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吃饭都喜欢去连锁店,因为去连锁店没有试错成本,如果你“冒险”吃过一次感觉还不错的话,那就尽管进来坐下,扫码直接点餐。看书有时候也是,一个熟悉的作家出了新书,尽管买来看,然后买着买着就成系列了,比如村上,比如李娟、鲍尔吉,比如高木直子,比如渤海小吏。一本是一本,本本不同但是本本都好看。而刘勃和张明扬不然,我买的时候对二位是“人书两生”,他们都仅此一种没有系列,书也不厚,销量不高,因为看出版界的朋友介绍加入购物车很久了,看着他俩在购物车里浮浮沉沉,今天有货明天缺货的。刘勃那本书介绍说是“解锁《史记》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不得不说这句话很让我心动,我就想“说不定很有意思呢”。张明扬那本则是专门把清军入关前后的那一小段历史拿来展开了讲,这是个有意思的点。还是那句话,看这种生“书”会有试错成本,他们的名字不热,他们的作品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买来,看了,不好的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逆行的霸主 | 刘勃
刘博的心思缜密考据严实,把所有材料都放在一起,对比着给你看,清浊自分。而行文语言上虽说比渤海小吏要差一点,但也时不常的会有亮点,令人会心一笑。
我是不可能把《左传》、《史记》、《国语·越语》里的这些难懂的句子一个个抠明白再融会贯通的理解,最后再甄别对比,找出最可信的那个。
豆瓣评论里有说他的“天涯文风十分平庸”的,有说“拿史记当公文材料加自作聪明”的,还有说“评语加一点注释等于厉害死了”。我觉得未免刻薄,能做到刘勃这些已经很厉害了。有人说他夹带私货,那又有谁不夹带私货呢?往前捯司马迁是夹带私货的始作俑者。2024年6月25日
《入关》讲入关,主要笔墨不在满人而在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讲关宁铁骑,讲毛文龙。其实大明有过很多次机会,奈何气数已尽,每次机会都给完美的错过了。
两本书终于买了又终于看了,还好,不算踩雷,二位好像现在也不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也开始陆续写系列了,但是我应该不会再去买了。
想举例子说饭馆其实也有例外,比如百年老字号的全聚德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但是变得又贵又难吃,北京话叫“烂大街”了。
贾平凹、刘震云写作生涯前半段的作品个顶个的呱呱叫,但是贾平凹从《高兴》开始,刘震云从《一句顶一万句》开始,他俩的新书质量跌的跟熊市似的,把我伤的够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