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脊髓损伤修复
保护与再生
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描述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基本特征、治疗现状及经济负担
山东大学冯世庆教授团队
撰写:冯世庆
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TSCI)可导致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1, 2]。世界范围内,中国的TSCI患病人数最多[3]。然而,既往基于中国人群的TSCI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为区域性研究[4][5]。针对TSCI的治疗,临床上主要包括手术和激素冲击治疗。目前的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早期手术[6],对于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尚存争议[7]。此外,治疗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尚无基于中国人群的TSCI治疗现状和经济负担的研究。
近期,山东大学冯世庆教授团队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Status, and Economic Burden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从2013年到2018年间中国TSCI住院患者的基本特征,治疗现状和经济负担。从基本特征上来看,约四分之三的住院患者为男性,超过四分之一发生在45 ~ 54岁之间,近四成的职业为农民,前三位的病因为低坠伤、高坠伤和交通事故。从治疗现状上来看,尽管有约四分之三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只有约2.8%的患者接收了早期手术(即受伤后24小时以内);约15%的患者接受了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甲基强的松龙(MPSS/MP)治疗;近三分之二的患者接受了神经营养药物的治疗。从经济负担上来看,患者住院期间的平均花费超过7万人民币,每一天的花费为4400元。周恒星,娄永富和陈凌霄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冯世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从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和东北)的每个分区中分别随机抽取1-2个省份(包括四个直辖市),然后在每个省(直辖市)中所有的公立医院中随机选取2-4家不同等级(三甲、骨科专科及区县医院)的医院,由经过标准训练的医学专业人员采集所选取医院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TSCI患者(图1)。最终,本研究共纳入全国11个省(直辖市)30家医院的13465例TSCI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的总体平均年龄为50.0岁,同时,TSCI患者好发于男性(75.7%,对于性别差异的具体分析另发表于Spine[8])和45 ~ 54岁组(27.7%);职业方面,农民(38.8%)占比最高;致伤原因方面,跌倒(30.1%)是最主要的损伤原因;损伤节段方面,颈椎段(61.3%)是最多发的节段;损伤严重性方面,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IS)评分 D级(48.0%)占比最高。尽管从2013年至2018年期间,每年TSCI住院患者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全部住院患者中TSCI的百分比和通过骨科住院的患者中TSCI的百分比没有显著变化(图2)。治疗现状方面,约四分之三的患者(74.7%,10053/13465)在TSCI后接受手术治疗,且其中只有2.8%的患者(284/10053)在24小时以内接受了手术。另外,共有14.9%的患者(2005/13465)接受了高剂量(≥500 mg)甲基泼尼松龙琥珀酸钠/甲基泼尼松龙(MPSS/MP)治疗,其中30.7%的患者(615/2005)在8小时以内接受了激素冲击治疗(图3)。经济负担方面,平均总费用为7.13万元(¥),平均日均费用为0.44万元(¥)。同时,2013年至2018年期间,平均总花费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变化率= -4.7%,95%CI:-6.3%, -3.1%),而平均日均费用没有明显变化(年均变化率=1.0%,95%CI:-1.4%, 3.5%)。
图1 纳入样本流程图
图2 2013年至2018年20家医院所有(A)和骨科(B)住院TSCI患者占全院/骨科比例的趋势
图3 TSCI患者住院期间MPSS/MP的使用情况
(A)TSCI患者使用高剂量甲强龙(≥ 500 mg)时间点分布情况;(B)TSCI患者持续使用常规剂量甲强龙(< 500 mg)的具体情况;(C) TSCI患者间断使用常规剂量甲强龙(< 500 mg)的具体情况。
该研究描述了2013年到2018年间中国TSCI住院患者的基本特征,治疗现状和经济负担,反映了目前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依据。例如,提高医院完成早期手术的能力和提高医生对于临床指南的知晓率从而减少使用证据不足的治疗方法。
该研究同样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未来的研究来完善。第一,糖皮质激素使用部分仅描述了MPSS/MP的应用情况,没有包括其他类型,例如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第二,没有收集高质量可用于分析的诊断和伤后并发症数据[9, 10]。第三,没有收集进一步的随访信息,无法进行纵向数据的分析。第四,2018年距离目前(2023年)已有大约5年,该研究提供的信息可能不能反应最新的情况。
作者介绍:
冯世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主任,国家脊髓损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山东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脊柱脊髓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脊髓损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天津市首批杰出人才。担任第十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主席、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智能骨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全国脊柱创伤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副主委兼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及重点国合项目、科技部国合专项项目等科研项目23项。在Science、PNAS、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Ann Rheum Dis、Bioact Mater、Chem Eng J、Bone Res、Biofabrication、J Neuroinflamm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360篇(SCI论文230篇),授权专利23项(发明专利7项),主编、参编著作1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等科技奖励10项。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4年5期发表。
扫描二维码或复制链接
阅读原文
https://www.sjzsyj.com.cn/CN/abstract/abstract25343.shtml
引用本文:
Zhou H, Lou Y, Chen L, Kang Y, Liu L, Cai Z, Anderson DB, Wang W, Zhang C, Wang J, Ning G, Gao Y, He B, Ding W, Wang Y, Mei W, Song Y, Zhou Y, Xia M, Wang H, Zhao J, Yin G, Zhang T, Jing F, Zhu R, Meng B, Duan L, Zhang Z, Wu D, Cai Z, Huang L, Yin Z, Li K, Lu S, Feng S (2024)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status, and economic burden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hina: a hospital-based retrospective study. Neural Regen Res 19(4):112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