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养生术和气功练习中,“舌抵上腭”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动作。所谓“舌抵上腭”,即“嘴闭齿合,舌头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贴在上齿龈处”。气功学认为这种做法可沟通任督二脉,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俗称“搭鹊桥”。
当我们用舌尖轻轻顶在上龈齿之间时,很快就会感觉到口中唾液明显增多。那么,在中医看来,“舌抵上腭”有何保健作用?
杨剑
副主任中医师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挂号方式:
禅医中西医结合科杨剑副主任中医师认为,任脉和督脉分别主导阴脉与阳脉,这两条经脉共同调控着人体的阴阳平衡。任督二脉的畅通,对人体气血的正常流动至关重要。舌头被看作是连接这两条重要经脉的桥梁,通过舌抵上腭,一是能够沟通任督二脉,意味着阴阳之气通过舌头的桥梁作用得以顺畅运行,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提神醒脑的功效;二是分泌更多唾液后并下咽,也就是中医保健常说的“吞津法”,吞津法是一项十分古老的中华传统养生术,受到名医陶弘景和孙思邈等人的推崇, 同时也是《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推荐的十个小方法之一,经常吞津能够健脾补肾,延年益寿。
唾液在中医中被称为“金津玉液”,是一种珍贵的津液,具有养护脏腑的功效。据《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化液,脾为涎,肾为唾。”即脾主涎液,肾主唾液,唾液分泌与脾胃和肾脏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唾液分泌不足或异常,可能反映脾虚或肾虚。通过舌抵上腭,唾液分泌增加,可以滋养脾胃和肾脏,有助于改善体内水液代谢,保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现代医学也认为,唾液中不但含有能辅助消化的淀粉酶,而且还能够激活体内的抗菌细胞,其免疫物质可以抵御细菌、病毒的入侵,维护口腔健康。可见,唾液不仅帮助消化,还具有抗菌、清洁口腔、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舌抵上腭”这个简单的小动作,既可以帮助通调经脉、促进气血循环,也能够通过生津养液的方式滋养脏腑。在气功或冥想过程中,舌抵上腭能够引导身体进入更深的放松状态,有助于静心宁神,增强练习效果。因此,练习该法不仅适用于气功练习者,也适合普通人日常进行保健,尤其在缓解压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具体做法:
1. 自然静坐,舌抵上腭,口微闭,保持放松。舌抵上腭的动作不应刻意用力,而是要轻轻自然地贴住上腭,保持轻松状态。如果感觉不适,可以调整舌头的位置,避免紧张。
2. 随着唾液自然分泌,当口中唾液满口后,将其分三次慢慢咽下。
3. 在初次尝试时,不必长时间保持舌抵上腭的状态,可以随着练习逐步延长时间,循序渐进,以免造成不适。
4. 每日早晚各一次,有助于增加津液生成,滋养脏腑。
禅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团队专家成员开诊介绍
杨剑 副主任中医师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疗血尿、蛋白尿、水肿病、各种关节痹痛症,对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顽固性口腔溃疡、产后及老年痛痹症等风湿免疫性疾病、虚劳性疾病的治疗有较深研究。
出诊时间及地点:周日全天,周一、三上午,周二、四、五下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精进楼(1号楼)二楼中医科】(班表变化请参考当日排班)
李培勇 副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
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专家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委员
佛山中医药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佛山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佛山市南海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佛山市南海区年轻专技人才
从事中西医诊治呼吸系统疾病10余年,擅长中西医诊治哮喘,慢阻肺,慢性咳嗽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对小儿咳喘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哮喘,形成一整套中西医诊治哮喘的有效方法。
出诊时间及地点:周一、周三全天,周四下午,周六上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精进楼(1号楼)二楼中医科】(班表变化请参考当日排班)
何姗姗 中医师
专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内科疾病。擅长中西医结合调理失眠、头晕头痛以及亚健康体质。
出诊时间及地点:周二下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精进楼(1号楼)二楼中医科】(班表变化请参考当日排班)
杨李祺 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擅长应用中药方剂、食疗等方法调理各种老年性疾病,尤其擅长于糖尿病、高血压、脾胃病、心脏病、风湿病治疗。
刘玮婷 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
湖南省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会员
擅长运用中医中药及中医特色外治法治疗干眼症、视疲劳、青少年近视及弱视、儿童眨目证、过敏性结膜炎、黄斑变性、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对科学用眼、药膳护眼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对感冒、咳嗽、不寐、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调理、月经不调、痛经、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内科、妇科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郑芷莹 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哮喘;慢性胃炎、食管炎、消化不良、便秘;失眠、体质偏颇及亚健康状况调理,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