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误差,按各项误差对齿轮传动使用性能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三组: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和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本文主要对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进行简单介绍。
一、概述
各种机械对齿轮传动的要求因用途的不同而不同,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传递运动的准确性。即要求齿轮在旋转一周的范围内,最大转角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从动件与主动件运动协调一致。
2、传动的平稳性。即要求齿轮传动的瞬间传动比变化不大。瞬间传动比的突然变化会引起齿轮冲击,产生振动和噪声问题。
3、载荷分布的均匀性。即要求齿轮啮合时,齿面接触良好,以免引起应力集中,造成齿面局部磨损,影响齿轮的使用寿命。
4、有一定的传动侧隙。即要求齿轮啮合时,非工作啮合面间应具有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对于贮藏润滑油、补偿齿轮传动受力后的弹性变形、热膨胀以及补偿齿轮及齿轮装置其他部件的制造误差、装配误差都是必要的。否则,齿轮在传动过程中可能会卡死或烧伤。
在“齿轮的加工”一文中有过介绍,按齿廓形成原理可将齿轮的加工方法分为仿形法和范成法。以滚齿为例,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滚刀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如滚刀的径向跳动、轴向窜动以及齿形角误差等。
2、机床传动链的高频误差。加工齿轮时主要受分度链误差的影响,尤其是分度蜗杆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差动链的误差影响。
3、运动偏心eS。这是由于机床分度蜗杆加工误差以及安装偏心引起的。
4、几何偏心eG。这是由于齿轮齿圈的中心与齿轮工作时的旋转中心不重合引起的。
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其齿廓的形成是刀具对齿坯周期地连续滚切的结果,如同齿条齿轮副的啮合传动过程。因而,加工误差是齿轮转角的函数,具有周期性,这是齿轮误差的特点。
上述四个误差中,前两种因素所产生的误差,在齿轮一转中会多次重复出现,称为短周期误差或高频误差;后两种因素所产生的误差,是以齿轮的一转为周期,称为长周期误差。
在齿轮精度分析中,为了便于分析齿轮各种误差对齿轮传动质量的影响,按误差相对于齿轮的方向,可分为轴向误差、径向误差和切向误差。
按齿轮各项误差对齿轮传动使用性能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三组: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和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下面对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进行介绍。
二、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
主要包括五个: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切向综合误差、径向综合误差、齿圈径向跳动量和周节累积误差。
1、公法线长度变动量——ΔFw
公法线长度变动量ΔFw是指在齿轮一转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如图1所示。
在滚齿中ΔFw是由于运动偏心eS引起的,eS来源于机床分度涡轮偏心e涡,如图2所示。
由于涡轮是由蜗杆驱动的,假定蜗杆转速稳定,则蜗轮蜗杆啮合点的线速度v恒定,因此,角速度ω就与旋转半径r成反比(v=ωr)。当分度涡轮具有偏心e涡时,意味着旋转半径r是变化的,则角速度ω也会变化。所以,即使滚刀匀速旋转,分度涡轮及其带动的齿坯在切齿过程中转速也是不均匀的,呈现周期性变化,角速度变化范围为(ω+Δω)~(ω-Δω),变化周期为工作台的一转。
如图3所示,假设切制轮齿1时,齿坯转角误差为0。当切制轮齿2时,理论上齿坯应转过的角度为360°/z(齿数),应该到达的位置为虚线位置。但由于角速度ω是变化的,其乘以时间后得到的转角也与理论上不变的角速度得到的转角不同,即产生了转角误差,使齿坯多转了一个角度Δφ,到达了实线的位置,结果就是齿廓沿着基圆切线方向发生了偏移。同理,其他各齿也发生类似的切向位移,从而使齿轮上切出的公法线长度不均匀。如图3所示,Wmax出现在2~8齿之间,Wmin出现在4~6齿之间,以齿轮的一转为变化周期。
2、切向综合误差——ΔFi′
这项误差是在齿轮单面啮合综合检查仪上测得的。被测齿轮装在仪器心轴上,在保持设计中心距a不变的条件下,与测量齿轮作单面啮合转动,测出被测齿轮的转角误差。
切向综合误差ΔFi′是指被测齿轮与精确测量齿轮单面啮合转动时,在被测齿轮一转内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的最大差值,以分度圆弧长计算数值,如图4所示。同时,允许用齿条、蜗杆、测头等测量元件代替测量齿轮。
切向综合误差ΔFi′反映齿轮旋转一转的转角误差,用来说明齿轮运动的不均匀性。在一转的过程中,其转速忽快忽慢,周期性地变化。切向综合误差ΔFi′是几何偏心、运动偏心及各项短周期误差综合影响的结果。
3、径向综合误差——ΔFi′′
这项误差是在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上测得的。被测齿轮与测量齿轮双面啮合转动,若齿轮存在径向误差(如几何偏心)以及短周期误差(如基节误差、齿形误差等(后面会进行介绍)),则其双啮合中心距会发生变化。
径向综合误差ΔFi′′是指被测齿轮与精确测量齿轮双面啮合转动时,在被测齿轮旋转一转内,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如图5所示。其中,双啮中心距是指被测齿轮与测量齿轮双面啮合时的中心距。
径向综合误差ΔFi′′主要反映径向误差,可以代替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但由于检查径向综合误差ΔFi′′比检查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的效率高,所以在批量生产中,常用ΔFi′′作为齿轮第Ι组公差组(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的检验指标。
运动偏心eS引起切向误差,使各齿廓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周节累积误差ΔFp,并引起齿形变异。但运动偏心eS不引起径向误差,因为它虽然使齿坯在切齿的过程中转速不均匀,但从刀具到齿坯孔中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和径向综合误差ΔFi′′主要是由几何偏心eG引起的;
(2)、公法线长度变动量ΔFw是由运动偏心eS引起的;
(3)、周节累积误差ΔFp是运动偏心eS和几何偏心eG综合作用的结果;
(4)、切向综合误差ΔFi′是长短周期误差综合影响的结果。
4、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
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是指在齿轮旋转一转的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或轮齿上,于齿高的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如图6所示。
此项误差的测量方法是:以齿轮孔为基准,测头依次放入各齿槽内或轮齿上,在指示表上读出测头的径向位置变化,变化量的最大值即为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
前面已经提到,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主要是由几何偏心eG引起的。几何偏心eG可能在加工中产生,如图7所示。
加工时,由于齿坯孔中心与心轴中心之间有间隙,因而孔的中心O与切齿时的旋转中心O′不重合,产生一个偏心量eG。
在切齿过程中,刀具至旋转中心O′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因而切出的齿圈就以旋转中心O′为中心,使得从齿圈上各齿到孔中心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并呈现正弦变化的规律,如图8所示。其以齿轮的一转为周期,属于长周期误差,若忽略其他误差的影响,则齿圈径向跳动量ΔFr=rmax-rmin=eG。
由几何偏心eG引起的误差是沿着齿轮径向方向产生的,属于径向偏差。当齿轮具有几何偏心eG时,沿着与孔同心的圆上的齿距以及齿厚是不均匀的,远离旋转中心O′的一侧齿距变大、齿厚变薄,靠近旋转中心O′的一侧则相反,如图7右图所示。
这项误差按正弦规律变化,引起周节累积误差,并使齿轮传动中的侧隙发生变化。因此,几何偏心eG是产生周节累积误差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几何偏心eG也可以在装配时产生,假设齿轮加工中无误差,当把齿轮装在传动轴上时,若孔与轴之间有间隙,也会产生几何偏心,其影响与前者相同。齿坯端面跳动也会引起附加的偏心。
5、周节累积误差——ΔFP
周节累积误差ΔFP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间的最大差值,即最大周节累积偏差ΔFPmax与最小周节累积偏差ΔFPmin的代数差,如图9所示。
齿轮在加工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偏心,使齿轮的齿距不均匀,从而产生周节累积误差。
在生产现场,周节累积误差ΔFP通常用相对测量法测量,故该项误差也允许在齿高的中部进行测量。
在必要的时候,还应控制齿轮K个周节的累积误差。K个周节的累积误差ΔFPK是指在K个周节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K为2到小于z/2的整数(z为齿数),如图9所示。
周节累积误差也可以反映齿轮一转范围内的转角误差,因此周节累积误差ΔFP可以代替切向综合误差ΔFi′作为评定齿轮运动准确性的指标。但两者是有差别的,周节累积误差ΔFP是沿着与孔同心的圆周上逐齿测得的,每齿只测一个点,误差曲线为一条折线,它只能说明这些有限点的运动误差情况,不能反映两点之间的传动比变化情况;而切向综合误差ΔFi′是被测齿轮与测量齿轮在单面啮合连续运转中测得的,其记录的图形是一条连续曲线,反映的是齿轮每一个瞬间传动比的变化情况,测量条件与工作情况相近。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