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飘靠“讽日”事件,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

文摘   2024-05-09 19:50   四川  

香飘飘,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奶茶品牌,近年来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然而,最近的一场「讽日事件」,却意外地为它带来了铺天盖地的流量。

事件的起因是,有网友在日本一家便利店内发现香飘飘奶茶,杯套上印着谴责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标语。一时间,香飘飘被网友们推上了“爱国”企业的顶峰,无数人涌进香飘飘直播间下单,支持国货。

这场事件营销,让香飘飘的直播间流量暴增数百倍,日销售额更是从几千块飙升至上百万元。香飘飘的股价也应声而涨,节后首个交易日即收获涨停板。对于香飘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意外之喜。但这场流量狂欢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隐忧。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你因为某个事件而爆红,明天就可能因为另一个事件而被遗忘。香飘飘这次蹭上“爱国”的热度,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但这种流量并非长久之计。一旦事件的热度消散,网友们的新鲜感褪去,香飘飘还能否维持住现在的热度?如果不能,那么等待它们的将会是流量的反噬。

香飘飘在“讽日事件”中,明显带有利用网民爱国情绪博取流量的嫌疑。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爱国情怀的消费,也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爱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应该被企业拿来作为营销手段。香飘飘的做法,不仅不会赢得真正的爱国者,反而会招致更多人的反感。

在网红经济时代,许多企业都梦想着一夜成名,香飘飘也不例外。然而,网红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成也网红,败也网红。那些靠炒作、蹭热点而走红的企业,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很难持续发展。香飘飘如果想要真正实现逆势回升,就必须脚踏实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不是靠着流量来维持虚假繁荣。

对于香飘飘的“讽日事件”,知名评论员胡锡进发表了犀利的点评,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香飘飘的做法“涉嫌用‘员工个人行为’的摆拍制造噱头,消费、愚弄公众的爱国情怀”。胡锡进的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香飘飘行为的本质。香飘飘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伤害了公众的感情。


从事件本身来看,香飘飘的做法无疑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在海外市场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挑衅和煽动,最终将矛头指向国内消费者,收割流量和红利。这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操作,不仅让人不齿,更可能对中企在海外市场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做法被效仿,各路企业为了迎合国内民粹情绪,纷纷在海外市场上演一出出闹剧,这将会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怎样的损害?更严重的是,这种仇恨和对立情绪被放大,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社会矛盾。

以往,一些企业在类似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例如鸿星尔克面对顾客的无理行为和网友的非理性消费,也只能无奈地呼吁理性消费。然而,香飘飘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在海外市场刻意炒作敏感话题,这背后的动机耐人寻味。试问,一个正常的企业会在海外市场开拓业务的同时,故意得罪当地消费者吗?这无异于自毁长城,最终损害的只会是自己品牌的形象和信誉。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国内,鲜少有企业在海外市场大做文章。究其原因,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深知在海外市场开拓业务的必要性,绝不会轻易采取损害当地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如果一味地激化矛盾,最终只会将自己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的推测是,香飘飘在事件初期可能并非有意为之,但后续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却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这种迎合民粹主义、煽动对立情绪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企业带来一些关注和流量,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损害自身形象、透支品牌信誉的险棋。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香飘飘官方的初始反应显得有些仓促。他们一方面澄清事件是员工个人行为,试图撇清公司责任,另一方面又对员工的行为表示支持,这似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样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友对员工受罚的担忧,但同时也为后续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随后,香飘飘很快意识到事件的热度,并采取了更积极的应对措施。董事长亲自在机场迎接回国员工,并拉起横幅欢迎他们的“香飘飘勇士归来”。这一举动表明,香飘飘不仅认可了员工的行为,更试图将其塑造成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借此博取公众好感。


在确立了主导舆论的方向后,香飘飘的一系列后续操作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不仅重奖了涉事员工,更是在直播中将粉丝称为“同志们”,将事件上升到更高的政治层面,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如果从一开始,香飘飘就精心策划了这场事件,那么一切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企业为了博眼球、蹭流量,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并非新鲜事。

然而,抛开香飘飘的营销策略不论,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是选择迎合舆论,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考验着每个企业的智慧和勇气。

当员工的个人行为引发网络舆论时,香飘飘不可能置之不理。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是迅速与员工撇清关系,以避免自身受到负面影响。许多企业出于规避风险、息事宁人的考虑,会选择采取这种切割策略。他们希望以此撇清责任,避免事件进一步发酵,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根据过往的案例表明,单纯地切割关系并非万全之策。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不仅无法撇清责任,反而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网络攻击。这是因为,公众往往对企业有着更高的道德期待,一旦企业被认定为推卸责任,就有可能激发更大的民愤。

想必大家还记得,今年年初日本发生地震时,某地方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在其个人自媒体平台发表了不当言论,引发了轩然波澜。电视台的处理方式是将其停职调查,这本无可厚非,但却意外地遭到了大量网友的抨击。出乎意料的是,这位主持人的个人账号反而因此涨粉数百万,其账号橱窗中的一款钙片更是热销数十万件。

如果香飘飘按照常规思路处理这名员工,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如果选择与员工划清界限,对其进行处罚,甚至解雇。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无法平息舆论,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舆论反弹,最终导致事件失控。沉默和切割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只会让事态进一步发酵,最终演变为一场不可控的舆论风暴。选择加入这场“民族情绪狂欢”或许是当下唯一的良药。

香飘飘选择加入“大合唱”,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获取流量,而网络舆论无疑是获取流量的重要渠道。顺应网络情绪,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然而,这种迎合网络情绪的做法,却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旦企业过度消费爱国情绪,就有可能引来反弹,甚至造成品牌形象受损。香飘飘是否意识到了这种风险?或许在追求流量红利的当下,他们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值得深思的是,香飘飘的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面对网络舆论时,选择了迎合和妥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身利益的考量。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企业往往难以保持理性,最终选择屈服于民意。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舆论环境的失衡。

回溯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事件,令人不禁唏嘘。一场看似毫无根据的网络狂欢,竟将一家知名企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最终使其名誉扫地,蒙受巨大损失。这起事件也暴露了当今网络舆论的阴暗面:当民族情绪被煽动,企业便如同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被汹涌的民意所吞噬,毫无反抗之力。

香飘飘事件无论出于主动炒作还是借势营销,从客观上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巨大的市场压力和复杂的舆论环境下,企业的行为准则与道德底线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这起事件也迫使我们思考,在利益与责任之间,企业该如何抉择?在市场规则与道德规范之间,企业又该如何平衡?

十余年前,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的一番言论,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倡导“在商言商”,主张企业家应专注于商业领域,避免涉足政治。这番话语一出,便引发轩然波澜,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热议。当时,许多人对柳传志的观点嗤之以鼻,认为他是在逃避社会责任,甚至有人指责他是“唯利是图”的商人。

然而,多年过去再回首,或许我们会发现,柳传志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柳传志显得有些无奈。他或许也曾想过,如果自己当初没有说那番话,或许就不会招致如此多的非议。然而,他更清楚的是,作为一个身处风口浪尖的企业家,他无法回避社会责任,也无法置身于政治之外。

柳传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当今社会,企业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家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企业家毕竟不是政治家,他们无法像政治家那样左右政治风云,也无法像政治家那样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因此,企业家在涉足政治时,难免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企业作为社会实体,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这绝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放弃其根本职能——创造商业价值。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创造商业价值,为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效益,这才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企业创造的商业价值是1,有了这个1,才能衍生出后续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如果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无法创造价值,那么谈论社会责任就毫无意义,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在商言商”既是企业坚守本分的体现,也是对良好营商环境的呼吁。企业专注于商业活动,创造价值,这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能安心经营,释放活力。

香飘飘“讽日事件”的背后,是企业在网络舆论和商业利益之间艰难抉择的缩影。面对汹涌的网络情绪和巨大的流量诱惑,一些企业选择迎合、炒作,甚至牺牲自身价值观,这无疑是一种短视和危险的行为。网络情绪往往带有非理性和盲目性,而企业行为应当是理性的。企业应该坚守价值观、底线,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尊重,而非通过迎合非理性网络情绪博取关注。如果企业一味迎合非理性的网络情绪,最终只会沦为网络情绪的奴隶,失去自身的价值和底线。

企业在面对汹涌的舆论时,如果缺乏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就容易被裹挟其中,做出违背自身原则和社会责任的事情。香飘飘“讽日事件”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味,它犹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当下社会情绪的复杂与敏感。这起事件不仅是企业公关的一次失败,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香飘飘事件可以视作一个信号,预示着未来网络舆论可能更加难以掌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拥有了发声的权利,但同时也滋生了各种情绪化表达。在民族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微不足道的事件,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演变成一场网络狂欢。

此外,香飘飘事件也折射出一种社会心理,即对国家和民族的过度敏感。这种敏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个体或群体利用,就可能演变成盲目的排外情绪,甚至对正常的中外交流造成阻碍。

伊历史
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不能忘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