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骄人战绩,也成边塞诗人们歌唱盛唐挽歌的最后战场。
天宝十二载(753),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这时候,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写下了《同李员外贺晋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大败之,岑参写下了《献封大夫破攝仙凯歌六首》,也算是写出了大唐的最后豪迈,像“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这样的自豪感诗句算是看一篇少一篇了。
为什么开元、天宝时期出现了所谓盛唐特有的边塞诗人呢?因为节度使们光能打赢是不够的,战报是满足不了圣人的虚荣心的,也没法对外输出文化价值。朗朗上口、吟咏抒怀的诗歌才是对盛世的最大的颂扬。
玄宗时期对诗歌的看重深入科举选拔,以此为导向,以李白为首,像
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qí、王之涣这帮描写边塞战争军旅和百姓民生的诗人开始大量涌现,他们到边塞要么通过为边将写传唱长安三万里的诗句从而飞黄腾达,要么侧面描写朝廷的穷兵黩武和百姓的民不聊生而抒发自己的治国见解。
边塞诗人,相比其他诗人来讲前途更光明。
比如高适,他真正是作了一辈子的诗,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但在参加了太多诗词大会和文坛交流后,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被授了个封丘尉。
他人生的转折是天宝十一载(752)秋辞官前往长安后经田梁丘推荐去了河西幕府,经过多番周折,他靠着能给哥舒翰写气吞万里的诗句而被任左骁卫兵曹,充府内掌书记,才算正式上了快车道。随后高适开始了堪称井喷般的强力诗作输出,光给哥舒翰写诗,有名的就不下三十首。
🐲 高适.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屠| 唐人小集.明嘉靖时期刻本
边塞诗人们描写将领的不容易,抒写将士们的辛苦,悲悯老百姓的动不动就“苦一苦”。正是他们的一首首诗歌,才让大唐的西北显得那么的壮丽,让大唐的国威无远弗届。
🐲 高适,燕歌行 | 河岳英灵集.(唐)殷璠辑 (清)孙毓修撰
同样是边塞,安禄山的东北方面就产生不了那么多诗人。因为他被皇帝喜爱走的是憨傻路线,整一堆诗整出了意境,就没有飞猪效果了。他对于信息的理解更精准,或者说对于玄宗朝的权力链条理解更精准,不需要用诗句让皇帝爽。他总是质朴地送人头,然后憨憨地对李隆基说:圣人我想为您老死!我娘最近胖点没?我做梦梦见神仙时我都发誓只要您老万寿无疆拿我命换也值!
李隆基添的这份乱,成就了有唐一代最高仕途的边塞诗人高适,也最终坑了中国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李白。
除了河北沦陷的消息,李亨又收到了个坏消息。这年年底的时候,当年李亨抱大的十六弟永王李璘准备反他了。
还是那句话,没人能拒绝拥立之功。
他封的盛王李琦最终因故没有成行去做广陵大都督统领江东准南,这使得坐镇江陵的永王发现自己目力所及之处唾手可得一个东晋的版图。
由于江、淮租赋由襄阳道转运,因此被李璘大量扣在了江陵并以此招募了数万士卒,李璘之子襄城王李偒 [tǎng],有勇力,好兵战,有薛缪等为谋主,认为如今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完整富庶,自己手握四道,封疆数千里,最好现在去占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李亨听说这事后敕命他的永王小弟弟回蜀中去伺候太上皇。这时候李璘的心已经膨胀起来了,不理李亨了。
江陵长史李岘眼瞅不对随后请病假离开了江陵直奔李亨处汇报,这个时候,李亨召来了又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来商量。这个人,就是边塞诗人的仕途天花板,高适。
🐲 高常侍集.贺安禄山死表 | 唐人小集.明嘉靖时期刻本
高适之前跟着哥舒翰守潼关,潼关败后投奔了李隆基,在李隆基任命三王分镇的时候极言不可,后来又来到了李亨这里,李亨听说他当初坚决不认可分封诸王随后把高适叫来商量,“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高适别看一辈子没去过南方连淮河都没渡过,但慷慨陈述了江东利害,表示永王必败,用人之际的李亨在十二月置准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高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又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令高适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对付永王。
走遍了东北与西北来往于两京之间作了一辈子诗句表达自己向上决心的高适终于在五十三岁这年成为大将军。
与此同时,他的一位老友在这次永王闹剧中差点身败名裂。
公元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永王擅自引兵东巡,沿江而下。
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有政治能力从而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李白在他五十七岁这年进入了永王的幕府。所有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次必败的结局发生前,李白用他那横溢的才华做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
李白文采非凡,才如谪仙,一辈子斗酒诗百篇,永远不愁没钱花,这是老天给他的命,他这辈子就是来歌颂大唐的。
巨大的创造性表演性人格,天生跟政治无缘的。老天给你最顶配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就不会再给你一条高远的仕途之路,你浪漫到能让高力士给你脱靴,那就且去饮酒且填词。
扩展阅读:
参考书目:
渤海小吏:《大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