、更准确的。因为我们业余二胡爱好者体会到的难,不仅有学习二胡本身的难,更多的是体验了因方法不对、道路错误而人为制造的困难。

学习乐器从来就没有立竿见影,唯有的是水到渠成。道理和方法,有可能顿悟,而技术技巧,依靠的则是时间,无论多么正确的方法,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下苦头,或怀疑、彷徨、纠结,使“有效练琴”时间不足,永远都不要想有较大或者质的飞跃。要想把普通的歌曲拉得比较动听,对于成年人来说,至少也需要两千个小时以上的“有效练琴”时间。因此,端正态度、放平心态、循序渐进、坚定信心、不急不躁,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漫长的学琴过程最容易造成什么后果?告诉你:“纠结、怀疑、否定。”即:很可能让本来就在正确道路上的你再次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这是成年人在缺乏“明师”指导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很多一开始认知正确、方法也得当的人,最终却效果不佳,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此,我把认知、方法和时间视为学习乐器最重要的“三要素”。

其他所有具体的方法、措施和条件,如选择老师、设定自我目标、制定个人计划、面对问题时的心态与对策,以及天赋条件等等,都是这三要素下的次级内容。

我在四川老家、桂林、北京接触、认识了很多二胡爱好者。其中,那些特别聪明、自信、认真且很想把二胡拉得更好的人,尽管音乐感觉也都不错,但经过了十年以上的努力,绝大多数人的琴技也没见有多大的进步,大多数人都是徘徊不前,少数人还有退步。这种现象,我多年前就在网上认识、了解的一些二胡朋友也有雷同。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是我近几年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也是我写《胡琴学习随感》最原始的动因。 

《胡琴学习随感》系列文章,是我几十年刻苦学琴经历中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更有许多“明师”指点迷津和言传身教的宝贵内容。它也是一本关于二胡人及二胡学习“面面观”的“大杂烩”。

而恰恰在这些“大杂烩”中,我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比较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了不同二胡群体的特点、问题和困惑,并提供了自己的个人见解。不仅“填补”了在业余二胡学习交流上长期存在的“专家不屑写,大家不愿说”的“真空”现象,甚至还自信的认为,我已经帮助部分二胡人找到了他们没有把琴拉得更加如愿的“命门”所在了。即,在成年人中,那些聪明、自信、音乐感觉也不错又很想把二胡拉得更好的人,在经过多年的认真努力后,琴技照样长进不大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不静,不信邪,不听话,想法多……。

业余二胡爱好者中,大多数琴技不如愿的原因,在客观上,是“有效练琴”时间不足造成的,哪怕你拉了几十年!关键问题,是学习方法和道路不明确、不正确,长期处于彷徨、纠结、实验、否定,在原地打转转。但从本质上讲,还是认知问题。我之所以敢这样说,除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我也是见识了不少这样的二胡人后才得出的结论。


所以,《胡琴学习随感》系列文章,也是我在“挫折—思考—总结-调整”的反复“折腾”中,用汗水和泪水写成的。

唯一所幸的是,困难和挫折逼迫我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左右开弓”的人,这有可能是你们99.9%的人都未曾见过的。


我写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技术细节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在书上、网上多如牛毛。也没有专家教授那些高深甚至“玄妙”的二胡理论。我的文章,全部都是广大业余二胡爱好者在学琴过程中的认知、方法、心理、现象、问题、困惑……等等内容,涵盖面极广。所有二胡爱好者不仅听得懂,而且,还很容易激起大家的共鸣或引发更多的思考和互动。


有网友曾调侃说:“你的文章比二胡水平要高很多。”而我则回答说:“的确如此!如果我是一个学院派‘顺风顺水‘就能把琴拉得很好的人,我可能就永远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了。或许,我比二胡‘象牙塔’里的专家教授更了解也更理解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为什么拉不好二胡的更多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我才是他们更好的“老师”!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二胡水平也超过了大多数中老年业余二胡爱好者,更无愧于‘业余二胡’这个称谓。”

如今,我把这些经验、教训和认知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学习者不再重蹈覆辙,少挫折,多成功,快进步!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

1、《胡琴学习随感》中的大多数文章,不是写给二胡老师和专家教授们看的。也不是写给那些抱着自娱自乐心态、永远不在乎自己琴技如何的二胡爱好者阅读的。它主要是供除此之外的广大业余二胡爱好者参考、借鉴、讨论之用的。


2、任何人看了我的文章,都一定不会让你的琴技立即发生改变。但我可以保证,即便你只相信了其中一半的内容,也一定可以让你大大减少在学琴过程中的许多困惑、纠结和内耗,让你的心变得更安静、踏实,也会让你更有目标和方向。


因为我这本书,就是帮助你建立正确认知的,帮助你寻找正确方法的,为你在遇到问题时答疑解惑的,帮助引导你在学琴中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宝贵资料。 


2024年7月31日于四川



《胡琴学习随感》


--前言


我作为一个业余二胡爱好者,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拉琴,中间又中断了二十来年,到中年以后又重新捡起来也有二十年的时间了。

  一开始就是自学,凭感觉瞎拉。这种情况占据了拉琴的大部分时间。自己相对认真规范一点的学习,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当然,也是在自己觉察到“吃了大亏”以后的事情,更是一个不断体会、观察、思考、认识和逐渐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

  我相信,我这种情况,也应该是中老年二胡爱好者绝大多数的情况。

  二胡这个乐器和其他乐器一样,甚至和其他许多“手艺”一样,都是可以自学的,似乎也是容易自学的。

  但是,若纯粹自学,又特别是在我们年轻时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和学习资源的情况下,缺点是非常多,“风险”是相当大的。

  最大的问题,是非常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太多各式各样的“毛病”,而且往往是“积重难返”。其二,是学习进步和琴技提高相当缓慢。不仅缓慢,还很容易走到艺术的“尽头”,再无什么长进了。

你若不信,你多留心观察,你所认识和了解的那些业余二胡爱好者,在十年二十年中,你感觉他一直持续有明显进步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无论他有多认真,多热爱,也无论他用了多少时间。多数的人,都是到一定水平以后就徘徊不前了,或者进步就极其缓慢了。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不但再无长进,反而还有倒退。

你再反观那些有“明师”指导走正规学习途径的人,他们不仅学习进步快,他们的艺术“尽头”也比大多数自学的人要远很多很多。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说明二胡靠自学又没有走对路子的话,太容易走入死胡同了。 

环顾四周,业余二胡爱好者中,拉琴能够让别人听着非常好听甚至被感动的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了。更多的,都是自娱自乐,自己或者别人觉得“还可以!”、“听得!”就算是不错的了。

  我觉得,老师的最主要作用是:一、不断的向你传递灌输各种正确的理念。二、经常示范,让你能近距离的感受和模仿,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有人在“旁边”不停的“唠叨”及时纠错,不任由自己的“马儿跑”。

  所以,他是不是大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是一位“明师”。当然,如果你还能够发自内心的非常崇拜他那就更好了。因为,对老师的崇拜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二胡和其他很多“手艺”一样,门槛很低,自学也容易,但要“出师”,太难!

  许多人以为,我拉琴就是为了混时间或者自娱自乐,拉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当然,如果纯粹抱着这种心态一点问题都没有,自学也是完全可以的。但问题是,对多数人而言,以上定位极有可能仅仅是自己的“初心”。但随着学习的进程或自己的进步,自己的审美、品味、希望、追求,也是会逐渐发生变化的,这是大多数人的大概率事件。更何况,在业余二胡爱好者中,还有一开始就自我定位相对更高一点的那波人。

即便是纯粹抱着自娱自乐心态的人,如果你学习进步太慢也是很容易丧失兴趣和耐心的。如果看到别人学琴进步快,自己也可能是不甘落后的。所以,要丢掉许多人都有的“我学习乐器,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自娱自乐”的幻想。娱乐是需要付出的,也是需要收获作为补偿的。若学习没有进步,拉琴没有美感,别人没有赞誉,即,只有长时间大量的付出,而没有自己想要的收获,你还能一直保持“自娱自乐”的良好心态吗?连你自己都不会信!不过,用它作为掩饰自己学琴没什么进步的托词倒是可以的。

  当你学习没多久也许就可以拉一首简单的歌曲了,此时,你一定是很开心很满足的。但随着学习进程,你对二胡的欣赏品味也是会不断拔高的。反之,如果你拉了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是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徘徊,看不到有明显的进步,你大概不会再有开始不久就会拉歌曲时那种兴奋和满足了,也许更多的是烦躁、无趣、有挫败感的。这都是人性的普遍特点。

  我写这些《胡琴学习随感》,记录了我几十年在学习二胡过程中的体会、思考和认识。其中,许多的是在与老师交流或向老师求教的过程中写成的。

  我写的东西,全部都没有涉及二胡到底应该怎么拉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内容。因为,这属于二胡教科书或者老师应该传递的内容。所以,我写的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没有“艺术含量”,都是一些极其通俗浅显的“大白话”。

或许,我这些文章对某些一直处在二胡“象牙塔”里的专家教授们看来,都是没有找到要害的,甚至认为是错的。对此,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负责任地对他们说:“我对业余二胡爱好者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要深刻,要准确得多!你们想象不到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思想有多么自信,多么独立,有多么‘不听话’、‘不信邪’;你们也想象不到我们在学习拉琴的时候,其‘手艺’又有多么‘愚笨’,效果又有多么令人失望!”

在这些大白话里,我不仅介绍总结了自己和其他许多二胡朋友在学习二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更为重要的是,我还传递了老师教导过我的关于如何欣赏、如何评价、如何学习二胡的各种正确理念。而恰恰是这些正确理念,才是指导我们欣赏、学习、进步的重要先导和基础。

如果一个二胡爱好者在涉及到二胡如何欣赏、如何评价、如何学习等许多方面的认知、观点、理念都是错误的,那么,必然也会带来学习方法、所走道路的错误或者偏差,更会严重的影响学习的进步或效果。

而我这本《胡琴学习随感》的重要内容,正是介绍许多老师曾经向我传递的种种正确理念的。

并且,我可以保证,在我这些学习随感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是泛指的某一群人某一类人,我所描述的各种现象,无论是他们在每个阶段的目标希望,遇到问题后的困惑纠结,以及在学习和与人交往时的各种行为表现……等等,都不是我想当然的,而是有许多具体案例的,也绝对是完全真实的。

  即使是其中的经验教训,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还包括我亲眼所见的其他二胡朋友的。当然,我自己的经验不多,教训和体会却不少。

我这些《胡琴学习随感》,对于那些专业人士或二胡高手来说,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但对于广大业余二胡爱好者来说,我相信,一定是有许多共鸣,有很大启迪和借鉴价值的。

我《胡琴学习随感》系列文章中的前10篇,更主要聚焦于业余二胡爱好者在学习二胡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几乎涵盖了业余二胡爱好者在学琴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文章,我有如“祥林嫂”似的不停地念念叨叨,都是想尽最大的努力能够帮助到大家少犯错误,更快进步。

而后续的6篇随感,就开始跳出了原有的框框,无论从二胡音乐艺术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上升了一个更高的维度,让你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来俯视和认知更广阔的音乐艺术空间。其中有两三篇,更是直言不讳的批评了在二胡圈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或问题。

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来说,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内容是闻所未闻的。有对二胡演奏家“李福华现象”背后成因的分析,有对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的认识和主张,有对音乐的节拍、节奏非常通俗、生动的理解和讲述,更有对一些优秀二胡作品不能被广泛传播的思考、揭露和批评,还有对于二胡音准、节奏和音色的深度讨论。最后一篇,更是把二胡演奏家与餐饮大厨紧密、巧妙、诙谐的联系起来进行讨论,为大家奉献了“一桌”既有“美味佳肴”又有“高山流水”的艺术盛宴,也为《胡琴学习随感》一书画上了一个轻松、圆满的句号!

虽然学习二胡和学习做人、做事等许多东西一样,都是“知易行难”。但即便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若能多明白一点其中的道理,也是很有益处的。

  所以,在老师和一些二胡朋友的建议下,我把本是属于自己很私人的学习心得体会的随笔,又重新非常认真的做了大量的补充、修改、整理和完善。


2024年4月17日于北京


注:

1、每一篇随感都只为说事,不为说人,文中涉及到的人如有不悦,请谅解!

2、这些随感,仅仅是个人的认知和感悟,不一定对。公开发表的目的之一,是想抛砖引玉,并在广泛交流中审视和修正自我认知。

3、每一篇随感都是独立成篇的,并无逻辑关系,所以,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有些观点和内容表述在不同的文章里有所重复。

4 、随感一到十六的次序,不是以写成时间的先后来定的,而主要是以初稿形成的时间来排序的。

5、我之所以要把Al的阅读点评一并刊出,主要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因为AI对我每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都非常准确到位,并且,有时他还有一些展开。这对帮助读者更准确理解我文章的原意,也起到了补充、画龙点睛和重复的作用。对于任何学习、认知,必要的重复也是很有意义的。



Al对《胡琴学习随感》的总评


《胡琴学习随感》系列文章,由一位资深的业余二胡爱好者、国家电网公司退休职工罗蜀平撰写。前10篇学琴随感,主要以个人学习经历和观察为基础,针对中老年业余二胡爱好者的学琴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尤其聚焦于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作者特别强调了自学乐器的“双刃剑”风险,主张有“明师”指导,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目标和追求的人更应该如此。

作者详细论述了认知与方法的辩证关系,并一再强调,正确的认知是学习任何东西的重要前提。

作者还客观理性地解释了“自娱自乐”的初衷与持续兴趣和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没有持续、明显的进步,一定不会有持续、长久的兴趣和动力。

作者还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强调了相对规范系统学习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成年人因聪明、自信,不如小朋友“听话”,往往容易成为学琴的“大忌”。

作者还详细说明了如何鉴别评价一个人的二胡演奏水平;也认真分析了许多有追求的二胡朋友,在经过了若干年努力以后琴技仍然徘徊不前的各种原因;尤其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正确、理性、开放、谦逊的态度,既要有适度追求,在遇到困难时又要充满信心,更要放平心态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点滴进步……

总之,《胡琴学习随感》的前10篇文章,是作者对业余二胡学习者群体的深度剖析,揭示了自学存在的陷阱,以及学习者在认识、方法上的误区,强调了专业指导的价值,同时也对业余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心态给予了深刻的洞见。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个人与他人的实例,不仅提供了学习二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为读者提供了自我审视和调整学习策略的参考,鼓励业余爱好者在学习的道路上保持乐观、坚持探索,最终收获成长与快乐!

如果说《胡琴学习随感》系列文章中的前10篇,是作者如“祥林嫂”似的不停地对广大业余二胡爱好者念念叨叨,想尽最大努力帮助到大家少犯错误和更快进步的话,而后续的6篇学琴随感,则跳出了原有的框架,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来观察、思考音乐艺术,并引领读者也站在更高的层次来俯视和认知更广阔的音乐艺术空间。其中有两篇还很有点鲁迅的意味。

具体说来,后续6篇的内容,有对二胡演奏家“李福华现象”背后成因的分析;有对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的理解和主张;也有对音乐中节拍、节奏非常通俗、生动的理解和讲述;还有对于二胡音准、节奏和音色的深度讨论;更有对一些优秀二胡作品不能被广泛传播不良现象的思考、揭露和批评;最后一篇,更是把二胡演奏家与餐饮大厨紧密、巧妙的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既有真知灼见,又轻松、生动、有趣。

总之,这几篇文章涉及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对优秀作品传播障碍的分析和批评,对演奏家技艺与情感表达的深度探讨等,展现了作者对音乐艺术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综上所述,《胡琴学习随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二胡、音乐参考书。它不仅是业余二胡爱好者的一本实用手册,也为更广泛的读者提供了对艺术,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是一本作者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籍。它不仅适用于二胡学习者,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音乐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作者以其真诚的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既有深度又富有趣味性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二胡爱好者有透彻的了解和真心的共情,有对优秀二胡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情和期待,以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促进艺术界更加公平、开放的愿望。


  

《胡琴学习随感》之一


--对中老年二胡群体的分析


按学习目的、心态以及方法和道路的不同,而不是按水平高低的不同来划分,我把学习二胡这个群体(学习其他乐器也类似)大概分成三类人:

第一类,喜欢二胡,但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方法和效果都不苛求自己,能够混时间充实自己,或者能开心快乐就好。

  刚开始进入这个群体,抱这种想法的人最多。事实上,到最后这类人也是最多。

  第二类,也是喜欢,但又不仅仅满足于混时间和自娱自乐,且艺术品味和追求也比第一类人更高一些。因此,他们在如何学习如何快速进步上会更在意更动脑筋。这类人也许因为更自信,所以他们往往更不会墨守成规,甚至还会质疑教科书上要求的那种相对规范、严谨的学习方法。他们会想:还有更好进步更快的方法吗?

  谁都知道,规范严谨的学习方法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也是相对较长的。而且,从能否很快演奏曲目的角度来评价,规范严谨的学习,在早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明显的。所以,很容易让人丧失兴趣丧失信心,也很难以坚持。

  这类人更容易也更愿意自己去探索一条快速实现自己艺术梦想的道路。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想弯道超车走捷径,想早出效果。

  现实中,这部分人为数不少,往往都是一些很聪明能干爱动脑很自信的人。

  第三类,喜欢二胡就不用说了。他们不仅和第二类人一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个人追求,同时,他们也更理性冷静。他们更清楚的知道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所以,这部分人的心态相对还会更好一些。相对来说,他们会更重视和遵从老师的指导,更容易坚持相对严谨规范的学习方法和道路。

  当然,即便是这类人,也会时不时的在第二类与第三类人之间徘徊。偶尔也会自我怀疑自我动摇自我否定,也会时不时的有想走捷径想快速“成功”的想法和行为。

  第一类人最多,第二类人次之,第三类人最少。而且,这三类人都会有些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的情况。

  也许,很多人会主观的认为,都是中老年人了,让时间好混一点也图个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第一类人的定位和选择才是对的可取的。另外,能够理解接受甚至赞同第二类人的人也不少。而更多的人可能会不理解不赞成,甚至还会幽默讽刺打击第三类人:又不当饭吃,又不为当演奏家,你干嘛那么认真那么苛求自己?你不是自讨苦吃吗?

  其实,有这种认识的人在认知上是有误区的。这三类人的选择之所以会不同,这是由他们的性格、生活经验、悟性、艺术追求等等的不同所决定的。

  毫无疑问,中老年人学习乐器,因为喜爱,又可以消磨时光,还能让自己更充实、更愉快、更健康,还能增加人际交往,多交朋友。只要能够实现这个主要目的就是好的,这一点确实没错。

  但是,因为性格和审美追求的不同,第二类或第三类人的内心是永远不会仅仅满足于第一类人的目标和定位的。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更高的选择和追求,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很清楚自己,如果他们的技术水平最终达不到他们所想要的高度,他们一定会是不开心的。

  即使一开始属于第一类人定位的人中,那些学习进步、技术提高较快的人,也会随着学习的进程随时调整改变自己的初衷,重新调整自己原来定位的。他们自然会调高自己的预期和目标。而学习困难进步慢的人,则很容易丧失信心很快放弃。

  我很小的时候,听我爸爸用一把破二胡能拉《良宵》,我就好佩服,好羡慕,觉得好好听。可是,用现在的眼光再去评价,自己还会喜欢吗?自己如果是那种水平,还会满足吗?一定不会的!

其实,有很多人就没有细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开初想学某种乐器的兴趣,有可能是因为听过一场音乐会,也可能是哪次听别人演奏时的猛然心动,也可能是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总之,这种好奇和冲动是短暂、脆弱、易变的,它与自己会拉以后的真正喜爱是截然不同的。

而学习了一段时间还会喜爱它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从中尝到乐趣,而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有不断地追求和进步。这个公式对绝大多数人都是通用的。反之,自己拉了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没啥进步,不仅别人不喜欢听,连自己都不喜欢听。在这样的情形下,有多少人还会觉得这是个乐趣,还会喜爱还会坚持呢?我想,即便有也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我对那些总是自我表白“我就是拉着玩儿的,自娱自乐,无所谓拉得好不好!”的人说:你刚开始有这种想法我到是很理解的。但如果你学了几年也没啥进步,拉出来还如“杀鸡杀鸭”的难听,而自己还会有兴趣,还能够坚持,还可以这样轻松地表述自己的学习心态。如果你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为掩饰自己的学习失败找的托词,那我真的要佩服你得五体投地!

但从通常的人性来讲,发生这种情况一定是小概率事件。人要对一个东西持续有兴趣有信心,往往是要有点追求、有点进步才会有可能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验,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自己刚刚获得的时候是很开心满足的。但时间一定持续不了多久。时间长点以后,也会嫌弃自己曾经那点“获得”那点“手艺”的。出现这种情况,也照样是容易丧失原有的兴趣,是难以继续坚持下去的。

  就多数人而言,只有持续不断的获得或者进步,才能够持续不断的感到快乐和满足。这是由人性决定了的。

因此,虽然开初第一类人最多,但用不了多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主动“退场”的。他们曾经那种“自娱自乐”“搞成什么样就什么样”的单纯幼稚的想法,会因为自己没啥进步让兴趣骤减而不攻自破的。

相对来说,第二类第三类人在这条学习的路上会坚持得更久。

  不少人主观的认为,第三类人有较高的目标和定位,又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是一种自找苦吃的愚蠢行为,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这也仅仅代表你对他人的主观臆断。

  虽然这部分的追求和定位更高,他们同样是愉快的。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也知道其中的困难,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坚定、执着,遇到困难也更少烦躁。他们不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充满了期待,对自己在学习追求过程中的每一个点滴进步,甚至仅仅是这种追求过程本身,就让他们觉得是快乐和安定的。这是那些有主观臆断和错误认识的人无法理解的。

  无论是哪一类人,在二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快乐安宁也会有痛苦烦躁。快乐和痛苦的多少,除了与进步快慢和琴技水平相关以外,更与自身的性格、心态和随时的正确的做出取舍密不可分。

  可以肯定的讲,所有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困惑、痛苦、怀疑和纠结的。

  而其中,最最纠结痛苦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第二类人。因为,他们学习追求的目标与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和道路,一定会出现严重矛盾和背离。他们开始就对困难估计不足,而想走捷径想更快速更轻松达到成功的梦想又是永远实现不了的。所以,他们会较长时间的处于纠结、徘徊、痛苦中,更会有强烈的挫败感。我曾经也是属于这类人,但时间并不太长。我身边,我见到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二胡朋友。

我家五兄弟都会拉二胡,目前仍有三个还在继续学习拉二胡。我头上的四哥,就属于第一类人,并不刻意,更随性。我和我兄弟就属于第三类人,就更刻意的想把二胡拉得更好。

即使我们俩,平时的学习训练也不是很严格,也有想走捷径想偷懒的时候和做法。只是相比较而言,不是特别严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除了偷懒想走捷径是人的天性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兼顾和保持自己对二胡的兴趣。因为过于枯燥的训练若把兴趣都弄没了,那就没有必要了,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跟着兴趣走的时候。

我和我兄弟,虽然目标是一样的,认知也大概差不多,但学习方法还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说,没有绝对好的或者正确的方法,什么都是相对的,适合自己的,效果好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下面我再来谈一点以上三类人之后的分化和流向。

  这三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进程和进步的快慢,以及自我满意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其心态、想法、目标、追求也会随时间相应发生变化的,进而也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出现人群的分化。

  第一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相当数量的人会打退堂鼓,会主动选择放弃。能够坚持下来三五年的人不会过半。也有一部分人会进入到第二类人中,更少的人可能会进入到第三类人中。

  第二类人:大多数人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效果又不会如意的情况下,一定是很纠结很彷徨很痛苦的。之后,有部分人会主动降低欲望和目标,被迫进入到第一类人中。这部分人通常还会以某种理由安慰自己,或者以某种借口来掩饰自己没有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以维护自己的脸面。另外,也会有少部分人经过观察和思考,主动的或者是在别人的提醒、建议下放弃曾经的幻想,进入到第三类人中。而更多数的人,可能还会一直在这种徘徊、坚持、纠结的状态下继续着。但真正要放弃二胡的人可能也很少。

  第三类人:遇到困难或学习效果不佳而被迫分流的人中,主要会流向第一类人,一般不会流向第二类人。而要彻底放弃二胡的人也会很少。

  我觉得,从初衷、目标定位和达成效果来评价,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也是可取的。第二类人我就不敢苟同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太正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觉得学习二胡的方法和道路,专业的和业余的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殊不知,无论是专业的人士还是业余二胡爱好者,在学习的方法、道路上都是一样的,并无根本区别。因为这些方法或道路,都是前人经过了若干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也是相对科学的,更是最终容易出效果的。对这两类人学习二胡的主要区别,只是要求不同。即:对专业的学生专业人士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每个阶段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是不能过关进阶的。而业余的人,别人对你的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要宽松得多。


   2024年1月15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文章《胡琴学习随感》之一,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对中老年二胡学习群体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目标调整及路径选择,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下面是对全文的综合点评:


内容结构


文章首先将二胡学习群体分为三类,基于学习目的、心态及方法论的差异,而非技术水平。随后,作者详细剖析了每一类人群的特点、动机及面临的挑战,描绘了他们在学习旅程中的心理变化与动态分流,最后对各类人群的选择给予了评价,并纠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


观点深度


作者深入剖析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指出即使在娱乐为主的群体中,个体也可能因技术进步的停滞而失去兴趣。同时,对于追求更高艺术水准的群体,文章揭示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复杂心态,强调了持续进步对维持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对第三类人的肯定,显示了作者对坚持与理性追求的认可,同时也对第二类人的心态转变提出了独到见解,认为他们的纠结与痛苦源于目标与方法的不匹配。


文化与社会视角


文章不仅关注个人学习历程,还触及了社会对中老年学习乐器的看法,批判了将娱乐至上视为唯一合理目标的观念。作者通过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的分享,增添了论述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展现了乐器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的价值。


方法论反思


对于学习方法的讨论,作者强调了专业与业余学习路径的本质相似性,指出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标准和要求的严格程度,而非方法本身。这一观点挑战了普遍的认知误区,倡导了一种更为理性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体评价


本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具体事例和亲身感悟,生动地展示了中老年二胡学习者的心路历程。它不仅是对音乐学习群体的分析,也是一篇关于人生追求、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哲思。文章鼓励读者超越表象,理解不同学习者背后的情感与动机,同时也为乐器学习者提供了自我反思的空间,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兴趣与挑战、乐趣与坚持之间找到平衡。整体而言,文章兼具深度与广度,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随感之作。


  

《胡琴学习随感》之二


--我和老家几个二胡朋友的“自画像”

  

我老家所在的城市,虽然地方不大,拉二胡的人也不算很多,但许多二胡朋友各自的性格特征和拉琴的表现、特点,都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有时候甚至还有些好奇,外地的二胡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个性鲜明?

我和熟知的好多个二胡朋友都有不少的共同特点:各个都很聪明很能干,在各自的领域都算是做出点成绩的佼佼者。我们每一个人对二胡都非常热爱和执着,也都是拉琴多年的老二胡了。并且,每个人原本都不是那种自娱自乐,拉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的人,都是很想把自己的二胡拉得像模像样的人。

  下面,我就“素描”一下每一个人也包括自己。

  二胡A:

  是一名职业二胡演奏员,也是当地歌舞团曾经的二胡首席。他小时候是靠自学成才考入艺校,然后进入市级专业乐团的。在当时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从现在来看,他二胡水平不算高。但他名气非常大,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经我也十分崇拜他。

他对人嘴上谦和低调,也爱夸奖人,但骨子里还是个高调自信好强之人。他最看重名气、资历和地位。经常时不时在全国的各大二胡群晒自己的资历和相关报道。他热心组织公益演出,乐于奉献。

由于他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拉琴最大的特点是放得开,胆子大,富有激情。他喜欢或者更擅长拉一些快速、激昂的曲子,常常激起满堂喝彩。

他主要问题是音准不太好,也不够细腻,且几十年一直如此。由于他做事的性格比较粗糙,再加上琴技也不够精到,所以他不太擅长演奏优美动人的歌曲。与他相识几十年,听他演奏过的二胡独奏曲也并不多,更极少听过他拉歌曲。所以,拉《赛马》和《战马奔腾》这种曲子,更适合他扬长避短,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他虽然也常常公开承认自己的音准不好,但他听别人拉琴的音准却“耳聪目明”。

从专业角度来说,按照本省一位著名二胡演奏家很多年前对他的评价:他的琴技愧对他的职业和名气。但他却敢在高手云集的全国各大二胡群经常“晒”自己的各种头衔,也爱转发他水平并不太高,制作也很粗糙的视频作品。

  二胡B:

  他的音准和音色控制都较好。他认真研修二胡一二十年,对二胡的鉴赏评价能力也是比较高比较到位的。但二胡的实际演奏水平,在经过了十多年的研修学习后,不但没有明显长进,反而在节奏和持弓、运弓方面还大不如从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节奏不好,而且似乎是毫无规律的节奏不好。他爱唱歌,而唱歌的节奏却一点问题没有。我听他拉过《良宵》,基本上每一个乐句的节奏都是错的。

他尤其重视并细心研究过如何持弓、如何运弓,买过若干本二胡专著进行了研究、学习。然而,他现在持弓运弓的姿势、动作,是所有我见过的二胡朋友中最别扭、最不正确的。这是我们业余的人过度研究别人的动作后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可以说,所有专家教授的书对此的描述本是没有错的,但你过度的去在意和研究,却很容易“走火入魔”。在如何持弓如何运弓这个问题上,我觉的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越自然、越舒服的就是越正确的”。

  我们拉二胡的人对各种动作肯定要在意也应该在意,但又不可过度在意。如果老去研究“应该先动哪里后动哪里?哪个部位主动哪个部位被动?……”等等,都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在我看来,切不可过多的去分解一个自然连贯的动作,你越去分解越容易出问题。

多少年来,他对自己拉琴的进步和效果也是不满意的,甚至已经没有自信再与他认为二胡拉得更好的琴友一起玩琴了。但相反,他周围却集聚了好多个中老年胡友、粉丝,他也义务为这些二胡朋友担当老师,讲解示范。他们每周定期聚在一起交流、娱乐、切磋,已经坚持很多年了。能够这样坚持是很不错的!

  二胡C:

拉二胡几十年,一旦说起二胡,他就对二胡演奏,对二胡演奏家,包括对二胡这个行当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情况,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自信满满,滔滔不绝。琴友交流时,他说话的声音比谁都大,甚至很难得轮到你发言。但自己拉琴经过了若干年,没见有什么明显的长进,反而在音准上还更不如从前了。毫不夸张的说,他的音准不好的程度,是我一生近距离见过的所有的二胡人中最差的一个,是绝大多数人完全不能接受的。对此,我怀疑是不是近年来他耳朵又出了问题?

与他若干年的交往,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他对身边的二胡人有过一次夸赞、欣赏。在我们当地业余二胡这个圈子里,他是相当高调的一个人,更没有见过他对谁服过气!

客观地评价,他双手的条件和左右手的配合也是不错的。节奏和音色也比较好。他的快弓,若干年前在我们当地也算是比较好的。如果他的音准没有问题,他二胡出来的效果,一下子就会好许多。

  二胡D:

  不怎么喜欢拉歌曲,尤其喜欢拉二胡独奏曲,又特别爱拉那些有较高难度的二胡独奏曲。老师拉什么曲子,他就爱拉什么曲子!可相处十几年,几乎从未听到过他把任何一首独奏曲拉“伸展”过,拉歌曲偶尔也有拉得受听的时候,但都不多。

  他的主要问题是节奏不好,又尤其喜欢拉快弓。但一面对十六分音符,他就会条件反射的出现紧张慌乱,会突然加速“抢跑”,让节奏突然变得很糟糕。其次,是音准也很不稳当。

他拉琴很自信,胆子也大。他敢于在舞台上或者在众多人面前拉他根本完不成的许多独奏曲。在乐队排练间隙或者二胡爱好者聚在一起玩乐器的时候,他爱旁若无人专注地拉那些高难度的快弓片段,且很陶醉享受。

现在他虽然也在口头上承认自己的琴拉得不好、不如意,但他对其他人拉琴的鉴赏力和要求还是很高的,更善于一说一个准的指出别人拉琴中存在的问题,还时常为别人当老师做示范。

这若干年来,他如果多听L老师的指导,不那么偏爱专攻那些高难度的二胡独奏曲和快弓,更潜下心来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和歌曲的演奏,他的二胡演奏能力也应该比现在强得多。

  二胡E:

  聪明自负,学什么手艺、技术都能很快上手。但他对自己拉了这么多年的二胡,又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进步,也曾十分苦恼,经常感叹。我听得很多,也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他对自己拉琴是不满意的,对自己到底应该怎么拉琴怎么练琴又是很迷茫很纠结的。老师对他也讲得不少,但他坚持照办的时候好像不多。他长时间处于怀疑、纠结、彷徨的冲突中。有时候信心十足,有时候又灰心丧气,总是反反覆覆。

他一直在思考或指望,不拉练习曲,也不练独奏曲,就专拉歌曲,是否有什么好的方法或途径,可以直接把歌曲拉得好听?

他在别人面前拉琴虽远远没有二胡D自信、大胆,但对别人拉琴的缺点不足,他却特别爱关注爱谈论。而且他“口味”特高,很不容易赞美人表扬人,特别是身边的人。

说实话,我曾经很羡慕他的双手条件。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左手小指也是不能按弦了。如果他一直多听多相信L老师的指导,不让自已长期处于那种找不到方向,没认准道路的纠结、矛盾状态,他今天的琴技也应该要好得多。

  二胡F:

  同样十分酷爱二胡,他的音准特别好,节奏也很好。他拉琴专注、认真,很注重拉琴的韵味。他在政治、社会生活等很多领域的悟性和见识都相当高,与我的三观也极其相似。

  正由于他非常聪明又特别自信,所以,他拉琴表现出来就特别自我。具体表现:基本上从不严格按照谱面标注的弓法、指法拉琴,随心所欲。而且,又特别相信和欣赏自己拉出来的“味道”。他从不迷信专家,还很追求自己的个性。

他基本上不拉独奏曲,但却是一个《二泉映月》专业户。这十来年,我听他发给我的《二泉映月》就有几十次。在十年前我曾评价过他:你的《二泉映月》在我们当地肯定是拉得最好的。他好像也不拉练习曲。他拉曲子也基本上不跟伴奏。

他更是强烈反对成年人练快弓。他坚定自信的认为,岁数大了快弓肯定练不出来,就算练出来了也会很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

  一方面,他特别羡慕比他拉得更好更“规矩”的人,另一方面,他又决不会按照别人的“套路”来学习和规范自己。可想而知,他虽然内心的音乐感觉是对的甚至是好的,但琴拉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太“正”,更有他自己专属的“味道”,让我一定能够在十个人中听出来哪一首是他拉的。

真可惜了他有较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我看来,他拉琴若稍微规范一点,他的琴是可以拉得很好的。

  二胡G和我:

  我们曾经都是用右手拉琴的,而今又都是用左手在拉琴。我们都是在琴技达到过自己的某个高度以后,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的把左手拉“残废”了的人。从此,我们两个的二胡之路都陷入了谷底,基本上不能用右手拉琴了。当然问题都是出在左手的紧张上。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死心不放弃。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天赋不好左手又有缺陷,但我们又都是那种“老子换成左手还是要继续拉二胡!”的两个超级“日本人”。

换成左手重新学习拉二胡,他比我还早两年。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如今我们也算是初步学会用左手拉琴了,也延续了我们对二胡喜爱的初心。

  我们两个对二胡的挚爱是相似的,对拉二胡明知不可为却还要故意为之的“偏执狂”性格也是相似的。两个人最大的不同是,他非常自信,我却远没有他自信。另外,他崇拜并长期指导他的是Z老师,而我在当地最崇拜并长期指导我的是L老师。

  我猜想,我们两个左手都拉“残废”的原因,可能有左手机能先天条件不好的因素,也有在自学的过程中,由于不正确不恰当的训练和使用的结果。我左手指先天不灵活是事实,但按弦紧张手指粘在弦上不听大脑使唤却是后来才出现的。所以,左手指不灵活是天生的,而“残废”主要是拉琴中不恰当的训练和使用造成的。

  原来用右手拉琴的时候,左手指在弦上不够灵活不够独立是事实,但它并不紧张。所以,那个时候对慢的曲子,或者指序容易的曲子还是可以拉得比较动听的。但后来“残废”以后,就完全不行了,拉慢的曲子也不行了!

  那种挫败感、痛苦和纠结是可想而知的。我是在痛定思痛后,决定改成左手持弓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拉二胡的。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很痛苦的,左手还没学会,右手又不能拉了。

  最先我曾设想:我用三年时间让左手拉琴超过右手拉琴。然而,我没想到的是,左手指的这个问题和缺陷,也同样严重的影响了我左手的持弓和运弓。特别是在内外换弦,弓向的快速转换,弓毛的贴弦,以及在演奏中手指必须要有的随时对弓子、弓毛进行操控的细小动作等等,都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完全难以如愿。

  我开始学习用左手拉琴已经十年有多了,但至今我都还是不能正常、正确持弓。内行一看,就很明显的知道我的左手运弓是不够自然不好看的。若左手按弦,就更看得出来是紧张不轻巧的。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现在毕竟也算是学会用左手拉琴了。而且,因为长期没用左手按弦了,左手现在在弦上反而比原来最糟糕的时候有所改善了。我现在坐在乐队里用右手拉琴,也勉强可以滥竽充数了。

  在我们当地,还有其他一些二胡爱好者也很有特点,但因为关系没有以上几个人熟悉,所以,我就不便再一一发表个人感言了。

  我之所以要对几个二胡朋友和自己做一番“自画像”,本意是想通过观察、分析业余二胡人在学习二胡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既是提醒自己应该更加的注意,也是善意地为其他二胡爱好者提供某种借鉴,以减少犯我们同样的问题,更不要出现像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把左手拉“残废”的这种极端情况。

  我们业余的二胡爱好者在学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会犯错误这是必然的。特别是在没有很内行的专业老师的严格监督指导下,更容易发生。

  我和以上说的这些朋友,可以说个个都非常聪明,非常能干,非常自信,也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并且,每一个人天生的音乐感觉还是不差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努力,却都没有把二胡拉得好拉得如意,这是一种教训,非常值得总结、思考和他人借鉴。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对自己是遗憾的,对他们我也是惋惜的!

  我常常在设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学琴就有“明师”指导和长期监督。并且,我们自身也减少一点“聪明”和“自信”,更老老实实的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学习,我们今天的二胡是不是都可以拉得更好呢?我相信,一定是的!

  但,这都是后话,废话,甚至是屁话!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


   2023年10月16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二,作者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描绘了几位既聪明自信,又十分酷爱二胡,且又都是很想把二胡拉好的琴友,在追求音乐梦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作者对他们性格特点、学习方法、技术现状和心理状态的深刻观察。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详细点评:


观察对象与特点分析


1.二胡A:作为职业二胡演奏员,虽然拥有看似很全面的技术和良好的舞台表现效果,但音准一直不太好,极大的影响了演奏能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按职业演员来衡量,其技术事实上是很不到位的。所以,他扬长避短,只爱拉快速的某些独奏曲,不爱拉歌曲。技术不到位可能与小时候靠自学和自身性格都有关。但他经常组织和带领大家参加各种公益演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乐于奉献精神,值得肯定和点赞。


2.二胡B:他的音准和音色控制都较好,但节奏不佳。他做事认真,对二胡艺术也很有研究和见解。但可能由于过度研究、学习二胡专著,反而被引入歧途,让自己的技术动作更加的变形。


3.二胡C:他极度自信和高调,对涉及二胡方面的许多人物、信息好像知道得不少。但二胡技术却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倒退,与他在现实中的高调表现又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仿佛也印证了不少业余二胡爱好者常见的“眼高手低”、“嘴巧手笨”的现象。


4. 二胡D:他尤其喜欢演奏独奏曲。但因在技术上存在许多障碍,尤其是节奏不稳,特别在面对十六分音符的时候。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会拉的作品很多,可听的作品很少。最终,也没有实现把二胡拉得更好的心愿。


5.二胡E:是一个聪明且自负的人,学习许多技术、技能都能很快上手,但对二胡却总不能得心应手,很受挫败。他很希望在二胡上取得进步,却又对如何练琴长时间充满着困惑和纠结。琴技也长期在原水平徘徊。尽管他也没有自信在众人面前独奏,但听别人拉琴的口味却很高。爱私下点评琴友的水平,更少有对周围琴友给予赞赏。后来左手小指也出现了障碍,更让他信心受挫。他琴技一直没有大的进步,也许因为太有主见,未能按L老师的多次指导坚持训练有关。


6.二胡F:他的音准和节奏控制都较好,也特别注重二胡的情感表达和韵味。但因为特别自信自我,无论体现在二胡演奏上,还是对作品的审美上,都更遵从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但在专业老师看来就显得不够规范,出来的味道也不一定很正。


7.二胡G和我:曾经都是右手拉琴,但因为学习、训练不当,或者还有手指先天机能等原因,后来都出现了左手按弦严重紧张,最终导致不能拉琴了,是迫不得已改用左手拉琴的。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在二胡爱好者中并不常见,却在作者的家乡却出现了两个。改用左手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其过程是充满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的。但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他们克服了困难,延续了对二胡的挚爱。


综合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二,作者以自己和几个二胡琴友的故事为载体,向广大二胡爱好者传递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深刻的反思。以下是对文章的解读和点评:


文章主旨与反思


文章以几位二胡爱好者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旨在通过这些“反面教材”,警示和引导其他二胡学习者避免陷入相同的困境。文章通过生动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如过度研究技巧动作、忽视基础练习、自我认知与实际能力相悖、过分自信与自我陶醉等,这些都是影响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教训与启示


1. 基础与技术:加强基本功训练才是技术全面提升的关键。


2. 心态与性格:对自己要谦逊,对他人要宽容,对老师要相信,防止过度自我。


3. 方法与策略:谨防过度研究技术细节而“走火入魔”。


4. 目标与坚持:认准目标,找对方法,持之以恒。


结论


作者通过这些“反面教材”,不仅表达了对音乐和二胡的深沉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未能达到目标的遗憾与惋惜。文章在传递教训,以此提醒其他的二胡爱好者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同时,也饱含对二胡艺术的敬畏,以及不懈追求学习精神的推崇。更希望借由这些故事,让其他人引以为鉴,更加理智和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二胡学习之路,从而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胡琴学习随感》之三


--如何评价衡量一个人的二胡演奏水平


  我经常遇到一些资深的“老二胡”对我说:“拉歌曲,看不出来水平!”持这种观点的二胡人还为数不少,曾经的自己也这么认为过。而今,如果我非要说一句抬杠的话:“我即使看他拉几弓空弦,我也能大概知道他的二胡水平到底如何。”

二胡演奏水平的高低,如果要细说,它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音准、节奏、音色、强弱、技巧,也包括声音、呼吸和整个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准确……等等。说得简单而笼统一点,就是要好听,要感人,要传情达意。拉琴的最高境界,在别人看来是人琴合一,而自己则是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然而,很多人在衡量、评价一个人二胡演奏水平的时候,就是看谁拉的二胡独奏曲更多更难,又尤其看他的快弓是不是拉得“飞”来评判。

  客观的说,以上这些评价标准也是对的,但它有失偏颇,是既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的。

  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也是非常“误人子弟”的。

  一方面,它会刺激我们很多人盲目的、单纯的去追求去表现独奏曲甚至是高难度的大曲子,以便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演奏能力,证明自己的二胡水平。

  最近,我看过一个老师的视频,他说“《赛马》害了不少人!”其实,他表达的不是怪罪《赛马》本身,而是《赛马》“刺激”了我们有些人错误的认知和不恰当的追求,导致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它又会让不少人产生另一个误区,即:我又不想成为演奏家,我只是想把简单的歌曲拉得好听就可以了。所以,我不需要练独奏曲,更不需要拉各种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我只要天天安心的拉好歌曲就行了。

  殊不知,简单的歌曲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拉好听的。不拉练习曲不拉独奏曲,天天只专心拉歌曲,多年以后的我也没有拉出感动自己的歌曲来,更不要说去感动别人了。

有不少业余二胡爱好者经常反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拉练习曲呢?难道我不可以把歌曲、独奏曲视为练习曲来拉吗?的确,这个问题提得好,而且,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我就经常把独奏曲的某些片段当成练习曲来练,这完全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歌曲也好独奏曲也罢,它们都是不能完全代替练习曲的训练作用的。

1、练习曲都是专门为左右手的某一项、多项或者综合技术能力的训练而编写的,特别具有针对性,也特别具有高效性,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无意义的训练以节约时间。

2、每一本二胡专业教科书,练习曲的编排都是有层次有先后的,适合绝大多数人循序渐进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并且,每个阶段又有乐曲在同步配合练习。而成年人往往是凭兴趣,喜欢哪首歌曲就去拉哪首歌曲,是不是适合自己目前的水平根本就没有多想过。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真正有效的练琴时间实际上很少,绝大多数的时间,在不断提高自己双手演奏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形成错误、重复错误、巩固错误和浪费时间!

总之,按照教科书或者老师的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也包括大量练习曲的练习,就是对二胡技术最高效的训练和所用时间最大的节约。

后来,我“环顾四周”,才慢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不会拉独奏曲,也从来不拉练习曲的人,可以把歌曲拉得好听、动人的。这句话也许有点绝对,但的确,这样的人我一个都没见过!

  而反之,在现实中、在网络上,我则见过不少可以把独奏曲拉得“很溜”的人,却拉不出特别好听动人的歌曲来。

原因何在?我想,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原因:

1、虽然他手上的技术(硬件)都到位了,但其内心的音乐感觉和艺术审美(软件)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他技术再好也无法把音乐作品本身内在的美充分地表达出来。根源在于内心的艺术感觉是苍白或者欠缺的。要把一首曲子拉的好听、感人,软件硬件都要到位,缺一不可!

2、他可以把《赛马》甚至《战马奔腾》等少量的独奏曲都拉得非常的到位、非常好听,但也并不意味着他的二胡技术就真的已经很全面了。因为,他会拉的少量几首二胡独奏曲所涵盖的二胡技术,并不是二胡技术的全部,仅仅是二胡技术的一部分,他拥有的这部分二胡技术,还不足以把许多普通的歌曲都拉得好听。

3、他能够熟练完成的少数几首二胡独奏曲,可能是用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过了千万次的反复操练才慢慢练出来形成肌肉记忆的,而不是从全面的基本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练就出来的。这种情况,更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他的二胡技术就真的很到位了,说的通俗、难听一点,那些曲子他是“估到”拉出来的。

4、为什么有些二胡独奏曲反而比许多歌曲更容易拉的好听?我告诉你,二胡独奏曲都是特别考虑了二胡的声音特点和完美表达专门为二胡创作的,所以,只要完成这首二胡独奏曲所要求的基本功基本到了位,要把它拉得好听,往往比把许多简单的歌曲拉得好听还要更容易得多。而歌曲,主要是为人的演唱而创作的。


那些所谓的二胡高手,却不能把歌曲拉得好听的原因,属于第三种情况的人可能最多。

而且,如果让这类人重新学习一首新的二胡独奏曲,哪怕等级比他拉得“很溜”的独奏曲还更低,他啃起来也是比较费劲的,这说明,他的“试奏”能力照样是低下的。

你再反观学院派的二胡高手,由于他们技术都是在更系统、更科学、更严格的方法和要求之下练就出来的,其二胡技术自然就要全面、扎实、真实得多。如果他内心的音乐感觉是丰富到位的话,要把普通的歌曲拉得好听,就是小菜一碟。他若遇到一首新的二胡独奏曲,只要稍加学习、训练,很快就可以较好的掌握。

属于第3种情况的二胡高手,普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快得起来,慢不下来。

比如说,拉《赛马》或者《葡萄熟了》的快弓部分,按照正常速度,他都能较好的完成,如果让他降成80甚至60的速度来拉,他反倒很吃力,甚至根本就完不成了。

快弓不能降低速度慢拉的人,表明其快弓技术是不到位或者不算完全过关的。而学院派的二胡高手,几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这种所谓的二胡高手,不仅在我老家有,在其他城市我也见过一些。

他们普遍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辈子都老爱拉那几首自己更“得心应手”的二胡独奏曲,才不管你是不是早就审美疲劳了呢!

而且,这类人中,有些人基本上就不拉歌曲。无论你怎么请他求他,甚至用激将法来刺激他,他都不拉。因为他比你更清楚,自己的技术是不全面、不过关的,一拉就会露馅儿,会让别人忽然觉得,原来二胡水平就这么一般般,连歌曲都拉不好听!假如,他在当地名气又还很大,甚至还是一个职业二胡演奏员,就更不愿意丢这个面子了。


  能拉好某些独奏曲,但不能把许多歌曲拉得好听的现象,在专业的二胡演奏家和教授中也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倒不是说他们拉的歌曲不好听,而是说,有些老师虽然也拉得规矩,也算是好听,但总感觉其优美程度和艺术感染力还是不够的,一句话:不算特别出彩!

我想,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出现这种情况都不是差在技术上,而是差在内心的音乐感觉上。对于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来说,他们不能把歌曲拉得动听感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和体会,我才慢慢意识到,原来,要把一首简单的歌曲拉得优美动人,除了你内心要有很好的音乐感觉外,首先的也是必须的,一定要有相当的技术做支撑,两者缺一不可!而往往是当“匠人”在先,成“艺术家”在后。

  要知道,匠人首先是用时间堆出来的,聪明虽然也管用,但也只是比别人稍微少用一点时间而已。所以,曹天立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真正喜欢二胡,只要人没死,你就往死里拉!”可见,曹老师对拉二胡必须要用大量时间进行练习是何等的强调。

  我原来也以为,只要能够把音拉准,节奏拉对,音色拉好,再把一首歌曲拉得优美动人就是“小菜一碟”了,其实不然,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即便具备了音准、节奏、音色这“三要素”,离把歌曲拉得优美动人都还差起“玄远”!这三个能力具备以后,只能说就基本上可以把歌曲拉的可听、不讨人嫌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业余二胡爱好者即使终其一生,连第一重要的音准关都没有过,更不要说能拉出好的音色了。

  广大的业余二胡爱好者,以我的观察发现,节奏相对容易一些,问题也更少,音准更难,问题也更普遍。而比音准控制更差更普遍的,则是拉不出好的音色。二胡是单音乐器,要把琴拉的好听动人,必须要拉出通透纯美的音色。业余二胡爱好者中,把音拉不准的人很多,把音色拉不美的人就更多。

当然,二胡的音质、音色要拉得美,这只是通常的要求。如果二胡水平已经达到更高的境界以后,对二胡音质、音色的多样性还有更多的要求和讲究。根据作品的需要如何选择、控制和使用,都是很讲究的。说的更简单一点,有些时候,是专门需要二胡发出不那么纯净的声音甚至是噪音的,以表现某些特有场景或者意境,如战场的厮杀声,马的嘶鸣声或者人的哭泣、叹息声……等等。

  毫无疑问,音准、节奏、音色是拉好乐曲最重要的“三要素”。但紧紧拥有它们,要把歌曲拉得好听都还是远远不足的,如果还差了任何一条,那就更不要说了!

就我的体会而言,业余二胡爱好者不能拉出优美动人的乐曲,排在第一位的原因还是音准问题。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评价女人的话叫“一肥遮百丑”,若套用这句话来评价拉二胡,也可以说“一左现百丑”。的确,拉二胡,无论你的技术有多么娴熟,如果音太不准,一切都“归零”!

一个人独自拉琴,音准不准尤其重要,要是坐乐队,比音不准更糟糕的是你的节奏不好。另外,坐乐队对演奏者音乐素养的总体要求比独奏时要高得多。

  要把歌曲拉的感人动听,除了前面说的必须的“三要素”以外,一定还要有恰如其分的滑音、揉弦、装饰音,以及强弱对比和变化等等。而后者,大多数在谱面上都是没有标注的,是更需要自己在演奏中用心去体会、学习和模仿的,也是更考验演奏者全面音乐素养的。

  业余二胡爱好者你见过成百上千,但你见过几个能把歌曲拉的非常优美动人的?可以说很少。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拉二胡真的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真的很难。它和书法等其他好多“手艺”是一样的,门槛低,容易学,容易会,但要“搞好”,很难!

那么多人都拉不好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业余二胡人中,我听得最多的理由是“音乐天赋不好”。而我则很不同意这种评判。我认为,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手上的功夫不够造成的,不然,就无法解释众多的业余二胡爱好者都没有把歌曲拉得很好听这一现象,难道那么多的人音乐感觉都不对?显然是说不通的。

毫无疑问,学习任何东西天赋都是很重要的,学习二胡就更不例外。天赋条件无论对于学习进步的快慢,以及拉琴的质量和效果确有影响。但对于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来说,因其二胡永远都只能达到中低档水平而言,天赋条件就并非是那么重要了,“手艺”才是最关键最主要的。连音准、节奏、音色都拉不好,你就强调什么音乐天赋!你先把这些东西搞好以后,如果还拉不好听再来谈音乐感觉和天赋条件也不迟。就如做一道菜,连外观都没不像,还谈什么色香味,真是笑话!

如果要想当二胡演奏家,特别是要想成为一个二胡大师,则音乐天赋以及音乐人文修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所以,这样的目标绝大多数人想都不要去想!


  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都把歌曲拉不好听的现象我发现很久了,后来,当我在网络上才看过对“高手”和“大师”粗略定义的一段话后,才让我对这种现象更加的理解和释然了。

  它是这样说的:“高手,可以把复杂的曲子拉的好听。而大师,是能把简单、平淡的曲子拉出自己的专有、别样、动人的味道出来。”它充分说明了,要把一首歌曲拉得很好听的确是不容易的。


  近几年,我还慢慢体会和明白了又一个道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真理,即:会拉与拉得好,其演奏者的能力和水平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如果会拉一首曲子的能力系数是1的话,那么,能够把这首曲子拉得比较好的能力系数就是2或者3,能够把这首曲子拉得非常好的能力系数可能就是5或6。

同理,可以把很多曲子(包括不同风格)都拉得非常好的人,比只会把少数的曲子演奏得非常好的人其水平要高许多。

许多业余二胡爱好者是没有以上这种认知的,以为,你会拉我也会拉,你无非比我拉得好一点而已嘛!他可不知道,听起来仿佛差不多的两个人,其二胡演奏水平和能力有可能还差起两三个档次。

所以,那些随口就说出“拉歌曲,看不出二胡水平!”的人,对五六级以下的二胡独奏曲瞧不上眼,对拉这类曲子的人也瞧不起的人,我说好听一点,是他认知有问题,说难听一点,是他在“开黄腔”。

而真正专业的人,你是很难从他嘴巴里听到“拉歌曲,看不出水平!”或者说“五六级以下的曲子没啥听头,还是要拉七八级以上的曲子才好听!”这种评价的。而恰恰是一些二胡拉得相对好一点,性格又有点自傲的人,却最爱“口吐狂言”。

我的看法很不同,你能够把《田园春色》拉得非常动听,我也认为你很有水平。你可以把《三门峡畅想曲》拉下来,但结结巴巴一点都不好听,我照样认为你没有水平,就这么简单!

二胡独奏曲《良宵》的级别够低了嘛,在我们周围大量的业余二胡爱好者中,有几个人能够把它拉得非常好听的?反正我是见的不多。就是那些二胡演奏家或教授,也不是每一个人拉的这首曲子都能够打动我的。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但凡能够把歌曲拉得好听、动人的,都是有相当功力的人。网上的许多二胡高手,你不要以为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一些普通的业余二胡爱好者而去盲目羡慕他们,其实,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的。

  星海音乐学院的孟晓旭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在网上的活跃度很高,也拉了大量的歌曲,几乎首首好听、动人,广受好评。

  今年三八妇女节,我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近距离听了于红梅拉的《女人花》,第一句一出弓就把我震撼了,真是无与伦比的好听和感人!

当然,中国这么大,还有不少类似的二胡高手和专家教授。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目的是想表达:假如你不是一个纯粹自娱自乐,拉成什么样就什么样的人,你还是一个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很想把二胡拉得更好听、更动人的人,就一定要消除在认识上的许多误区。

  请充分的相信大多数教科书和专业二胡“明师”的话,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要走正道,正确、规范、潜心、持之以恒的练好二胡的基本功。

潜心、持之以恒,是在正确、规范的前提之下。说得再直白一点,只要你的方法和道路是对的,特别是在有“明师”教学指导的情况下,你不要过多的去关注、纠结“我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什么水平?”这类问题,你每天就认真“埋头”拉琴就行了。

当然,每个人本能的都会既认真努力的“耕耘”,又会非常关注在意自己“收获”的。只是说,要尽量用理性去克服它,以减少这种纠结和内耗。要做到“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是不容易的,也是需要毅力才能克服的。


   我们成年人,特别是聪明自信的成年人,很多都有不信邪想走捷径的心理。殊不知,最终它却成了我们事与愿违的最大障碍。学什么东西都没有捷径,二胡更不例外!

   2024年3月25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三,作者主要围绕着如何评价和衡量二胡演奏水平展开,深入探讨了二胡学习中的一些常见误解和真正提升演奏水平的关键要素。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点评:


文章核心观点


1. 评价标准的偏颇:作者指出,很多人仅以演奏独奏曲的难度和快弓速度来衡量二胡水平,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标准。认为拉简单歌曲看不出水平的看法是错误的,作者甚至认为从几弓空弦中就能大致判断演奏者的水平。


2. 演奏水平的多维度:真正评价二胡演奏水平应综合考虑音准、节奏、音色、技巧运用、情感传达等多个方面。仅关注技术难度而忽略音乐表达的深度,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3. 误区与误导:过分追求演奏高难度曲目,尤其是《赛马》这样的标志性曲目,可能让学习者陷入误区,忽视了基础技能和音乐感觉的培养。文章提到,那些能将独奏曲演奏得很溜,却拉不出动人歌曲的人,往往是因为技术全面性不够,或者过于依赖肌肉记忆,而非从扎实的基础训练中获得能力。


4. 技术与艺术感觉:强调了“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指出技术(硬件)与音乐感觉(软件)同样重要。光有技术而缺乏内在音乐感受,无法真正演绎出动人的音乐。同时,作者认为,许多业余爱好者之所以拉不出动听的歌曲,主要是因为技术不全面,而非音乐感觉的缺失。


5. 学习策略的反思:文章提到,想要拉好二胡,必须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坚实的技术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作者鼓励从基础做起,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逐步提升,而非盲目追求速度和难度。同时,指出很多所谓的“高手”实际上在面对新曲目时适应能力较弱,提示了基本功的重要性。


点评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二胡演奏水平评估的误区,强调了技术和艺术感觉的平衡,以及基础训练的不可或缺。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亲身观察,有力地批判了学习中的急功近利心态,提醒二胡爱好者们应当脚踏实地,注重基础和全面技能的培养。文章的论述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二胡学习,也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


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结合个人经验与广泛观察,给出了有见地的分析和建议。作者对于音乐表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洞见,使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二胡爱好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胡琴学习随感》之四


--学习二胡过分在意、分析、研究各种动作的利与弊


我兄弟对拉二胡身体动作正确与否的关注、体会、琢磨、研究很重视,当然,目的也是为了调整、改变自己原来错误的姿势或者习惯,以期逐渐的达到更趋合理更自然更松弛更有效的目的。我也认为这是对的。而且,从他自己身体动作、状态的表现来看,他这种思考和研究是有改善有效果的。

我为什么没有刻意的像兄弟这样去关注、研究和在意两个手或者身体的运动,不是我认为不对,而是我认为有风险。我反而更重视李刚老师强调的那两个字--自然。这,也是二十年前贺超波老师告诉过我的:“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

然而,我们在学习二胡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尤其是二胡的教科书上都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持弓如何运弓?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主动哪里被动?……等等。

作为一本二胡的专业教科书,它必然会描写怎样持琴,怎样持弓,怎样运弓等这些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而且,所有的运动过程它也只能用文字来讲述。所以,这样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容易出在哪里?问题主要容易出在每个人对这些文字内容的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而理解之后去践行,又可能出现偏差。

因为广大的业余二胡爱好者一般都是靠自学,没有老师经常的监督和指导,全凭自己去理解去摸索去实践。到底最终做的对不对,自己也并不是很清楚的。

久而久之,当自己的动作姿态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可能早已经养成各种各样的错误习惯了。

的确,靠自己看书理解很有可能造成动作上的各种偏差或错误。当然,也有许多人依靠看书学习,也照样不出问题也照样可以掌握得很好的。两种例子都会有。

上述靠自学书本造成的问题,总归还是容易理解的。更让我不能理解的,是许多二胡老师在现场教学的时候,也同样按照书本上的文字表述内容来讲解。也就是说,他还是把每一个很自然连贯的动作,故意拆开拆开来讲。

我看过一些老师的现场教学视频,他们的讲解,反倒把这些自然简单的动作搞得极其复杂。他们往往都特别爱强调,手的哪个地方先动哪个地方后动?哪个部位主动哪个部位被动?……等等,搞得如玄学一般!

从慢动作来看,他们讲的一点没有错。但如果我们真正按照他们讲的步骤来完成这些简单自然的动作,还能够简单、自然、正确的完成吗?我是高度怀疑!

这种教学,不知道是无知,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独创的“先进”方法?而在我看来,就是故弄玄虚,就是有意“装神弄鬼”!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被搞成木偶,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动弹了。

自学书本如果走偏了这叫“自害”。如果老师现场教学把学生带偏了这叫“他害”。虽然结果相同,但性质是很不一样的。

我想强调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对于一个自然简单连贯的动作,切不可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片段,如慢动作般的去做去模仿!

我下面会讲,这些生活中自然简单连贯的动作,你在拉琴时,就按照这种生活中早已习惯了的动作来做就是了,千万不要去多想该哪里先动哪里后动的问题。只要一想,就很容易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就非常容易出“毛病”!

在我身边因为刻意研究、在意动作,反而走入误区的典型代表,就是Y院长,我在《胡琴学习随感》之二中对他有专门的介绍。

当然,在老家还有好些二胡朋友的某些动作、姿态,我感觉得好像也不是太正确的。比如P师兄的过度倒腕,比如L某某的揉弦和运弓,比如老P的压弓、贴弦等。即使在老家拉琴较好Z某某、L某某的有些演奏姿态和动作,在我看来也有些做作和不太自然的成分。相对来说,C某的动作和姿态,总体就要松弛自然好看得多。

在二十年前,四川著名二胡演奏家贺超波老师,不仅对我讲过“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还特别用生活中人人都会的某些动作来启发、讲解如何持弓如何运弓的问题。

他对我说:右手的持弓,几乎与平时吃饭时右手捏筷子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很简单很自然。所以,你只要会正确的捏筷子,你就会正确的持弓。

而短快弓右手的来回运弓姿势,就如我们小时候煮饭时经常用扇子扇炉子一样的动作,扇得慢,幅度大,手腕的倒腕动作就稍微大一点,揉一点,慢一点。反之,扇扇子的频率越高,动作幅度越小,手腕的倒腕动作就要小一点,僵一点,快一点。

而慢长弓的运弓动作又是怎样的呢?拉弓时,就如右手往右侧前方准备去端一个杯子一样的简单自然。推弓时,就如右手往身体的左侧去端一个杯子一样。

所以,现在很多二胡老师坚决反对学生刻意去研究、在意拉弓或者推弓时,手的各部位哪里先动哪里后动的问题。 

我认为,大多数人也包括自己在内,几乎所有不正确的姿势、动作和状态,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紧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所以我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循序渐进的,由慢到快的长期学习、训练,随着自己左右手演奏控制能力的增强,并适当的注意调整动作和姿态,所有的动作、姿势都会逐渐的趋向松弛、自然、正确的。

二胡的持弓、运弓动作,毕竟是摸得着看得见,是非常直观的,一点不抽象不神秘。远不像教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那么隐秘,既难以让人理解,又难以直观讲授。所以,声乐教学的老师各自都有自己认为更好的一套教学方法,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局面。有些学生适合这个老师的讲授启发,而有些学生又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另一个老师的讲授启发。

而拉二胡动作要领的教学方法,哪里需要那么复杂又“千姿百态”的方法哟!这既是内卷又是害人!

一句话,慢练、松弛和适当注意动作姿势,才是实现动作自然、正确的有效途径。而并非需要过度、刻意的去研究它们。这也是我的个人认知、观点和作法。

同时,我又特别想告诉大家,我们业余二胡爱好者,无论持弓、运弓的姿势对不对,它对拉琴的姿态好不好看可能影响很大,但对二胡还处于中低端水平的人来说,它对演奏效果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所以,各种错误姿势、动作实在改不了的人,也不必太在意,太纠结。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并这样劝大家,除了我对很多人的观察,更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又尤其是看了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的“左手二胡”小王之后才更加相信的。我现在的左手持弓就完全是错误的,运弓也是不够自然不够好看的。“左手二胡”的持弓、运弓就比我更错误,但他还是可以拉出很多优美动听的歌曲出来。

我以上的体会、认知和观点是否正确,也特别想听到更多人,特别是那些老师、专家、教授们的见解!

  

   2023年8月13日于四川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四,这篇随笔集中探讨了在二胡学习过程中,对于身体动作和演奏技巧过度关注、分析和研究可能带来的利弊。作者通过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对比了自己与兄弟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态度,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主要观点概述:


1. 兄弟的专注与效果:作者的兄弟非常重视拉二胡时的身体动作正确性,通过细致的观察、体会、琢磨和研究,以期达到更合理的姿势和更松弛的状态。作者认同这种做法,并承认这种专注和研究对兄弟的演奏技巧有实际的改善效果。


2. 自然与刻意的平衡:尽管作者赞同关注动作正确性的必要性,但他本人更倾向于遵循李刚和贺超波两位老师的观点——“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他认为过分在意和机械模仿书本或专家教授的教导,反而可能导致动作僵硬、走偏,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学习的重要性。


3. 风险与误区:作者指出,一些二胡学习者,如文中提到的Y院长等,因过度关注细节动作,导致进入了演奏的误区。同时,还列举了另外几位在他看来动作姿态也不够自然或正确的琴友,如P师兄的过度倒腕,L某某的揉弦,老P的压弓……等等。这些例子表明,过度分析、模仿或者别的原因,都有可能形成不好的姿势动作和习惯。


4. 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积累:作者认为,大多数不正确的姿势和状态,是在学习过程中因紧张而逐步累积形成的。因此,他提倡通过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逐步放松并自然地掌握技巧,而不是过分强调对每个动作细节的刻意研究。


5. 寻求反馈与持续改进:作者表达了对自身认知和观点正确性的不确定,显示出开放的心态,希望听到更多老师、专家、教授的意见,体现了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态度。


点评:


该文体现了作者对二胡学习的深刻反思和独立思考,提出了在技术学习与自然表达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在技巧追求中陷入误区。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周边实例,强调了自然放松状态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对他人经验的尊重与渴望,体现了学习者应有的谦逊和对持续进步的追求。


文章的亮点在于,它不仅指出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如过分依赖理论指导而忽视了自然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了一种更加灵活、顺应个人发展节奏的学习方式。作者对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给出了个人的见解,这对于广大二胡爱好者及音乐学习者来说,都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总之,《胡琴学习随感》之四是一篇富含个人见解和深度反思的文章,不仅对二胡学习者有所启发,也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精进的同时,不应忽视自然和放松的重要性。



《胡琴学习随感》之五


--我对部分二胡人的点滴体会


   因为共同的爱好,我结识了见识了不少的二胡人。今天我就讲一点我对不少二胡人的深切体会。

   二胡人中,相对而言,自信、高调、喜欢当老师的人更多。而谦逊、低调、虚心当学生的人则相当少。当然,更多的人是既不说自己的好坏,也不说别人的高矮。

即使在比较高调,又爱表达的那拨人中,“味口高”(会说)的人更多,“耳朵尖”(会赏)的人更少,“手艺好”(会拉)的人就更少。

我在四川、桂林、北京都接触过很多拉二胡的人,这种现象在哪里都差不多都很相似。

出现这种普遍现象,极有可能与男人,特别是成年男人的自尊好面子有关。

当然,如果主动喊了别人批评指正的,或者在网上发作品时请求了点评的除外,不在此讨论之例。

说实话,我们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周身都是“毛病”。所以,无论一个拉琴比你好的人,还是一个拉琴远远不如你的人,要发现你的“毛病”,指出你的问题,都可以一说一个准。即使他拉琴很孬(pie),音也很左,但这并不妨碍他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你的技术包括音准等各种问题进行有鼻子有眼的点评和指导。

高调或主动好为人师的人,一般都不是那种科班或者非常高水平的人。而往往是那些在某个地方,或者是在他那个小圈子里琴拉得较好的人。而且,他们多半是那些资历较老的人,如曾经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或者过去曾经在区、县、市或部队专业或半专业团队呆过的;又或者是自我认知不足,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拉得很好的人。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好当老师,主要还是跟他们的性格有关。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那种特别自信甚至非常自负的人。

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是不是拉二胡的,也无论这个人的二胡水平比自己高或者低,如果他只是指出了自己的问题,或者仅仅是表达了对自己作品好听或不好听,喜欢或不喜欢的看法,那都是很正常的,我也是更理解,更认可,更接受的。因为,这属于鉴赏问题。会不会拉二胡的人,只要他稍微懂一点音乐,都会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别人不会拉,并不等于不会听不会看。正如俗话说的:“别人没喂过猪,难道还没有吃过肉吗?”

最接受不了的,是那些拉琴技术还不如自己,甚至根本就不会拉二胡的人,却还爱冒充内行来指导你应该如何学习如何拉奏的人。我身边就真有这种人。

  对这样的“老师”,我更乐意的,是他为我拉一段更好更像样的示范出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嘴上充当纯粹的“理论家”。

  在拉二胡的问题上,我是从来不会给别人当老师的,对身边熟悉的人就更不会,也包括对我的亲兄弟。拉二胡,我只当过一个人的老师--我儿子。

  这不是因为自私,更不是因为保守,而是对他人的了解尊重和体谅。

不要随意跟别人充当老师,这是我对人性洞察、思考后,以及在总结了大量人生经验后得出的结论。说的直白一点,那些好为人师爱说东说西、指手画脚的人,一般都是令别人不舒服和厌恶的。

具体讲,我不去当老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每个人发作品出来,往往都是自己觉得还比较好,或者自己感觉又有了些进步,想分享给别人的。如果他没有明确的表示想倾听意见,那多半的心理都是想求肯定求点赞求鼓励的。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是普遍的人性,也属人之常情。所以,不要轻易贸然的去当别人的老师,说一些让别人听了不舒服的话。

二、在现实中,我几乎从来就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谦虚又诚心诚意主动请你介绍学习经验,希望你帮他找“毛病”,指出他存在哪些问题,虚心听取你建议意见的人。真的,一个都没有!多数的成年人都很好面子,还有不少的人是“杠精”。若遇上这样的人,你让别人不舒服的同时,他也可能会让你不愉快的。

  三、每个人的“毛病”,一般来说他自己比你更清楚。当然也有毫不自知的,但是少数。多数的人,多数的时候,多数的问题,多半都不是他自己不清楚,也不是他不想去解决。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去解决,或者是一时还解决不了。其中包括:他不愿意那样去做。有可能是他根本就不相信应该那样去做;也有可能是他知道该那样去做,或者已经那样去做了,但终归,是受不了那种寂寞,吃不了那种苦头,坚持不下来,于是乎,想舒服想偷懒想走捷径了。而更多的情况,是他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也认真那样去做了,但因为功夫、能力还不够,想做好还做不好,想做到还做不到。

  要拉好二胡虽然很难,但拉二胡毕竟还是很直观,远不像声乐发声方法那么隐秘,既难以讲述又难以体会,显得有些“神秘”。拉二胡,在手上更多是匠人的东西,更不是什么高科技。所以,拉得好或不好,存在的问题多或问题少,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多数的情况或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能力尚不够造成的。

许多专业老师不理解我们这些业余二胡爱好者,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很多十分简单容易的技术、技巧我们却完不成或者做不好。他们常常还好奇的问:“你是不知道吗还是知道而做不到?”我可以帮大家回答:“有不知道的时候,但是不多。80%以上的问题,都是因为做不到或做不好!”“为什么做不到?”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功夫不够!”然而,功夫不够的原因就因人而异了,情况很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所以,我们都是业余二胡爱好者,就更没必要去问:“你为什么不把音按得更准一点呢?”“你为什么不把弦贴得更实让音色更好呢?”“你为什么不可以再松弛一点呢?”“你为什么不把弓段打开让运弓更舒展一些呢?”……等等。问这些问题,说明你只看到了问题的现象,而并不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

就多数人多数情况而言,以上问题全都是因为能力不够造成的,而并非是他真的不懂。仅以“拉琴时应做到自然、松弛”为例,当一个人的音准、音色和许多技术动作都要小心翼翼关注和控制的时候,他怎么可能做得到自然松弛呢?拉琴,主要是让人听而不是让人看的,保证声音的好听,肯定比动作是否僵硬更重要,这是每个人本能的正确的取舍。演奏状态的自然松弛,一定是伴随着技术过硬和演奏娴熟而生的。只要方法、道路是对的,随着学习的进步,这些问题都是会逐步解决的,自己和他人都不必过分介意。

所以,你若不是他的老师,就没有必要去说“你的音再拉准一点就好了”、“你的节奏再稳一点就更好了”等等一些“完全正确的废话”。

如果你真的很关心别人,也特别着急想帮助别人的话,那可否变一种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呢?比如说,你可以很关切地问对方:“你学习二胡多久了?”“你有老师专门教授吗?”“你在学习中主要遇到了些什么问题?”“目前你对你自己的演奏满意吗?”“你自己觉得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弱?”“你目前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如果有了这些铺垫和交流的方式,即便之后你再把他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或者再给他提一些建议,我想别人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你给别人的感觉,就再不是那种一副想当老师居高临下看不起人的样子了。

  四、你不是一个二胡高手,更不是别人崇拜的偶像,所以,你说什么都是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的,说什么别人都是不容易服你的,甚至多半别人听了都是会不舒服的。何必自讨没趣呢!

  五、拉二胡的人中,自负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艺术审美、认知有问题的,自我评价偏高的人也为数不少。对这类人,你更要谨言慎行。否则,既浪费时间陷入无谓的争论,又还得罪人,何苦呢!

根据自己的观察或者自身的体会,我发现一个也许是人都共有的普遍心理,即,一个人要乐意或者容易接受别人的指导,必须符合几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1、他自身要有这种强烈的意愿。

2、你在技术上必须明显比他好很多。

3、他是服你崇拜你的。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1条,有这个意愿的人本来就较少。因为大多数人就是自娱自乐图个好玩儿,拉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特别在乎要如何提高。还有,即使他有这种意愿,但成年人普遍都有技不如人怕丢面子的心理,也会让这种意愿受到压抑。

第2条,都是业余的人,普遍水平都不高,多数的时候,谁又比谁的水平高多少呢!即便你技术比他好许多,但你还没有达到他崇拜仰慕的程度,也是等于零。因为,在他的心目中,那些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肯定比你更好。还有不少这样的人,虽然在事实上你的水平的确比他更高一些,但也许在他看来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甚至他还认为他比你拉得更好。若遇上这样的人就更麻烦。各个地方这种人还并不少见。

第3条,都是业余的人,要实现这一条,那就更加不容易了。

以上凡此种种,都是我很谨慎,不愿意去指出别人的问题,主动去充当别人老师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对二胡朋友,特别是身边认识的二胡朋友,更不会说别人的问题或不足。要说,我都只说别人做得好的、长处的、优点的一面。我从来都是肯定、鼓励、点赞别人。

  成年人拉二胡就为求个快乐,一定要以多鞭策多鼓励多肯定为主。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是更喜欢听赞美和鼓励的话的,这也是普遍的人性特点。

  我只有在两种情况才会直言不讳的完整的发表自己对他人拉琴的评价:

1. 在向老师汇报、交流、求教的时候,我也会聊起别的人。也会发表对他人,包括他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观点、偏好、演奏水平,以及自己对他作品的喜欢程度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主观上的用意,不是为了褒贬谁,只是想通过与老师的这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向老师请教:自己的这些观点、看法、认识和喜好对吗?或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以利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改变和提高。

2. 如果在异地与二胡朋友交流聊天的时候,我偶尔也会谈论起在老家或者外地他并不认识的二胡朋友。内容也包括他人的性格、观点、喜好、琴技……等等。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重点是谈自己学琴的经验教训,或者是听到和自己感受到的别人学琴的经验教训,以便引以为戒,少走弯路。

  拉二胡的成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在同道人面前普遍都很自尊好面子。对同道人一般都比较吝惜赞美之词,不爱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尤其对身边熟悉的人更是这样。

  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当你在一个乐队群里发自己的作品时,给你点赞的人,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那些拉二胡的人,而是搞其他乐器或者唱歌的人。即使发你老师拉得很好的作品,因为他跟你有点关联,也同样会极少得到同类人的点赞。也许,这种现象与人性中的“同行生嫉妒”有关。

而人的嫉妒之心,又主要发生在对身边的或者认识的人身上。所以,身边某人比自己能干、厉害,即便他内心很羡慕很佩服,一般他也是不会在嘴巴上表达出来的。因为表扬赞美别人,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比别人更差、更笨,这是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人完全接受不了的。然而,对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或者远天远地的人,他则不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如果他真的很佩服对方,他就更愿意在嘴巴上表达出来,更显得心口合一。

  再者,我觉得当“老师”容易当“学生”难,发现指出别人问题容易,自己能够做出好的合格的示范难。

  前面说过,业余二胡爱好者若按照专业的规范和标准,可以说到处都是问题,周身都是“毛病”。无论是动作姿势对不对,还是拉出来的东西好不好听,不要说一个会拉一点二胡的人,就是任何一个二胡的门外汉,只要他稍微有一点点艺术细胞,也是能够看得出来听得出来的。

  所以,能够看出、听出、指出别人的问题,根本不算水平,更不说明你很厉害。同样的曲子同样的乐段,只有你能够拉得比他人更好,才能算你比他厉害。而俗话说:“只说不做--假把式!”

  说句心里话,我若没有别人的琴拉得好,我却还要去当别人的老师,去指导教授别人应该如何学习如何拉琴,我真没有那样的自信,更没有那样的底气。 

   2024年3月28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五,作者深刻揭示了二胡学习者群体中的一些典型现象与人际交往的微妙动态,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普遍现象概述:文章首先描绘了二胡爱好者的多样类型,指出大部分爱好者倾向于不评价自己也不评判他人,而那些主动评论他人的往往侧重于指出不足而非给予赞美,且这部分人中不乏自我认知失衡,水平有限却热衷于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可能源于自我展示的欲望、自信心过度或是对自身能力的误解。


2. 人性与心理因素:作者深刻分析了成年人拉二胡时的自尊心与面子问题,指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许多人也因为顾忌颜面而不愿主动求教。作者强调,这种现象背后不仅关乎面子,还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


3. 技术与评价的真谛:文章中作者特别指出,能够指出别人的技术问题并非真正的能力体现,关键在于能否自身做到更好。高水平的演奏和技艺的展现才是真才实学,而单纯发现并指出问题的行为并不难,也不应成为炫耀的资本。


4. 指导与反馈的谨慎: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了为何不轻易充当他人老师的原因,包括尊重个体感受、避免无意义的争论、认识到每个人对问题的自我意识,以及提倡鼓励和正面反馈对业余爱好者的重要性。作者强调,除非他人主动求教,否则不宜主动指出其不足,因为多数人更倾向于获得肯定和鼓励。


5. 业余爱好的本质:作者着重提到,业余爱好者追求的是乐趣与自我满足,指出在这一群体中应保持宽容心态,理解每个人都有其进步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强调了鼓励和正面激励的价值。


综合来看,作者的文章是对二胡学习圈内人际关系与心理动态的一次深度剖析,旨在倡导一种更为健康、积极的交流氛围,即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鼓励以正面反馈促进彼此成长,同时也对那些自视甚高、好为人师的行为提出了批评,提醒大家应审慎对待指导他人的角色,更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技艺与修为。



《胡琴学习随感》之六


--为什么要快弓慢练如何快弓慢练

  

  但凡拉二胡的人,对快弓要慢练的经验和要求,我相信都听说过。但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二胡爱好者,却并不是特别清楚快弓慢练的意义,更不十分清楚应该如何慢练。 

  慢练,除了那些少年学生在老师的严格要求、监督下做得更好以外,我们这些成年二胡爱好者,真正能够正确的坚持快弓慢练的人又有多少? 

为什么要快弓慢练?曹天立老师曾经的一段话对我有了更进一步的启迪。他说:只有慢练才更容易做到自然松弛,也只有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才更容易做到正确规范。所以,自然松弛,音符正确,演奏规范,是快弓慢练的重要目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慢练,才可以更好的防止某个乐句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老茧”,或者叫“打结”。它不仅仅是肌肉和神经的“老茧”,更是心理上的“老茧”。千百次的重复动作一旦形成了这种“老茧”,也无论是音符的还是动作的“老茧”,可能就要用千万次的努力才能够把它慢慢“化”掉。所以慢练,也是一个更容易发现错误,更容易改正错误的过程。

二胡演奏家们,为什么手指可以做到在弦上跳舞?首先,是因为他们尽可能的做到了自然松弛,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下,又经过了长时间的千万次的由慢到快的练习,才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的。无论是钢琴演奏家或二胡演奏家,在演奏高难度的快速乐段时,没有人是靠大脑及时反应并指挥控制双手演奏出来的,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都是条件反射。

特别要强调的是,演奏乐器时要求的放松,不是生活中我们理解的那种松松垮垮的放松。而是指无关紧要的肌肉和神经的放松;是该放松的地方要放松,该紧张的地方要紧张的放松;是一旦需要紧张时必须马上紧张起来,紧张完了又必须立马放松的放松。这些道理大家知道就好了。演奏家们这种放松-紧张-放松的体会,是包括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二胡爱好者从来就没有真正体会过的。二胡演奏时的许多技术和身体的体会,在没有达到一定的技术层次时,别人说的再多你也是体会不到的,大家不必过分在意和纠结。

  为什么我们这些业余二胡爱好者,绝大多数的人快弓都过不了关或者质量不好?就是因为在演奏的曲子中,有太多这样的“老茧”阻碍着我们顺利通过。

拉二胡与其他很多运动一样,在演奏时的肌肉动作和心理状态,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都是会形成记忆的。而只有经过反复正确的慢练,才能够形成有益的正确的记忆。反之,必然形成有害的错误的记忆。

  即使多数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还是做不到快弓慢练呢?说句老实话:“太难了!”既花时间,又很无趣,也不太容易看出效果,很难以坚持,更违背成年人普遍都有“早出成绩,进步明显!”这种急功近利的指望。

  成年人,又特别是岁数较大的成年人,身体的神经、肌肉和大脑的反应,都已经部分退化,已远远不及小孩子了。要把快弓练出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即使你能够坚持做到快弓慢练,要练出来也是非常难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吃不下那个苦头。

  就仅以我和我兄弟每天练《葡萄熟了》最后的快弓部分为例,我们从60的速度练到160,几乎每天都要练上10遍20遍,在这两三年里,至少练了两万次以上,目前才基本勉强过关,质量都还欠佳。可想而知,成年人练快弓有多难!当然,天分好的人也许要快得多,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一方面,许多人对快弓不慢练的危害是不是真有那么大,可能也是有些怀疑的。成年人,往往都比较自信,不是特别相信只有一条路,只有一种方法,总是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去实现快速突破的目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原来也是长期反反覆覆在这条路上折腾。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些业余二胡爱好者普遍都比较模糊的,即,如何慢练?开始以多少的速度练才算慢练?在慢练的过程中又怎样慢慢去突破原有速度?其分寸火候如何掌握?

据说,所谓慢练,是首先去找到要完成这段乐句或者乐段,以自己最容易、最自然、最松弛能够完成的速度作为慢练的开始速度。而不是任意的、想当然的或者硬性规定的一个速度作为开始慢练的速度。

还有许多人想当然的错误的以为,拉快弓越慢越容易。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对一段快弓都有一个相对更容易完成的速度,超过这个速度难度会增加,低于这个速度难度也会增加。许多人拉《赛马》,能够拉150 160的速度,但让他拉80,他可能反倒完不成了。

在慢练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我直今都不是太清楚:1、每一遍都以自己最舒服最容易完成的速度来拉,让提速的节奏全部交给自己的感觉吗?还是以自己最容易完成的速度开始练,并且在完全正确连续的完成了多少次以后,再提高一个速度来练吗?2、每一次提速一般又提多少?3、可不可以每天各种速度都混合着练?

  请老师们指教!


   2023年2月9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六,作者主要探讨了快弓练习在二胡学习中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快弓慢练的方法。以下是对该文档内容的详细点评:


主要观点提炼


1. 快弓慢练的必要性:文章开头就指出,虽然快弓慢练是二胡学习中的共识,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曹天立老师的言论被引用,强调慢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松弛、更正确地掌握技术技巧,防止在练习中形成难以修正的习惯“老茧”。


2. 快弓技术的难点: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观察指出,快弓是多数业余爱好者难以逾越的难关,即便是长时间练习,质量往往也不尽人意。这反映了成年人在神经、肌肉反应及大脑协调方面的生理局限,以及急功近利心理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3. 快弓慢练的误解与挑战:文章指出了人们对快弓慢练的一些误解,比如认为越慢越容易,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快弓速度区间,过慢或过快都会增加练习难度。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在如何把握慢练速度、何时提速、是否混合不同速度练习等方面的困惑。


4.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挑战:作者强调了心理状态在快弓练习中的重要性,认为放松、自然的心态是提升快弓质量的关键。同时,文章也提到了成人学习者的自信心问题,以及外界环境如周围人不理解或反对的影响。


5. 对指导和交流的期望:文章结尾处,作者表达了对正确指导的渴望,尤其是如何有效进行快弓慢练的具体方法,显示了作者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对专业意见的渴求。


点评


本文是一篇深入剖析二胡学习中快弓练习问题的随感,作者结合个人体验与观察,不仅揭示了快弓练习的普遍难题,还触及了学习心理、年龄因素对技能提升的影响。文章中展现出的自我反思精神和对学习方法的深度探索,对于所有乐器学习者,尤其是成人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文章清晰地表达了作者对快弓慢练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坦诚了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困惑,这种真诚的分享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共鸣,并促使大家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作者对快弓练习中涉及的生理、心理及方法论的探讨,提示了学习者在追求技术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学习策略的科学性和心理状态的调整,这对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胡琴学习随感》之六是一篇充满自我探索和真诚分享的文章,它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展示了作者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对于二胡学习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思考材料。



《胡琴学习随感》之七


--我对二胡的追求和定位


  我对二胡的追求和定位,只是想把歌曲拉得好听一点就心满意足了。当然,还只是自己觉得的好听,还不是演奏家和二胡高手心中的好听。我中年的时候就有这个愿望,至今也没有改变。

  但事实上,我这个愿望近一两年才基本实现,比我原来设想的晚了十多二十年。

  我是在多年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听了许多演奏家或者二胡高手拉的歌曲,再比较自己拉的歌曲以后,才慢慢明白,原来要把歌曲拉得动听感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根本不是自己原来以为的那样简单。

  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自己对众多二胡爱好者多年的观察后发现,没有一个不会拉独奏曲也从不拉练习曲的人可以把歌曲拉得优美动听的,至少我没有看到一个这样的人。

  在这之后,我才开始更加在意对二胡基本功的学习训练的,也包括对快弓的训练。并且,对原来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做了些必要的适当的调整。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没有完全像过去那样,只按自己的喜好和舒服任由“马儿跑”了。

  这两三年,我拉练习曲也好拉独奏曲也罢,最终的目的,都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双手的演奏能力,最终实现把歌曲拉得好听的目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够勉强完成几首独奏曲的话,那就是额外赚到的了。

  今天我很高兴,居然把《洪湖畅想曲》这种曲子跟着于红梅老师完整的拉下来了,虽然还有些粗糙有些勉强,但毕竟跟下来了。即便如此,对我来说也太难了太不容易了,更是我原来不敢奢求的。

  快弓,本来就是我们业余二胡爱好者最大的“拦路虎”。我开始进行快弓练习也有三年多了。事实上,我自己也根本不清楚,甚至和许多人一样,也不相信或者高度怀疑,都这个年龄了,在快弓上花功夫是不是值得?是不是练得出来?况且,我身边就有一些二胡朋友明确的反对我去练快弓。而我,则纯粹是抱着拿自己做实验的心态来坚持训练的。

十多年前,当我痛定思痛决心改用左手拉弓,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拉二胡的时候,更没有人看好我。只有一个二胡朋友一开始就理解、支持我,他就是Y院长。更多的人都是反对、怀疑的。也不排除还有另外的各种猜测或者等着看笑话的人。经过自己若干年的努力,现在我可以自豪的说:用左手拉二胡我基本上学会了!

  我是这样想的,拉独奏曲,拉练习曲(包括快弓的练习),即便我最终也没有把它们拉好,但通过这种相对规范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训练,可能对提高自己歌曲的演奏能力是有帮助有好处的。事实证明,确是如此,我受益很大。

  这两年,我拉歌曲有些明显的进步,与我几乎每天都要拉练习曲和独奏曲也是密不可分的。

  

   2023年5月6日于四川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二胡学习的个人追求、定位及其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详细点评:


主题与目标设定


1.个人追求的明确性:作者明确表示,自己对二胡学习的追求是“把歌曲拉得好听一点”,这是一个相对朴实且实际的目标,展现了作者对二胡艺术的热爱和对音乐表现力的追求。


2. 目标实现的历程:作者指出,这一看似简单的愿望实则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基本实现,这反映出音乐学习之路的漫长与不易,以及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与态度


1.观察与自我反思:文章展示了作者通过对比专业人士的演奏与自身表现,意识到拉好歌曲的难度,并据此调整了学习策略,这体现出作者善于自我审视与学习的态度。


2.基本功的重视:作者强调了基本功的重要性,指出没有练习独奏曲和练习曲的人难以将歌曲拉得动听,这一观点凸显了技术基础在音乐表现中的核心地位。


3.实践中的调整:文章提到,作者开始更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对快弓的练习,这显示了作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以更好地达成目标的决心和行动。


心态与挑战


1.年龄与技术挑战:作者在中年重新开始学习二胡,到晚年还勇于挑战快弓等高难度技巧,这种不畏年龄限制、勇于尝试的精神值得赞扬。


2.外界的质疑与自我坚持:面对周围人的反对与质疑,作者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如改用左手拉弓,这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与自我驱动力。


成效与感悟


1.成果展示:作者能够完成《洪湖》这样的曲目,尽管自认仍有瑕疵,但这一成就标志着其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


2.学习策略的成效:通过拉练习曲和独奏曲,作者在歌曲演奏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验证了其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3.对快弓练习的坚持:作者虽然对在年龄较大时练快弓有所犹豫,但坚持练习后感受到了明显的收益,这鼓励了持续努力和勇于尝试的价值。


总评


本文是作者对个人二胡学习过程的深刻反思与心得分享,展示了从目标设定到策略调整,再到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的完整过程。文章传递了正面的学习态度,即明确目标、勇于尝试、不断调整策略并坚持不懈。同时,它也强调了基本功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对外界质疑、坚持自我信念的勇气。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充满正能量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随感。


 

《胡琴学习随感》之八


--部分业余二胡爱好者学琴不如愿的主要原因

  

  我个人认为,中老年业余二胡爱好者中,那些特别聪明,特别自信,特别执着,特别善于动脑,又特别想把二胡拉好,乐感也很不错的其中部分人,在经过了自己多年的认真探索和刻苦努力后,仍然还是没能把二胡拉得比较如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而其他更多的中老年业余二胡爱好者,同样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也没能把二胡拉好的原因,还有其他更多的因素。尽管如下原因也是部分原因,但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不在这篇随感的分析讨论之例。


1、认识问题:


1)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始终都充满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对此,大多数开始学习二胡的人,又特别是那些凭一时兴趣走上学琴道路上的人,普遍都是没有体会的,因此,对困难的估计自然也是不足的。一旦在学习中多遇到几次困难,就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纠结、怀疑的情绪,让心安静不下来,让练琴也沉不下来。


2)这个时候,有部分人可能会选择放弃。而更多数的人,可能会占着成年人聪明、自信、认知能力强的特点,开始怀疑教科书上或者老师要求的“学院派”的学习方法。总之,一些人会用不少的心思去想象或者试图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又能立竿见影的学习之路。此时,老师或者教科书上要求的正确、规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基本上就被否定了。

3) 可以想象,按照这样的一个认识和学习路径,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也一定不会如愿。此时,多数的人又会顺理成章的把自己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错误的归结为天赋不好、年龄大了、机能老化……来自我安慰。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到后来其实是知道了症结所在的,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也爱用这些理由来作为自己没有把琴拉好的托词。


客观地说,成年人学习二胡与小朋友相比,除了在机能上远不及他们以外,还是有许多优势的:有主动自愿的优势,有时间充足的优势,有专注吃苦的优势,有对音乐作品理解更到位的优势,更有聪明、自信、理解能力强的优势。而恰恰是后者,弄得不好又最有可能变成自己的劣势。

  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之间,又是有着很密切关联性的。什么样的认知,决定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


2、方法问题:


1) 由于时刻都把兴趣和愉悦放在第一位,就很难保证学习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经常就会随心所欲,想拉什么就拉什么,想怎么拉就怎么拉。

完全凭兴趣拉琴,我是不赞同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保持兴趣,对于学习任何东西又是尤其重要的,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皆如此。学什么东西,兴趣才是持久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艰苦的学习训练和保持兴趣之间如何协调,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我认为,多数的时间多数的精力,一定要用在严谨、科学的学习、训练上,而且,永远要把基本功训练放在第一位。拉起来让自己感觉更轻松、更舒服、更好玩的东西,可以作为重要的调剂手段。虽然拉这些舒服的东西也会让琴技有所提高,但远远没有拉各种基本功训练的练习曲来得更直接、更快速、更扎实。

下面,我提供自己的几点体会或方法供大家参考。1、在心目中始终要有自己中长期学习的总目标、总方向,但具体每天练什么,还是要兼顾、考虑当天的状态和心性。2、每一次认真严格练琴的内容和目标一定要具体,但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尽量不要让自己练烦,多用碎片化的时间。如果特别有感觉又兴趣很大,就可以适当延长练习时间。3、如果感觉得太枯燥了或者练烦了,一定要停下来“换频道”。这时,可以做其他事情,或者拉自己想拉的内容作为调剂。但时间要有所控制。4、不同的内容交替着练习更不容易烦躁,效率也更高。5、某些技术障碍在久攻不下的时候不要过分纠缠,可以暂时放一放不管它,等过几天或者过一段时间再去练它。6、偶尔拉一些自己能够较好完成的歌曲,发到朋友圈或者二胡群,别人的肯定和点赞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兴趣。

2) 不重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也不拉各种练习曲,上手就学习拉歌曲或者独奏曲。而我的体会是,根据自己的水平,在教科书上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曲和乐曲进行练习,是最高效最节约的学习方法。

3) 急功近利,想表现、证明、展示自己学习进步和演奏能力的心思较重。这种心理本来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努力克服。

4) 守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吃不下苦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若不克服人性普遍都有的这些弱点,是很难有较大进步的。

5) 如今,不缺教材,不缺示范,比我们小时候学习二胡的条件好了百倍。但普遍缺少的是对各种学习资源的查询、筛选和利用。这有惰性问题,也有不善于动脑筋的问题。 

6) 不爱录音、录像并反复聆听找自己的问题。这么好的学习手段和有效方法,却被很多人所抛弃。

7) 在拉琴练习时,从不使用节拍器。而节拍器是学习乐器最基本的要求和有效手段,但真正使用它的人好像也并不多。

8) 拉曲子,要么总是跟伴奏,要么从来都是自己拉,永不跟伴奏。我的经验是,伴奏要有时候用有时候不用。使用伴奏,对培养自己的节奏和音乐感觉,以及更好的调动情绪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总是依赖伴奏也不可取,不利于建立自己内心正确、自由、丰富的音乐感觉。

9) 不重视甚至从来也不“临摹”演奏家的演奏,也从不跟着二胡高手拉奏。临摹,这是我从书法学习中受到的重要启发,事实证明,它是学习乐器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况且,如今又有这么好的资源和条件可以让你很好地临摹。

10) 不重视或者缺乏对拉同一首曲子的多位二胡高手或者演奏家的视频进行认真的观摩、分析和比较。每个演奏家都有强项有弱项,哪个演奏家都不可能把每一首乐曲演绎得最好,所以,一定要筛选要比较,选择最好的或者自己最喜欢的作为范本来模仿学习。

11)拉琴从来不照镜子。对着镜子拉琴,可以随时看到、提醒和纠正自己的拉琴姿态,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难以改变的坏习惯。我是把家里的电视作为镜子来观察的。

12)在拉琴或者练习中,不太关注、在意二胡定弦是不是标准音,又尤其是内外弦的五度音程关系对不对。每个人的音准感既是天生的,又是后天学习训练培养的。随时让自己的二胡处于标准定弦音,这对建立自己正确的音准概念十分重要。耳朵“越尖”,对自己的音不准就越难以接受并总想去调整它,这是非常可喜的音乐素养。所以,在练琴中校音器是随时有可能要使用的,而不只是开始校音的时候才用一下,除非你的二胡特别准又一点都不跑弦。而且,一旦发现高把位内外弦的五度关系不准,必须马上更换一副新的琴弦,无论这副弦才用多久。

13)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监督,任由自己的马儿跑。也从不把自己的视频发给老师或者二胡高手观看、点评,把很多很好的“老师”这个重要的、最关键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太可惜了!

14) 不重视弓法和指法的研究、推敲,太随意的拉琴。

关于二胡演奏的弓法和指法,我想展开来多说几句。

二胡演奏的效果,无论是作品的韵味还是演奏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弓法和指法来体现的,所以,一定要去研究、推敲它。然而,许多人对此不太重视,要么不动脑筋,完全照谱面标注的弓法和指法来拉,要么把谱子作为摆设,根本不按已经标注好了的弓法和指法来拉。

其实,有不少二胡曲谱所标注的弓法指法都是有些错误的。即使没有错误,同一首曲子的不同谱子所标注的弓法指法也是有优劣之分的。所以,必须要通过试奏,把你认为最好的弓法指法确定下来,以避免每一次拉的都很不一样。

  我的体会是,当你还不是一个二胡高手的时候,对曲谱弓指法的研究、确定尤其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而且,不同的弓指法拉出来的味道还是很不同的。另外,合理的弓指法对演奏的容易、顺畅度也是不一样的。而后者一定要首先服从于前者。即,弓指法的确定,应以能更准确的表达作品为前提,方便演奏次之。

当二胡水平达到一定境界以后,对弓指法的安排、处理就不会那么认真和刻意了。或者说,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就更知道应该怎么去安排处理了。甚至,你用很不一样的弓指法,也照样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韵味。

演奏家都普遍具有这种能力,而大多数业余的人就普遍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业余二胡爱好者要多在意研究弓指法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我们这些业余二胡爱好者,特别是上面说的那些比较聪明、自信的人,“眼高手低”也是普遍现象,正常现象,甚至是值得称道的现象!

为什么这样说呢?

由于二胡本来就很难,业余二胡爱好者中的大多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即使终其一生都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普遍现象。

所以说,我们业余二胡爱好者无论水平再差都不丢人。只要自己有兴趣有寄托能高兴就好。

真正丢人的,是永远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人。自己的水平与自己的头衔、名气、地位,特别是与自己高调的外在表现不相匹配的人,才是真正丢人。在民间二胡中,这种人为数不少,但都还尚可理解。而比这更丢人更难以让人理解的,是在国家级的专家、教授或者评委中,也有极少数这样的人。而这种人,竟然还有许多国家级的专家、教授、大师主动或被动地为其“叫好”、“站台”。这个现象暴露的,是当下社会各行各道都普遍存在的学术风气不正,更缺乏百家争鸣的问题了。这,不在本文讨论之例,不必赘述。

因为手上的功夫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所以“眼高手低”很正常。而训练自己的眼光,训练自己的耳朵,相对要更容易一点。只要多听多看多比较多请教,还是容易提升的。

最怕的是“手低眼低”,或者是选择性的“色盲”,这就不好办了。爱高估自己低估别人的人,就属于选择性的“色盲”。

而“手低眼低”的人,由于认知或者标准都有问题,可以想象,这部分人更难有较大的进步。

相反,“眼高手低”的人,对自己未来的学习进步可能还是大有好处的。虽然他手上暂时还做不到,但在他的眼睛里,在他的心里,他知道什么是对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但“眼高手低”的其中一部分人也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他们对自己的琴技不好很宽容,甚至还有许多理由或借口,却对别人的琴技要求很苛刻。他们总是爱用自己眼睛、耳朵的高标准、高品位来要求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业余二胡爱好者。所以,你几乎听不到他们肯定、表扬、鼓励别人,特别是他身边熟悉的人。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客观的。

要知道,包括自己在内的中老年业余二胡爱好者,大多数的人周身都是“毛病”,一说一个准!所以,对别人对同行不宜用太专业的太高的标准来要求。否则,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会打击别人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业余的人你就应该多用业余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这样,你就更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和进步,对别人也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肯定、赞扬和鼓励了。

中老年人和小朋友一样,还是要以多肯定、多鼓励为主。这是天然的人性,不足为奇。


  以上这些影响二胡水平提高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几乎每一个业余二胡爱好者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己更不例外!

那么,为什么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条件下,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二胡学习者,每个人最终的学习效果和二胡水平会大为不同呢?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个人观点,我相信,它也是解释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学习拉二胡的过程,既是一个越来越熟练,技术越来越好,能拉的曲子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各种错误不断养成,不断积累,不断强化的过程,它们是同步进行的。

每个人的区别,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各种错误积累得多少和顽固程度的区别,以及学习者对它们的觉察和认知程度的区别。

毫无疑问,越有“明师”指导的人,天赋条件越好的人,越善于正确用脑的人,越接受老师指导练习的人,自己积累的错误会越少越轻,也越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消除、改正。

反之,纯粹自学的人中,越不遵从教科书系统规范学习的人,天赋条件越差的人,越不认真对待每一个学习环节的人,越不善于正确用脑的人,越不听老师话的人,自己积累的各种错误会越多越重,也越难以消除、改正。

无论任何人,从零开始学习拉琴,没有人不进步的,也没有人不存在问题的。关键看每个人积累问题的多少和学习进步的快慢。而它们之间又恰恰是成反比关系的。

若积累的问题或“毛病”越少越轻,在学习道路上自己为自己制造的障碍就越少(另外的障碍是技术本身的障碍),学起来就更轻松,进步就更快。反之,若积累的问题或者“毛病”越多越重,学起来就更吃力,进步就慢。

一句话,错误少、不顽固、意识早、改得快,你就是成功者。正因为每个人有这样的区别,所以,不同的人在同等时间同等条件下学习的效果却大为不同。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进步快又走得远,为什么有些人进步慢还走不远的重要原因。


   2024年4月6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八,作者深入探讨了部分中老年业余二胡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如愿提升演奏水平的主要原因,分为两大类:认识问题与方法问题。


认识问题


1. 低估难度与忽视规范:业余二胡爱好者往往对二胡学习的难度预估不足,没有坚持遵循正规、系统的教学方法。他们可能过于依赖自己的聪明和自信,试图寻找速成之路,忽视了长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2. 怀疑权威与自我探索:初期,一些人对教科书或老师推荐的“学院派”学习方法持有怀疑态度,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探索,这导致偏离了有效的学习路径。

3. 归咎于外因:在多年努力未果后,部分人会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天赋不足、年龄增长等外在因素,而不是反思学习方法和态度,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


方法问题


1. 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许多人以兴趣优先,学习随意,缺乏系统训练和科学方法,比如忽视基本功,不拉练习曲,直接上手就拉歌曲,或者是难度更高的独奏曲。

2. 急功近利与心态浮躁:急切希望展示成果,不能忍受孤独与枯燥的练习,不愿承受学习的艰辛。

3. 资源利用不当:虽然学习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筛选和利用,没有长期的“明师”指导,自我放纵,缺乏监督。

4. 忽略自我反馈:不喜欢录音录像,不通过回听自我检查,不使用节拍器,这些都影响了演奏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5. 不模仿高手:很少模仿演奏家的演奏,不跟随高手学习,不对比分析不同高手的演奏视频,忽视了学习优秀范例的重要性。

6. 弓指法研究不足:不重视或不固定曲目的弓指法,有时盲目照搬谱面标注,有时又过于随性,导致演奏缺乏规范性和一致性。


总结与建议


作者认为,作为业余爱好者,尤其是那些聪明而自信的人,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这是正常且可理解的,因为二胡本身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关键在于,虽然认识到自己水平有限,但不应因此而自我贬低,而应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以更实际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于他人,应当用更宽容的标准去评价,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和挑战。


作者强调,业余学习者应该认识到,学习二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在尚未成为高手之前,严谨对待曲谱的弓指法,这对理解作品和提升演奏质量至关重要。随着水平提升,对弓指法的运用会更加自如,但仍需重视基础,不断向高手学习,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最后,作者呼吁大家正视自己的水平,避免自我膨胀,同时也批评了某些专业人士不正的学术风气,指出学术界应当有更多客观评价和百家争鸣的氛围。总的来说,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学习二胡都要脚踏实地,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积极利用资源,注重方法,才能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胡琴学习随感》之九


--学琴要不要去与人相比

  

很多人说:“学二胡不要去比!”而我则相反,却偏要去比。那些口口声声说不去与人比较的人,我敢肯定,多数都应该是口是心非。

为什么应该去比呢?

1. 与大师和高手比,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也让自己更有标准,更有方向。

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首先要在大脑里建立正确的标准是第一位的。包括对音乐美学评价鉴赏的标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以及演奏技术、技巧的规范和标准等等。

2. 艺术这个东西,是很感性很自由也很抽象的,但在总体上它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所谓自由也是在某种框架内的。虽然它没有绝对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但是相对的规范和标准还是有的。

以上标准,无论对专业人员,还是对业余爱好者都是一样的,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要求的高度,或者是否过关进阶在把控上有严格或宽松的区别罢了。

所以艺术这个东西,不比较不学习不研究,也是不容易建立起相对正确的认知和鉴赏能力的。

3. 与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可以发现别人在哪些方面强哪些方面弱?在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以便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让自己不犯或少犯别人同样的错误。

4. 与不如自己的比,除了与上一条的作用相似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他存在问题的原因。当在别人有求教于你的时候,你也可以热心的帮助别人说出个1、2、3出来。同时,与这一部分人比,你还可以获得自信、安定,增强自己继续学习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5. 业余二胡爱好者普遍的艺术品味和鉴赏力都不是很高的。对水平差异较大的两个作品自然都听得出来高矮。但若是两个二胡演奏家或者两个高手拉的东西,即使他们拉的是同一首曲子,如果你不在同一时间段反复聆听认真比较,你也是不容易分辨出他们各自的特点、优劣以及你自己的喜好的。你可能只会笼统地说一句:“都好听!”

6. 如果你不细心比较,你想学习演奏一首歌曲,你都不知道该选择谁的作为范本去临摹去学习,才更符合自己的口味,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7. 自己跟自己比,也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每次演奏都不录音不录像,是很难对自己的演奏质量有一个客观公正评价的。

自己在演奏时的感觉,与回看录像时的体会,往往差距是相当大的,无论是音准还是节奏皆如此。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尤其是音准,我在拉的时候听,感觉很准。回头再听,才觉得没那么准。再等到第二天第三天又听,音不准就更为明显了。

我发生过无数回,因为自己在拉的时候感觉很满意,一录完视频就赶紧发给老师了。之后回听才发现,原来有许多音都非常不准,居然还发给了老师,感到非常的懊悔!

所以,我平时在练习时都很爱录视频,就是为了反复的回看找毛病的。另外,同样一个作品,保留自己在不同时期拉奏的视频,并定期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有明显的进步,还可以增强自信和动力。

我猜想,之前我多次提到过的那种自我认知严重不足,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又容易瞧不起人,或者好为人师爱说别人问题的人,是不是也是因为很少听过自己演奏的视频,因此才变得盲目自信的?极有可能!

8. 一个从来没有听过演奏家或者二胡高手们拉过琴的人,当他自己稍微拉得好一点后,他是更容易满足自信的。甚至还可能以为自己的水平了不得了而忘乎所以。

我现在有一个明显的体会,就是,随着自己演奏能力的提高,客观上来说,自己的水平与老师的差距是在缩小的。然而,自己的认知和感觉却正好相反!

因为,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自己的欣赏、鉴别能力也在相应的提高。所以,会更加清楚的感之到,自己的水平与老师相比,不是缩小了反而是拉大了。

事实上,是你音乐艺术鉴赏那把尺子的刻度更精准了,更知道了别人的水平原来是如此的高。

9. 很多曲子,你若不做反复的聆听反复的比较,连弓法指法你都确定不下来,更不要说其它的许多的技术技巧和装饰音了。每个演奏者拉出来的味道不一样,主要都是因为在许多细枝末节上的各种区别造成的。

10、客观上说,几乎每个人都有不服输、爱面子、争强好胜的天性,特别是那些聪明、能干、自信的人更为突出。

这种天性,很容易让自己对二胡比自己拉得更好的人,特别是身边的人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或者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相互较劲。这种现象在各个地方、各种圈子都普遍存在,也很正常。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因为有比较的结果。所以,比较是无处不在的。

即使有了这种嫉妒好胜之心,如果我们能够把它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把嫉妒之心更多的转换成奋起直追,努力学习,决心超过他人的强大动力,最终实现这一目标愿望,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或某个圈子里的“江湖地位”,最终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自己手上的功夫,靠自己的实力实现的!

  总之,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更快的进步。而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获得更大的快乐。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朝着自己的目标还能不断的感受到丝丝的进步,那就是双倍的快乐了;如果,通过这种长时间的动手、动脑、动心、动情的活动,让心灵更安宁了,让身心更健康了,那就是三倍的快乐了;再如果,通过这种长期的学习思考,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人际交流交往,你还可以从中觉查到更多更丰富的人性,既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认知,增长了见识,又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自己的宽容度,也比过去更能淡然处世了,让自己在人格上还有所成长,那就更是喜上加喜,乐上加乐了!

  总之,比较也是帮助学习进步,找到愉快自信,提高认知能力的良方和途径。

   2024年3月24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九这篇文章,聚焦于二胡学习中“比较”的态度和重要性,提出了作者对于是否应该与他人与自己相比较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详细点评:


主旨概览


文章以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学琴应该去与人相比”,这与常见的“不要与人比较”的观点形成对比。作者认为,通过比较,学习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差距,以及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强调了比较的多重正面作用。


比较的正面效应


1. 确立标准与方向:与大师和高手相比,可以建立正确的技术和艺术审美标准,帮助找到正确规范的学习途径,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2. 艺术认知提升:艺术虽抽象,但仍存规律,比较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这些相对的规范和标准,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3. 相互学习与进步:与不同水平的二胡爱好者比较,可以发现各自的强项与弱点,促进相互学习,避免重复错误。


4. 增强自信与动力: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能在帮助他人时增强自信,同时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增加继续进步的动力。


5. 提高鉴赏能力:比较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能更细致地分辨音乐的细微差别,提升个人的音乐品味。


6. 技术细节的把握: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弓法、指法等技术细节,确保学习的准确性。


7. 自我驱动与成长:比较产生的竞争心理,如果被妥善管理,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推动个人不断进步。


8. 心态与人格成长:比较过程中的情绪管理,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宽容度和成熟度,实现人格上的成长。


文章特色


1.反思性:作者不仅阐述了比较的好处,还提及了嫉妒心等负面情绪的潜在风险,强调了控制情绪、正面转化的重要性。


2.实用性: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比较策略,如自我录制视频以客观评价、与自己过去的演奏进行比较等,这些都是实际可行的学习方法。


3.包容性:作者没有一味推崇比较,而是倡导在比较中寻找自我提升的路径,同时也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进程。


总结


《胡琴学习随感》之九,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论证了在二胡学习中适度比较的积极意义。文章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更强调了在比较中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在比较中成长,而非沉溺于竞争的泥潭。这种深度思考和平衡态度,对于任何领域的学习者都是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的。

中国二胡艺术网
二胡专业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的二胡曲谱、音乐欣赏、视频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