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幽默感可以给人带来不少好处,不仅能消除工作中的压力与焦虑、增强创造力,还能搞好人际关系、灵活应对有冲突的场合,甚至轻易脱单。
如果你千辛万苦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幽默的印象,别人却抓不到你的笑点,后果就不是冷场这么简单了。文献表明,失败的冷笑话可能会引起听众的厌烦与愤怒,而在工作中,上司会认为这名员工缺乏竞争力。
如此一来,对现代人而言,「如何讲出合适的笑话」成了一个有探讨意义的话题。
为了帮助讲不好笑话的创作者,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 Caleb Warren 等研究者们综合了过去几十年间研究幽默的二十余篇文献,提取出影响「幽默感知」的五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表于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杂志。
研究者提取出的五大因素分别是:惊讶,共时性,优越感,暴力欣赏,无害化。
对于每个因素,研究者分别探讨了该因素是否为幽默的前因(有该因素时,笑话好笑;无该因素时,笑话不好笑),因素是否太狭窄(无该因素时,笑话也可以好笑)或太宽泛(有该因素时,笑话也可能不好笑)。
注:这里的「好笑」为观众的主观感受,不是笑话本身的特质。
「惊讶」被定义为一种与期望或既定认知相背离或冲突的感知,是众多幽默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支持「惊讶」为前因的证据:许多笑话或搞笑电影中包含未知元素;反复听同一个笑话后不再觉得有趣;自创的新词往往比字典中已有的词语更好玩。认为「惊讶」太狭窄或太宽泛的证据:不可预测的事件,如感染新冠、光天化日之下被抢劫等,产生的是负面情绪,而不是愉悦感;重复玩梗依旧会让观众感到有趣,比如前段时间霸屏社交网络的「耗子尾汁」,在一段时间内网友们始终乐此不疲;影迷们在二刷三刷搞笑电影后,依旧对里面的桥段津津乐道。结论:「惊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前因,但它可以给观众心理刺激,在受刺激的状态下,观众的笑点会更低。众多喜剧都含有「惊讶」因素的第二个理由是,下述提到的其他前因常常与「惊讶」并行出现,而「搞笑」可能是这些前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步性」被定义为语词或情境同时含有不同解释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或含有冲突的观念。如这样一个笑话:「Did you hear about the guy whose left side was cut off? He’s allright now.」 (你听说过那个切除了左半边身体的男人吗?他现在已经痊愈/全是右半边了)支持「同步性」为前因的证据:语言学家解构了书面笑话中的情境、人物、特定对话,认为脚本中存在的双关性是该笑话幽默与否的关键;含有不相容词汇的短语更加幽默,如「性感诗人」比「开心的孩子」喜感得多。认为「同步性」太宽泛的证据:不相容观念的组合并不一定是幽默,如手机与电脑组合为智能手机是创新而不是幽默;日常语言中存在前后矛盾时,听众有时会认为对方在说谎,而不是在说笑。最古老的幽默理论之一认为,幽默的关键因素是战胜对手后的胜利感。支持「优越感」为前因的证据:古时候,旁观者会嘲笑公开受刑的人,而军人会嘲笑战俘。随着对弱者施加躯体暴力的机会渐渐减少,优越感变为了校园霸凌者和网络喷子口中嘲讽的言语。他们从暴力带来的胜利感中获得乐趣。现代研究也发现,当卡通片中某个角色受到严重迫害或侮辱时(如《猫和老鼠》中的猫),观众会感到有趣。认为「优越感」太狭窄或太宽泛的证据:现代研究仅限于卡通片,并且是否幽默取决于观众对受辱角色的喜爱程度;如果「优越感」可以戳到人的笑点,那么身居高位的人更易发笑,而实际上统计表明,普通员工比大老板更爱笑;无法引起优越感的笑话也能令人发笑。结论:「优越感」既太狭窄,又太宽泛,需要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幽默。「违反常规」被定义为主观上与个体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相冲突。每个成年人都具有一套复杂的认知系统,包含了他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他人对他的评价与看法、每个人在公共场合下应当如何表现、与他人互动时如何得体应对、如何融入群体等,当事件的发展与观众的预期不同时,观众可能会感受到幽默。支持「违反常规」为前因的证据:搞笑视频中突然出现「杀手」或主角突然表演超能力,引发群众恐慌反应时,观众觉得好笑;笑话中包含禁忌主题,如性或暴力时,会显得更有趣;没有逻辑的短语(餐桌礼仪无可挑剔的猪)相比有逻辑的短语(吃草的牛)更风趣。认为「违反常规」太宽泛的证据:一些违反常理的坏事并不好玩,如吃牛排时被石头噎死;恐怖电影和喜剧电影中同样有违反常规的剧情,但观众观感大不相同。结论:「违反常规」是幽默的必要因素,但仅「违反常规」并不能带来幽默,需要与下文的「无害性」结合。除了上述因素,创意工作者还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具有「无害性」的欣赏环境。「无害性」是指观众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合理的、可接受的、无害的或正常的。支持「无害性」为前因的证据:观众希望「解决」笑话中的逻辑冲突,使其不再困惑(如:为什么大猩猩的鼻孔很大?因为他们的手指很粗!);观众希望在他们的主观认知受到冲击时,有一个替代认知作为后盾(如:荤段子违反了一般人的道德认知,在职场对女性讲荤段子是性骚扰,但在喜剧俱乐部讲荤段子可以收获笑声。);在面对攻击、贬低等禁忌行为时,如果将重点转移到可接受的东西上,观众会感受到幽默(如:两个食人族野人在吃一个小丑,其中一个问另一个:「你觉得这个小丑味道好笑吗?」);观众发现自己并非身处危险时会觉得有趣(如:”戴面具的人突然出现吓唬孩童时孩童会哭泣,当他摘下面具表明家长身份后,孩童破涕为笑);当嘲讽类笑话针对的群体与自己关系较远时,观众会乐在其中(如:女性往往会对嘲讽男性的笑话感到有趣,而对于嘲讽女性的笑话感到生气,反之亦然)。结论:只有当刺激和情境是无害、可接受的情况下,观众才有可能被逗乐。因此,研究者做出总结,「同步性」、「违反常规」、「无害性」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因素都是听众的主观感受,尤其对于「常规」和「无害」的认知因人而异,「同步性」在不同文化间也有不同的认知。回想一下你上次冷场的时候,你是否让观众轻易地踩到了笑点(「同步性」与「违反常规」)?是不是没有好好把握下限,伤害到了某些观众的自尊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在评论区留下一些你觉得好笑的笑话吧~
参考文献:What Makes Things Funny?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Antecedents of Laughter and Amusement
欢迎投稿 | einsmeer@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