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养护孩子健康的核心,这已经是很多崇尚中医育儿家长们的共识了。但孩子脾胃功能好不好,很多家长都只会看爱不爱吃饭、吃得多不多、长得壮不壮上,其实这只是脾胃功能体现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容易忽视的迹象都能反应出孩子脾胃功能的强弱。
家长可以通过这些迹象去了解孩子的脾胃情况,及时调理,而当这些迹象有所改善,甚至消失了,也能表面脾胃之气有所提升,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
1、头发缺少光泽、干枯、斑秃、稀少、爱掉头发。
孩子头发的这些问题,多是因为气血供应不足,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头发上的这些问题可看出脾胃功能的不足。
黄帝内经里写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意思是女孩到了七岁、男孩到八岁时,肾气会变旺盛、充实,因此开始换牙,并且头发开始比以前更粗更长了。因为发为血之余,精血又是同源的,肾精足就可以补充肝血,滋养头发,小孩子七八岁前肾气比较弱,所以基本都是稀稀疏疏的小黄毛,也算正常,七八岁后,头发的质量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如果七八岁后头发依旧毛躁、稀稀落落,多考虑脾胃生化的气血较少,没能使肾气得到正常补充。
2、面色发黄
这种黄是一种缺少光泽、暗沉的萎黄色。脾主升清,脾气足,才能够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头面部,濡养头面部,使面色红润,脾虚则脾气升不上去,营养物质也无法运送到头面部,就会出现面色萎黄。
3、有眼袋
眼袋是指下眼睑皮肤下垂、臃肿,呈袋状。眼袋大多数由于下眼睑的皮肤和肌肉松弛造成的,全身的肌肉、皮肤都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来充养,脾气健运,肌肉才能发达、健壮,皮肤才能有弹性,有光泽。如果脾胃功能不足,气血亏虚,皮肤和肌肉缺乏营养,松弛无弹性,时间长了就会眼睑下垂,形成眼袋。
正常来讲,孩子是不应该有眼袋的,如果孩子出现眼袋,则表示孩子的脾胃功能不足了。
4、脸上有白斑,眼白有蓝斑、黑点,指甲上有白点、白斑
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眼白上有黑色斑点(巩膜蓝斑)、斑片;指甲上出现白点、白斑,俗称的所谓“虫斑”。过去卫生条件不好,孩子肚子里有虫尚可理解,而现在卫生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孩子有这些斑呢?
其实,孩子出现的这些斑,根源是孩子脾胃虚,饮食不能被很好的转化为“营养”,皮肤、眼部、指甲等部位,缺少足够的滋养而造成的表象,只要脾虚了就容易出现这些“斑”。
脸上有白斑这种在我们群里就出现过好几例,经过一段时间对脾胃的调理,这些孩子的白斑都逐渐消失了。
5、爱出汗
动不动就出汗,坐着不动、睡觉的时候都会出汗,气有固摄的作用,气虚则无法固摄体表,会导致体表的毛孔打开,出汗多。因此如果孩子特别爱出汗,也要考虑脾胃虚弱这一原因。
6、挑食、偏食、口味重
孩子总爱吃某种食物、某种口味,喜欢味道厚重的食物,也跟脾虚有关。
《黄帝内经》里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意思是说脾和口味是相通的,人对味觉敏感的程度,取决于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好,对每种味觉都敏感,脾胃功能不好,就食不知味。
所以越是脾虚的人,越喜欢重口味食物,或某种味道、某种食物,而脾胃功能好的人,味觉是非常敏锐的,能吃出所有食物本有的丰富味道。
7、皮肤粗糙、干燥、暗淡、皱纹、脱皮
皮肤受气血荣养才能光润亮泽,气血缺失就会导致皮肤像缺水的土地,出现种种问题。
8、经常长疹痘
脾虚的孩子,如果饮食不当,很容易湿气过重,这些湿气外溢到皮肤上就会出现这些湿疹、痘疹。
9、经常含胸驼背
有些孩子习惯性含胸驼背,影响形象,屡教不改,其实很可能和肺气不足有关,我们群里就有妈妈给孩子提升肺气后,孩子自然就挺直了腰板。脾为肺之母,母虚则子虚,因此肺气不足的人往往也存在脾虚的问题。
10、睡露睛
孩子睡觉时眼皮不能完全闭合。一些孩子长期是这样,一些孩子生病的时候,病刚好比较虚弱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负责眼睑的开合的是肌肉。脾主肌肉,脾气虚,肌肉伸缩就会乏力,眼睑就没法紧密闭合。
11、爱趴睡
中医认为,孩子趴着睡觉有两个常见的原因,,一个是积食了,出现腹胀,趴着睡能舒服些,另一个就是脾胃阳气不足,非常虚寒,趴着睡能让腹部感觉到温暖。
12、身材过于瘦小或过于肥胖
身材瘦小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多说了。肥胖的人体内多痰湿,也是因为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不足了,才会导致很多湿气积存在体内。
13、大便不畅,前干后稀,或稀溏或干球状
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胃肠蠕动能力减弱,无法推动大便下行,则会导致便秘。据我们观察,现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便秘都是脾虚引起的。
脾主运化,主吸收和运输,也就是说,脾要把胃和肠中食物里面的精微物质吸收出来,再运输到其他的脏腑、组织、器官,供全身使用。如果脾气虚弱,就无法吸收这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就混合着这些食物残渣一块排出体外,导致大便稀溏。而前段的大便又因为无力排出,在肠道里长期停留,水分被吸收,就会变得比较硬,因此容易出现前干后稀的大便。
14、容易感冒
脾胃不能运化出足够的气血,就不能让保护在体表的这层卫气得到补充,人就会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邪气侵袭,发生感冒。
15、容易过敏
过敏性皮炎、过敏性湿疹、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过敏性紫癜……。
中医虽然没有过敏这一说,但认为这些过敏性疾病都和源于脏腑的虚损,如脾肺气虚容易导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往往还和肾虚有关,过敏性紫癜有种证型也是因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引起的,而过敏性的皮肤问题则和体内湿热、痰湿过多有关,这也是因为脾失健运的关系。
此外还包括:
容易倒睫,
口周、鼻周额头发青,山根有青筋,
积食时容易长麦粒肿,
口气重,有酸腐味,舌苔白厚或黄厚,
水滑苔,口水多、地图舌,
嘴唇干燥,容易口唇炎,口腔溃疡,
指甲分层、分裂,
四肢瘦弱,肌肉松垮,
如何调理脾胃呢?
经常按揉脾经上的一些重要穴位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1、隐白穴
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生发脾气,扶脾温脾的作用。同时还可补肝、肾、肺,而脾、肝、肾、肺在有效地代谢体内水湿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按揉隐白穴也有增强体内水分代谢的作用,有助于祛湿。
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2、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刺激太白穴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而且还能调理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
该穴位于在足大趾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3、阴陵泉穴
阴陵泉被称为穴位中健脾利湿的高手。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脾经五行属土,而阴经的合穴属水,所以阴陵泉为“土中水”。在五脏中,肾是主水的,所以刺激阴陵泉既能健脾又能益肾,通过调理脾胃的功能来通利水道,把水湿排出去,尤其是体内的湿热。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穴时可采取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顺着胫骨一直往上,捋到膝窝下捋不动的地方就是阴陵泉。
4、地机穴
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该穴气血充盛,如大地的正气化生万物,生机兴旺,所以地机穴可以用于调理脾失健运所引起的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水肿等病症。
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先找到位于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的阴陵泉,地机穴就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我们推出了健脾养胃专项小课,想要了解孩子脾胃虚弱的具体类型,系统化、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咨询顾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