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又是如何传染的?有哪些防治手段呢?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与康复》第六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与中医药治疗”上新啦!课程内容将带我们深入了解胃里的“不速之客”——幽门螺杆菌。
本章节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与诊断、现代医学治疗、中医辨证论治、预防调摄及特殊人群的处理到家庭防治策略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幽门螺杆菌的防治与中医药治疗。
1983年,来自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随后研究证明其与胃炎及胃溃疡具有相关性,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胃里的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在胃内强酸性环境下长期生存的一种致病菌。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是引起一系列胃部疾病甚至胃癌的罪魁祸首。
平时的一些常见病,比如消化不良的症状、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都跟细菌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还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眼部等各方面疾病。
然而,许多人对于幽门杆菌的认识较少,认为自己很难碰到这种细菌。殊不知,幽门螺杆菌极具传染性。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0%,而中国更是高感染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
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5个人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稍不留神,就很容易中招。所以,幽门螺杆菌的防治不容忽视。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与康复》第六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与中医药治疗”上新啦!《瘟疫论》中提到:“盖瘟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意思是,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的传播途径大都是“自口鼻而入”。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就是一种典型的“病从口入”型疾病。课程里提到,幽门螺杆菌有三大常见传播途径:口一口传播,粪一口传播,胃一口传播。
所以,要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我们不仅要控制感染源,还要从传播途径入手切断感染来源。
例如,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同桌吃饭,不采取分餐制有可能相互传染。
家庭中最好施行分餐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家庭成员间的交叉感染。与人聚餐时尽量使用公筷,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其次,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定期更换牙具,避免幽门螺杆菌的二次感染。
胃癌是“喂”出来的癌症,发病率和饮食密切相关。
在我国有一些地区比较喜欢吃腌菜、腌鱼,这就成了胃癌的高发区。
课程里讲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直接原因是外在细菌的侵袭,而间接原因则是我们内在基础虚弱,才给了致病菌可乘之机。
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关键是要做到“内外兼修”——在远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同时提升自身免疫力。
平时我们要注意营养的摄入,饮食要均衡且规律,减少腌制、熏烤食品的摄入,宜清淡饮食。
日常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对于特殊的体弱人群,可以辅以食疗或者辨证的中药疗方来改善体质。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防护大于治疗。
很多出现胃部不适的患者,一旦被确诊是胃癌,几乎都是中晚期。专家强调,胃癌早期无症状,筛查是关键。
比如说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胃镜一年一查。此外,胃部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切勿自行诊断或买药,应及时就诊,早诊早治。
请记住,不管是日常养生还是病菌防护,我们都要立足于日常生活,保持平衡,注意适度,做到“内外兼修”。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身体,享受美好生活。
注意:学习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遵医嘱予以相应治疗。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跟随赵迎盼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来守护自己的健康吧!
国医名师课上新合集
16. 国医名师课丨原来,这才是古人长寿的秘密!《中医药传统文化与基本知识》已上新
17. 国医名师课丨10分钟带你了解一类不同导引术!《养生功法八段锦》 已上新
18. 国医名师课丨您的体质知多少?与王琦院士学养生!《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已上线
20. 国医名师课丨新课上线!寒冬时节,中医助您养护呼吸健康!
欢迎您注册成为
国家老年大学学员
编辑:秦孟秋
版式:李绍广
监制: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