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支外援,唐朝根本平定不了安史之乱

文化   2024-12-04 13:21   上海  

借兵回纥: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神来之笔

范西园

(本文选自《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盛世的天启》,有删改)

1 太子叶护

至德二载九月的扶风大营,歌舞正当时。大帐之内,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和副元帅郭子仪一起,接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
乐曲声中,舞娘胡姬跳动着胡旋舞,扭动着妖娆的身姿。客人开怀畅饮着,不时与李俶、郭子仪谈笑风生。
郭子仪举起酒杯,谦逊地向着客人敬酒。而客人回敬郭子仪,还顺带着大大咧咧地称呼李俶为兄长。三人一起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位称呼尊贵的广平王、当今皇帝的长子李俶为兄长的,便是回纥怀仁可汗默延啜的长子,回纥汗国的太子叶护。他受可汗之命,率领精锐的回纥骑兵四千余人刚刚抵达了这里。几天前,太子叶护来到凤翔时,便受到了皇帝的热情款待,赏赐财物,随其所愿,无不满足。随后,九月十二日,太子叶护便领着回纥骑兵,与广平王身李俶一同出发,几天后抵达扶风,与驻扎在此的郭子仪会合。
郭子仪见到他们一行时,便惊奇地发现,太子叶护已经与广平王约为兄弟,并且毫不客气地直呼广平王为“大哥”。大唐的皇子何其尊贵,一百多年来,草原的铁勒各部都要费尽心思,才能从大唐这里求得一个公主。而大唐皇帝也只有在客气时,才恩宠地表示一句“突厥可汗就像是朕的儿子”。广平王虽然没有太子之名,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当今大唐当之无愧的储君,只不过皇帝曾许诺说要在克复帝都之后还政于太上皇,广平王才坚决推辞了太子的册封。此时一个外族王子与大唐储君兄弟相称,放在往日,实在是一个僭越的举动。
可是形势已经不同了。大唐也已经不是往日的那个大唐,回纥也已经不是往日的那个回纥。
西北边兵和西域各国联军在四月集结在了凤翔,其后郭子仪率军多次反攻长安,却屡次失利。郭子仪自知难辞其咎,为此申请贬官,从司空贬为了左仆射。但平心而论,屡次反攻的失利,固然有郭子仪指挥不当的原因,但致命的,却还是此时平叛的形势。
唐军集结在凤翔、扶风一带,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他们人数虽众,却要同时提防陇右的吐蕃人来袭,以及日益强大的回纥的威胁。半年来,唐军始终难以全力对叛军发起反攻。而且十五万大军,十五万张嘴,是极为考验唐廷的后勤能力的。大唐的国库空空,百年的积蓄在长安沦陷时拱手让给了叛军,此时只能完全依赖从江南到扶风上万里的补给线,这条补给线沿途的损耗,远远高出了动乱前的漕运的消耗,因此尽管第五琦在江南到处搜刮,调用了整个江南的战略资源,唐廷的后勤却仍然捉襟见肘。
唐廷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甚至连犒赏将士的财帛都发不出了,只能发给将士们一张张空白的诰身作为赏赐。将士们于是拿到了一张张空明委任状,上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郎将,都允许临时填写名字。到了后来,连国公、郡王都开始随意册封。于是,整个军中出现了官职的“通货膨胀”,在军营里扔个石头,也许都能砸中五六个五品以上的勋官。
反观回纥,则是在怀仁可汗默延啜的统治下日益强盛。自从突厥人在漠北衰亡后,回纥部成为了草原上的新主人。怀仁可汗皈依了摩尼教,整顿漠北各部,实力已经不亚于当年的后突厥汗国。
经历了前几次反攻长安的失利后,郭子仪便向唐廷建议,再次向回纥借兵。借兵的数量不需要很多,关键只要回纥人出兵就行。只要回纥人参与了这次征伐,大唐便少了后顾之忧,能调用一切可调用的兵力,与叛军展开决战。所幸怀仁可汗也十分慷慨,大笔一挥,便派了他的继承人太子叶护领兵,率四千余骑兵、一万匹战马浩浩荡荡地南下了。太子叶护也享受到了国宾般的款待,不仅皇帝亲自接见,还有广平王一路陪同,荣耀无比。
郭子仪再次举杯祝酒道:“太子叶护迢迢而来,想必多有劳顿。郭某已经备下酒宴,太子叶护且在扶风大营休息三日,养精蓄锐之后再出征讨逆”郭子仪这么说,也是做了深思熟虑,他最担心的就是回纥人出工不出力。大唐勒紧了裤腰带供着回纥人的粮草,每天供给回纥军羊二百头,牛二十头,米四十斛,要是他们光吃军饷,却不出战,那就让人头疼了。所以回纥兵一到扶风,郭子仪便要好酒好肉招待三日(除了设宴之外,郭子仪手上也确实没有别的军资犒赏了),届时再调动他们出战,太子叶护也不好意思拒绝。
“不必了。”太子叶护摆了摆手。
难道回纥人又要狮子开口,要新的条件?帐内之人不免如此想。却听太子叶护道,“国家尚处危难,我们远来相助,哪里顾得上大吃大喝呢?先打仗要紧!”他低声吩咐左右之后,便自顾自地大吃起来。
郭子仪与广平王对视一眼,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出,他们都猜不出太子叶护的用意。
不久之后,营中马蹄声渐渐雷动起来,帐外人马奔走,忙碌而嘈杂。太子叶护这时终于美美地饱餐一顿,满饮一杯酒,说道:“酒也吃了,肉也吃了,舞也看了,那便出战吧!”拍拍肚子站了起来。
他们一起走出了大帐,之间大帐之外,四千多名回纥骑兵已经集结了起来,整装待发。
他们一起,向着长安进军!

安史之乱第一阶段

安史之乱第二阶段

2 香积寺合战
香积寺,是净土宗的祖庭。唐初时的善导法师创立并发扬了净土宗后,至长安弘传净土法门。善导法师圆寂之后,弟子怀恽等在长安城外西南边的神禾原为其建灵塔和伽蓝,是为香积寺。香积寺附近,有流水环绕,又有楼台华美,殿堂众多,神木灵草,巍巍奇观。当年诗人王维曾有诗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但在九月二十七日,金戈铁马之声打破了古刹的宁静。大唐的各路联军抵达了香积寺北,渡过沣水,兵临长安城。而长安城中的叛军也出动了十万人马,在唐军战阵的北边摆开了阵势。
这里就是郭子仪选好的决战之地。香积寺北边地势较高,对前方的叛军居高临下,让唐军占据了地理优势。而且身后又有林木作为隐蔽,让敌军摸不透底细。郭子仪下令,以安西名将李嗣业统领前军,以安西、北庭的西域兵马为主力;郭子仪亲率中军,以朔方兵马为主力;关内行营节度王思礼统领后军,以陇右、河西兵马为主力,居高临下,安营扎寨,结阵相抗。
一边是号称天下雄兵的大唐西北各镇兵马,一边是扫荡中原各路州郡的东北各镇叛军,两边都是昔年大唐的精锐之师,这次战线不同,终于开始了王牌对王牌的较量。
叛军首先出击,悍将李归仁率军出战,率军向着官军前军发动了冲击。官军也不示弱,迎头反击,重步兵披坚执锐,反推回去,一路击溃了出击的叛军。旌旗摇动,官军的方阵继续前推,向叛军本阵靠近。
叛军大阵战鼓隆隆,各路方阵一起杀出,一举逼退了猪突而前的官军方阵。官军开始向后退却。这时,马蹄声震动地面,叛军的重骑兵出击了。
重骑兵,一直是军队中的王牌部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末,重骑兵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从士兵到战马全都披挂铁甲的具装甲骑,一度成为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但是到了如今,重骑兵已经很少出现在唐军的战阵中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重骑兵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会给军队带来沉重的后勤压力。
百余年来,大唐都是以外战为主,内战基本没有。对于突厥、高句丽这样的对手,重骑兵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自李靖灭东突厥以来,唐军已经发展出了以轻骑兵长途奔袭、打赢快速歼灭战的新型军事思想。而后在对抗吐蕃、西域诸国的战争中,也都是长跨度、远距离作战,唐军骑马奔袭,然后下马步战,即使有骑兵,也都是以轻骑兵为主。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重骑兵不符合外战的需要。
然而,自天宝年间,东北边军就在安禄山的主持之下,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骑兵——曳落河。曳落河以同罗骑兵为基础,勇猛非常,而且是安禄山的私人武装,军中之人都是安禄山的干儿子。靠着曳落河,向来不以骑兵见长的东北边军硬是在后来的叛乱中凭借着骑兵所向披靡。此时安禄山已死,安庆绪继承了皇位,曳落河也就是安庆绪的私人武装。
战场上冲来的重骑兵队里,就有大量的曳落河战士。官军们在去年的陈涛斜之战时听说过曳落河的威力,此时方才真正见识到。叛军重骑兵披挂重甲,冲入了官军退却的方阵,无情地撕开了重步兵的防御。官军的退却因此变成了溃败,向着前军军营混乱地退回。叛军趁势掩杀,一边追击溃兵,一边抢夺毁坏营中粮草辎重。
3 陌刀
前军营中,主将李嗣业紧锁眉头,眼看着面前的乱局。他对左右道:“今日之事,如若不以死抵抗,那就又是一场全军覆没了!”只见他卸去身上重甲,赤膊着上身,肉坦而出,手执一柄巨大的陌刀,站立于乱军之前。
“我乃李嗣业,贼将受死!”李嗣业大声吼道。他是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诱饵,引动叛军的集中攻击。
叛军骑兵已经攻入了营寨,见到李嗣业这个活靶子,纷纷策马冲了过去,准备收割人头。就在这时,寒光闪动,最当前的骑兵已经连人带马,被李嗣业的陌刀劈为两半。
当其刀者,人马俱碎。
李嗣业壮硕伟岸的身躯如同铁塔,犹如洪流中的一尊不屈的砥柱。挥舞着陌刀,接连砍死了冲在前面的数十名叛军骑兵。而在李嗣业身后,部下们纷纷聚集起来,以李嗣业为中心,手持陌刀,结成了新的战阵。于是李嗣业呼喝指引,唐军步兵各执长刀,如墙而进,用血肉之躯击碎了叛军重骑兵的冲击。
前军终于稳定了下来。身后的兵阵越来越壮大,李嗣业身先士卒,继续带领战阵前推,冲在最前的叛军望风披靡。
最初的交锋,逐渐变成了惨烈的拉锯。双方一支又一支地投入了预备队,朔方军、陇右军、河西军、南蛮兵先后出击,唐廷阵营的生力军逐个加入了战场。
郭子仪作为指挥官,就在一点点地把手里的牌打出去。西北兵虽然身经百战,但叛军却也是以逸待劳。一时战线胶着,两军仍然不分胜败。
“将凤翔军也投进去!”广平王下令。凤翔度知兵马使王难得奉命出战,带领麾下将士杀了出去。
凤翔军是皇帝直属的御营兵马,陈涛斜之战后,中央军损失殆尽,御营兵马就只有这么一点,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动用的。郭子仪知道,广平王也已经打出了手里攥的最后一张牌了。
御营兵马进入战场之后,立刻陷入了苦战,前军裨将领兵陷入了敌阵之中。王难得带领一一队人前去营救,却被叛军一箭射中了眼眉,登时血流如注,垂下的眼皮遮住了眼睛。战场危机,实际稍纵即逝,王难得一把拔去箭头,扯掉肉皮,虽是血流满面,但仍然奋勇作战,不下战场。
香积寺北原的激战从上午打到下午,依然是难解难分的状态。而这时,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侦察到了一个关键的情报:唐军大阵的东边树林中,埋伏着大量叛军骑兵!
得到了这个情报,唐军将领们吊着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下了。经过了两年的交战,郭子仪、仆固怀恩等朔方将领已经摸出了叛军的一套固有打法:正兵吸引注意力后,再出奇兵攻击官军的薄弱环节,最终两边夹击,取得胜利。郭子仪上一次攻打长安时的失利,以及潼关之战,官军都是输在叛军的这套打法上。所以,这次郭子仪等人早就预料到叛军会像上次一样准备一支奇兵,打击官军的侧翼,但是这支奇兵在哪里、到哪去、打哪里,都还不能完全摸透。如今,叛军这张底牌被仆固怀恩发现了,那一切都好办了。
仆固怀恩果断带领回纥骑兵,向树林里埋伏的叛军骑兵出击。
唐军缺少骑兵,回纥骑兵对唐军来说极为珍贵,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已经到了动用这支骑兵的时候。四千回纥骑兵冲向了那支暴露了行踪的叛军,一番激战,将其一举歼灭。
胜利女神已经开始眷顾大唐将士们了,歼灭叛军骑兵之后,仆固怀恩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叛军的后方已经空虚,这个弱点已经明明白白地暴露了出来。
而唐军也立刻抓住了这个战机,主帅立刻下令,调集剩下的所有预备队,杀到叛军的阵后去!
仆固怀恩带着回纥骑兵,来不及打扫刚刚结束的战场,立即向着敌军阵后进发。还有方才最开始与叛军交战的李嗣业所率领的安西、北庭军,因伤亡激战半日后被友军换下阵来,此时刚刚休整了一会儿,闻讯便立刻出发,重新加入了战斗。
叛军没有料到刚才派出偷袭的精锐骑兵会被全歼,直到被打到屁股时,才发现回纥兵和安西兵的行踪,但已经太迟了。在唐军前后夹攻,叛军终于支撑不住,全线崩溃。溃逃中,叛军士兵被官军夹击掩杀,整个神禾原成为了修罗场。
杀戮一直持续到傍晚的酉时,六万叛军士兵被杀,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其余的叛军仓皇逃入了长安城。
这个夜晚,城外的官军都能听见长安城内混乱的喧嚣声。仆固怀恩反复建议乘着叛军兵败未稳之际杀入城中,但广平王李俶却始终没有答应,他的心里,萦绕着另一桩心事。
趁乱杀入长安,会给这座国都带来怎样的浩劫?
城内是乱哄哄的败兵,城外是鱼龙混杂的各路联军,两边都不是什么善茬。更何况今日一番苦战,将士需要胜利的犒赏。如今军中入不敷出,哪里有钱帛来犒赏将士?在混乱中进城,很可能会演变成无序的劫掠。长安的百姓们这几日原本就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怎可让他们又再平添一层苦难?届时大唐收复了一座满目疮痍的长安,又有什么意义?
还有回纥人,据说当初皇帝答应过太子叶护,收复长安之后,土地城池归大唐所有,从叛军那里缴获的钱财、奴仆都归回纥。回纥只有四千人,若是满足了回纥人,剩下十五万大军又应该用什么来满足?细想之下,简直不寒而栗。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李俶和元帅府长史李泌一起,整整商议到了天命。天明之后,城中细作来报,叛军主将安守忠、李归仁等人已经趁夜逃走,长安已经扫干净屋子,等待王师的入城。
于是,香积寺大战之后的次日,唐军正式入城,长安宣告收复。
入城之际,李俶忽然在太子叶护的马前下拜,求道:“如今刚刚克复西京长安,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洛阳的人们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当初答应回纥的钱帛与奴仆,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
大唐的准皇储向回纥王子下拜,这是开国以来头一遭。太子叶护连忙滚鞍下马,向李俶回拜,按照回纥最谦卑的礼节,跪下捧着广平王的脚说道:“当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随即也不入城,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在城外扎营,不再进入长安城。
既然最强盛的回纥兵也放弃了抢劫,其他各路大军便更是没有理由这么做。一场全城的抢劫,最终消弭于无形。
听闻这个消息的长安百姓,在见到李俶后纷纷下拜,都泣告道:“广平王真乃华夷各族之主!”
能感觉得出,长安百姓的这句话,应该是真心的。

4 回纥的作用

后世往往以为,唐廷是靠着回纥之力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事实上,回纥每次出兵,都不超过五千人,在数以十万计的各路唐军之中,比例并不高。且回纥军多隶属于仆固怀恩、仆固瑒父子。收复两京之战,仆固怀恩任“朔方左厢兵马使”,统领回纥兵马作战。至于唐朝给予回纥的极大礼遇,则事关两国关系和唐朝对外政策,与军事部署无关。从实际战例来看,回纥骑兵骁勇精锐,承担的作战任务往往是“出贼阵后袭其背”,可见回纥善于快速奔袭、突击。唐军便由熟悉回纥情况的仆固父子单独统辖,承担突袭或者侧面进攻,类似突击队的角色,并非主力部队。

而之所以召集回纥协助平叛,自然有唐廷多方面的考虑。

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回纥甚至西域等地区纷纷遣使请求帮助朝廷讨伐安禄山,但回纥兵入唐参战次数最多,战功最高,影响最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唐有征调周边民族军队作战之先例。
首先,唐前期国力强盛,为周边民族所拥戴,经常征调周边民族军队。如“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显庆元年,贺鲁又犯边。诏程知节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领兵并回纥大破贺鲁于阴山,再破于金牙山,尽收所据之地,西遂至耶罗儿……永徽六年,回鹘遣兵随萧嗣业讨高丽。”“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度碛,徙甘、凉间,然唐常取其壮骑佐赤水军云。”["而在安史之乱中,除了回纥其他周边部族也被征调参军“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可见唐朝征调回纥,不过是循其常规再者,安史之乱中,唐军连年激战,军马损失巨大仅相州一战“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而吐蕃尽陷河陇,陇右牧马又沦于敌手,军中骑兵必然不足。回纥自唐初即与唐室关系密切,加之回纥骑兵骁勇善战,自然成为唐朝重点征兵的对象。
第二,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稳固其统治。
肃宗虽为玄宗太子,却是在马嵬,然唐常取其壮骑中上台的。来到灵武之后,先在群臣拥戴下继承皇位,然后才得到玄宗的认可,这并不是常规的合法程序。且当时唐室诸王分节制之命,对肃宗巩固皇位是巨大的障碍。唯有收复两京,立不世之功,才能得天下认可以巩固皇位。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评论,肃宗“急用回纥疾收长安者,以居功固位不能稍待也”“盖其时上皇在蜀,人心犹戴故君,诸王分节制之命,玄宗且无固志,永王璘已有琅邪东渡之雄心矣。肃宗若无疾复西京之大勋,孤处西隅,与天下县隔,海岱、江淮、荆楚、三巴分峙而起,高材捷足,先收平贼之功,区区适长之名,未足以弹压天下也。故唯恐功不速收,而日暮倒行,屈媚回纥,纵其蹂践,但使奏效祟朝,奚遑他恤哉?决遣燉煌王以为质而受辱于虏帐,其情然也。”可见,肃宗征回纥兵入援是为了加快平叛战争的进程,立功树威,巩固皇位!甚至不惜损害百姓利益。肃宗为了速得京师,就曾与回纥定约,攻克两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兵虽然不是平叛所必须,但毕竟骁勇善战,对快速击败叛军无疑是有利的。
第三,借兵回纥,亦可化解回纥对唐朝的巨大压力。
回纥在天宝年间消灭突厥,开拓疆土,东到室韦,西至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之地。裴罗可汗死后,磨延啜继位,号称葛勒可汗,剽悍善用兵,每年遣使者入朝。唐前期国力强盛,回纥不敢大肆南寇,与唐朝和平交往。安史之乱时期,唐朝抽调军队平叛,造成边防空虚,便于周边民族进攻。战乱之初,回纥对唐朝内情尚不明了,顾未敢轻动。随着几次入唐作战,对唐朝的衰弱了然于胸,终于在史朝义蛊惑下南寇。史载“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入收府库,其富不费。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是时,回纥已逾三城,见州县榛菜,烽障无守,有轻唐色。乃遣使北收单于府兵、仓库,数以语凌靳清潭”可以说,在唐朝与叛军鹬蚌相争的情况下,回纥势难雌伏,南下渔利已不可避免。从药子昂与回纥可汗对进军路线的讨论中,所谓“州县虚乏,难为供拟,恐可汗失望”,可以看出,如果不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回纥是不会合作的。那么,面对回纥的咄咄逼人,唐朝将如何应对呢?此时唐军主力正与安史叛军对峙在陕州、河阳一带,而西北边防精锐早已东归戡乱,障塞空虚,实已无力与回纥争衡。
再者,由于唐朝撤西北之军以敌河朔,吐蕃趁虚而入,尽占河西陇右之地,离长安已是咫尺之遥。唐朝陷入了东据叛军,西防吐蕃的不利态势。所幸吐蕃与叛军间隔遥远,无法呼应。但回纥则不同,它同时与唐、吐蕃、叛军三者接壤,其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局。回纥助唐,则叛军不足平,回纥助叛,则战事绵延,难以预料。值此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唐朝自然不会自树强敌。最后,回纥为利而来,只要能满足其利益需求,完全可以化敌为友,转害为利。唐朝既能借兵助剿,又能一定程度上控制回纥的行为,用政府的赏赐代替回纥自发的掠夺。虽然回纥的暴行不可能因为唐朝的厚赏而完全终止,但起码在政治上争取了回纥,没有让这样一个强大的游牧国家走向唐朝的对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唐朝的决策是正确也是无奈的。唐朝后期,延续了安史之乱中内忧外患的局面,故而厚结回纥的政策也被迫保留。只要将唐对回纥的政策放到与吐蕃、国内叛镇博弈的全局中去考量,就不难得出必须联合回纥的结论,这与安史之乱中唐朝被迫借兵实为殊途同归,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唐朝被动接受回纥“借兵”的因素。

往期内容回顾


时隔六十七年,大唐的旗帜终于重归故土

明末时的人们为什么没发现崇祯是个昏君?
“上海自由市”与“大上海国”:列强争夺租界最后的疯狂
历史上真实的悟空,亲身经历唐西域的陷落

鼓励告密举报,只是在掩饰统治者虚弱的内里

1866年上海:一场牵动世界的商业大战
撒马尔罕风云:东西两大帝国的一次危险碰撞
在大唐崩溃的前夜,连黄昏与夜色都如此美好动人
重现一个关于盛唐的旧梦

历史心发现
纵横捭阖,俾睨天下。古往今来,无论是武功强盛的Basileos ,还是文治昌隆的Augustus,或者那不可一世,作威作福的Caesar们,都不过是你我谈笑的对象。毋需刀剑,思想即吾之利器,持此将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