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量柱(球)测量跨距时,不用齿顶圆作定位基准,方法简单,测量结果准确。本文主要对使用量柱(球)测量跨距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一、基本介绍
将两个量柱(球)放入沿直径相对的两个齿槽中,外齿轮时,测量两个量柱(球)外侧面间的距离值M,如图1所示;内齿轮时,测量两个量柱(球)内侧面间的距离值M。通过跨距M的值来控制齿轮的齿厚。
图1 量柱(球)测量外齿轮M值
测量跨距M值时,不用齿顶圆作定位基准,方便简单,测量结果准确。本方法主要用于内齿轮或小模数齿轮的测量。
二、量柱(球)直径
当改变量柱(球)的直径dp时,其与齿面的接触点位置会发生变化,但对于渐开线齿轮所得公式均为非超越方程(见文末Note1)。因此,测量时可以自由地选择量柱(球)的直径,但应注意以下两点:
1、量柱(球)应该与齿面两侧的渐开线齿面接触,而不是与齿槽底面相碰;
2、量柱(球)的直径应该足够大,以使其外表面高于齿顶,便于测量。
当要求量柱(球)与齿面的接触点的位置一定时,可以推导出计算直径dp的公式。一般情况下,只要满足上述两个限制条件即可。
对于外齿轮,一般取dp=1.92·m或1.728·m或1.68·m(m为模数)。当dp=1.728·m时,量柱(球)与啮合节圆附近的齿面接触,这是较好的接触位置。
对于内齿轮,一般取dp=1.68·m(m为模数)。当dp=1.44·m时,则量柱(球)的外表面将低于齿顶。
三、直齿圆柱齿轮
对于直齿圆柱齿轮,量柱与齿面接触为一直线,测量更加方便,任选量柱直径dp时都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跨距M的计算公式如下:
偶数齿:M偶=2RM±dp;
奇数齿:M奇=2RM·cos(π/2z)±dp。
式中“+”号用于外齿轮,“-”用于内齿轮。
量柱(球)中心到齿轮中心O的距离RM可以由图3方便地求出:
RM=(d/2)·(cosα)/(cosαM)
式中,d为齿轮分度圆直径,αM为量柱(球)中心在渐开线上的压力角,且有下式成立:
invαM=θ±ω1±ω2∓π/z
其中(部分公式的推导可参考“变位齿轮的啮合传动”一文):
θ=invα
ω1=dp/db=dp/(mz·cosα)
ω2=s/d=(π/2±2x·tanα)/z
(s为齿厚,x为径向变位系数)
则invαM的表达式变为:
invαM=invα±dp/(mz·cosα)+(2x·tanα)/z∓π/2z
式中,上面一组正负号用于外齿轮,下面一组正负号用于内齿轮。invα=tanα-α(前面为角度,后面为弧度)。
四、斜齿圆柱齿轮
斜齿轮为偶数齿时,可以用双量柱(球)进行测量,如前面的图1和图2所示;
斜齿轮为奇数齿时,若螺旋角不太大,仍可以用双量柱(球)测量;但当螺旋角β=45°附近时,若仍然采用双量柱(球)测量跨距M值,在千分尺正常倾斜的情况下是得不到极值的,故必须改为三量柱(球)进行测量,如图4所示。
对于偶数齿的双量柱(球)测量,或奇数齿的三量柱(球)测量,跨距M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M偶=2RM±dp
对于螺旋角不太大的奇数齿斜齿轮,可以用双量柱(球)测量,其跨距M值可以按下式计算:
M奇=RM·cos(π/2z)±dp
上述两式中的“+”号用于外齿轮,“-”号用于内齿轮;RM按下式计算:
RM=(d/2)·(cosα)/(cosαM)
invαMt=invαt±dp/(mnz·cosαn)+(2xn·tanαn)/z∓π/2z
式中,d为分度圆直径;αMt为量柱(球)中心的渐开线端面压力角;αt为斜齿轮分度圆端面压力角;αn为斜齿轮分度圆法向压力角;xn为斜齿轮法向变位系数。
式中,上面一组正负号用于外齿轮,下面一组正负号用于内齿轮。
五、其他
最后列出一些偏差和经验数据,供选型参考。
1、图5是内齿圆柱齿轮测量跨距M的下偏差ΔiM与下偏差ΔsM的值。
2、齿轮副啮合最小侧隙jnmin参考值如图6所示。
超越方程(Transcendental equation),是包含超越函数的方程,也就是方程中有无法用自变数的多项式或开方表示的函数,与超越方程相对的是代数方程。超越方程的求解无法利用代数几何来进行。大部分的超越方程求解没有一般的公式,也很难求得解析解。
当一元方程ƒ(z)=0的左端函数ƒ(z)不是z的多项式时,称之为超越方程。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三角方程、反三角方程等。具有未知量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的方程也是超越方程,如2x=x+1,sinx+x=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