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职场中,许多人发现自己被情绪低落和焦虑困扰,仿佛陷入了无尽的内耗之中。根据2021年《全球职场心理健康报告》,近三分之一的职场人士表示他们感到职业疲惫和缺乏动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深深影响了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老兵,我想分享一些有效的断舍离策略,帮助你走出内耗的漩涡,实现心灵自由,重获动力。
1. 主动处理情绪
在应对高强度项目时,许多人常常在会议开始前就感到焦虑,这会直接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表现。因此,识别并减少无效的情绪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言:“你所抵抗的,将会持续。” 面对情绪的挑战,我们必须主动去识别并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让它们继续困扰我们。
接受它,让它消失。
2. 重新定义职业意义
将工作视为自我成长的舞台,而非压迫的枷锁,这种转变能带来显著的心理益处。研究表明,体验到成就感能够显著缓解压力。比如,在处理一个困难的客户投诉时,你可以去思考如何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在沟通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应对压力的能力。这种思考方式不仅能激发你的内在动力,还能将焦虑转化为向前的推动力,帮助你在职业道路上不断前行。
3. 改变思维方式
负面的自我对话会加剧焦虑,这个有个通俗的叫法:内耗。例如,认为“我永远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会让你感到无力。挑战这种思维,通过积极的自我肯定来重塑你的内心对话。试着设定小目标,将大任务拆分为几个小步骤,这样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时,你就有源源不断的成就感。
4. 建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下班后依然带着职场情绪回到家中,你会发现当你把工作问题都带到家里,会发现你的私生活也被影响,搅得一团乱。在下班后给自己设定明确的休息时间,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阅读、运动或者和朋友聚会。也可以设定每周至少一次的“自我关怀日”,在这一天里,做一些让你感到快乐和放松的事情,比如去看电影、参加课程、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或是进行一次短途旅行。记住,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对你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幸福感都有深远的影响。
5. 告别表面忙碌
学会识别真正重要的任务,而非琐碎的日常事务。明确你的优先级,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你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上。为每个项目制定SMART目标(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时限)。这种方式能帮助你明确任务的优先级,从而更好地聚焦于重要工作(后面我会单独出一篇讲怎么做到要事优先,这个很重要)。每周花时间回顾你所做的工作,评估哪些任务是有效的,哪些只是占用了时间。这也能帮助你调整下周的计划,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必要的会议和额外的任务,勇敢说“不”。清晰表达你的时间有限,优先考虑那些真正能推动工作进展的事情。
6. 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例如,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来跟踪进度和分配任务。利用技术工具来自动化重复性的任务,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定期评估现有的工作流程,识别瓶颈和低效环节。通过团队讨论,收集反馈并实施改进措施,确保流程始终高效且适应变化。尽量避免多任务并行,专注于完成一项任务再转向下一项。为每个项目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以激励团队成员高效工作。精简会议的频率和时间,确保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议程和目标。
7. 培养专注工作的能力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学会深度投入至关重要。用“番茄工作法”或“时间块管理”方法设定无干扰的工作时间段。在工作时间段,限制访问社交媒体和其他容易分心的网站,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工作。在每个工作阶段开始前,设定清晰且具体的目标。这样可以帮助你保持方向感,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8. 远离消耗能量的人
持续受到负面评价和批评会削弱自信,影响情绪。寻找那些支持你、愿意倾听你想法的人,形成一个积极的职场社交圈。积极的同事不仅能激励你,还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9. 识别情绪负担者
识别那些在工作或社交环境中,可能会无意中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转嫁给他人的人。比如总是对工作、生活或人际关系感到不满,并经常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你,和他互动后,你可能会感到疲惫或沮丧,而不是充满动力和正能量。我们要有人际关系上的取舍,远离垃圾情绪。
总结
摆脱职场内耗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断舍离的原则。通过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优化工作流程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职场环境。作为职场中的资深人士,我深知转变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坚持,但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能带来显著的成效。希望你能够勇敢迈出第一步,重新塑造你的职场体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感谢阅读---------
我是高梵师哥,一个直球的IT工科男,有着10几年混迹各大厂的经历,为职场人士分享职场见闻,职场规则以及职场面试经验。时而理科,时而文艺范的终身学习主义者,传统文化践行者。
(长按关注本公号吧)
遇见是福
不遇见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