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民间数学竞赛上,各路神探忙于对包括17岁职校生姜萍在内的12名预赛选手进行地毯式搜查拿着放大镜找其学术造假的证据,而对于西北地区高校重镇、985名校西安交通大学核物理领域的一场争议,他们却无暇顾及。
事实上,2024年6月21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第115届(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核工程计算物理(NECP)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李艺飞,作为6556名毕业生的代表,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艺飞还是一位拥有扬琴特长的艺术生,形象气质出众。演讲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后,李艺飞被大赞特赞吹上了天,被赞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学术女神。这不禁让人感叹,我国的艺术教育着实卓有成效,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堪称一股清流。不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还为学术界输送了大量跨领域的优秀人才。李艺飞在演讲中向钱三强等老一代科学家致敬,那么几十年后,毕业生们会在毕业典礼上向谁致敬呢?会是将艺术与学术、美貌与智慧结合的跨界人才李艺飞吗?
然而这场狂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李艺飞的舆论风向突然急转直下。
很快,李艺飞陷入学术造假的质疑之中,“黑料”满天飞,甚至被冠以“学术妲己”的恶名。
不论是非曲直,我并不认同使用“学术妲己”这种侮辱性的标签,“谩骂和威胁并不是维权之道”,合理的质疑不应如此过度。更何况,这种带有性羞辱意味的标签对查明真相毫无裨益。
在学术界的不当关系事件中,公众对“学术妲己”的谴责充满了羞辱感的恶语相向,而对“学术周王”却轻描淡写,任其逍遥。带有羞辱性意味的“学术妲己”标签,客观上变成了吸引火力、掩盖真正掌控资源和权力的学术小圈子的工具。
“学术妲己”的标签固然不好,但质疑却是必要的。因为事关学术资源、学位授予、事业编制等公共资源,不容忽视。
网络上针对李艺飞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李艺飞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平平,仅有一篇论文,且非第一作者。
学术成果涉嫌抄袭,有传言抄袭了学弟的成果,导致其患上抑郁症。
与学院的“二把手”存在不正当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专业跨度太大,扬琴特长的艺术生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本科专业录取,研究生又“调整”到专业门槛极高的核物理领域,从破格录取到“调剂”,程序都受到质疑。尤其是对于核物理这种“国家重器”来说,是否能“调剂”进来,也让一些质疑者提出了疑问。
其在演讲中宣称将在西北沙漠扎根,但实际上却是西安某“国字号”单位的事业编制。
当然,网络上的“小作文”并不能完全采信。除了属于道德范畴可以忽略的第3点以外,其他四点都颇具“硬核”。因此,无论是为了维护西安交通大学的声誉,还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名誉,学校、NECP实验室甚至相关部门都应当尽快启动调查程序,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且,为了增加可信度,调查过程中应当有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甚至主导。
在我看来,这样的核查并不困难。无论是学术成果是否扎实、学术成果是否原创、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不正当关系、入学程序是否合规,都拥有清晰的学术评价标准,或是严谨的调查程序。这些都可以找到有效的客观证据,不存在“证明清白”的逻辑陷阱。只要启动正式的调查程序,就很容易给公众一个交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场争议已经持续了数日,却不见主流媒体的采访调查,也鲜有知名教授学者的发声。对于一所名校硕士生的争议,所获得的关注度还比不上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的职校生。真正的学术资源和真正的学术活动,其分配所受到的公众关注度,竟然还比不上一个由公司组织的民间竞赛,这岂非荒唐?难道学术界的“杠精”们,只有面对“学术圈”的“外人”时,才会拥有质疑的勇气?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们也不禁要感叹,学术界的“护城河”还真是深不可测。
这场争议,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学术评价体系的僵化和不合理。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过于重视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学术成果形式,例如代码、数据集、软件等。这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了研究质量和创新性。
其次,学术权力结构的不透明和不公平。学术界存在着严重的权力结构问题,一些学术大佬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可以随意操纵学术资源和学术评价。这导致了一些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案件的发生。
最后,公众对学术问题的漠然和无知。很多公众对学术问题缺乏了解,容易被网络上的谣言和传言所蒙蔽。这导致了一些学术争议事件的失焦和失控。
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首先,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多元化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重视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还要重视其他重要的学术成果形式,例如代码、数据集、软件等。
其次,要加强对学术权力的监督,提高学术权力结构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诚信制度,严厉打击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行为。
最后,要加强公众对学术问题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对学术问题进行理性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李艺飞事件,也给其他学者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学者,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诚信,严谨治学,抵制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这场争议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网络谣言和传言的负面影响。在面对学术争议时,要保持理性,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要通过权威渠道了解事件真相,并进行客观的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术界的健康生态,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