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只不过是CEO用暴力把董事长赶下台了
财富
电视剧
2024-07-25 10:01
湖南
我的另一公众号《唐小舟全集》开通了留言功能,喜欢我的小说《二号首长》的朋友,可去此该阅读一至七部,亦可去此号留言探讨伯乐相马的故事,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因此,这个故事,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
如果谈到人才遴选机制,伯乐制或者举贤制,是比科举制代差性落后的机制,用现在的战机打比方,如果说举贤制是四代的话,科举制就是五代。清末因为洋务运动,也因为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弊端丛生,因而被废止。
科举被废止了,却没有一个更优的遴选机制替代,实际上,社会又回到了举贤制,直到今天,全社会都在呼唤伯乐,这是一次历史的倒退。分封制之前,社会实行的是部落制,几个具有亲缘关系的家族,共同组成一个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只有一个大致的活动区域。毕竟地广人稀,部落的核心,就是中心区域,至于边缘区域,几乎没有居民,因此两个部落之间,通常能相安无事。
部落内部,往往是最强的一族担任部落酋长,而部落内部的各族,分别以本族年尊者为族长。
族长之下,有一个类似于古希腊的长老会组织,即族中几位德高望重者,共同商量本族事务,发号施令。而各族族长,和部落酋长一起组织本部落长老会,决定整个部落事务。这些长老会成员毕竟年龄大了,有超卓的思维能力,却缺乏行动力,因此,必须由族内年轻人组成一个执行机构。
这就是早期议会和政府的雏形,也是今天公司结构中董事会和经理会的雏形。我们从史料中读到,尧禅让王位给舜,而舜禅让王位给禹,天下一片祥和。如果我的推测不错,根本不存在什么禅位,都是夺权。尧时代,尧是董事长,而舜是CEO。董事长毕竟年龄大了,却又不想逊位,于是,CEO把董事长赶下台了。禹干了同样的事。原本舜是董事长,禹是舜任命的CEO。最终结果,禹把舜赶下台,并且流放到了湖南,最终,舜死于该流放地,并葬于此。
我们所知道的炎黄时期,就是由这种酋长制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
这种部落联盟其实很脆弱。各部落之间,在联盟形成之时,各酋长意见一致,因此有较强的合力。一两代之后,这种合力随着早期结盟的酋长逝去,实际已经不存在了。
部落联盟的共主因为实力最强,并且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以号令天下,便将自己的儿子扶持起来,渐渐形成制度。
天子,即王,而不是后来所说的皇,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分封为诸侯,这些人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王权起着极其重要的拱卫作用。如果仅仅只是分封自己的子弟,社会当然不会认同。所以,分封还包括了另外两大力量,其一,是前朝贵族。其二,是勋臣。
以周朝的分封为例,宋是前朝贵族,地位非常之高,公国,属于一等爵。前朝贵族不仅封了宋,还封了其他二等爵和三等爵。这些被封的前朝贵族,甚至并仅仅只是前朝,还包括前前朝,前前前朝。夏商贵族,还包括此前的尧舜之族、炎黄之族,均得到分封。因为这些前朝贵族实在太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分封,这类分封,往往是象征性的,重点选择的。今日得姓的褒、姒、虞、殷等,都属于前朝贵族。勋臣中也包括了两部分,一是天子的婚姻之族,比如姜姓,姜子牙吕尚,既是婚姻之族,又是勋臣。姜姓中还包括了其他很多贵族,比如后来的吕姓、申姓等,都是姜姓族源,与姬姓的世婚有极大关联。而纯粹勋臣而封的典型是楚国,熊姓,跟姬和姜以及前朝贵族没有关系,被封也是四等爵,子爵。
天子和诸侯,是一种二结构。天子组成王廷,王城之内,天子和卿士,又组成一种二结构。而在诸侯府内,同样存在一种二结构,即诸侯和卿士。
所以,封建制度的基本社会结构,就是贵族和卿士的二结构。卿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士。不具备分封条件者,有一种方法进入权力结构,即成为士。后来文化演变,将士字加了个人旁,即仕。
可见,入仕,是给普通人进入社会的权力高层留出的一道门。
普天之下,诸侯很少,士很多。不仅天子的王廷靠士支撑,诸侯国同样靠士支撑。士的人数比贵族多得多,既然是二关系,自然就天生存在竞争。到了封建朝代后期,贵族越来越弱,而士族越来越强。
最早出来干这件事的是齐国。齐国原本姜姓,后来被田姓取代。这一事件,其实是西周崩溃的起始,也是封建制度崩溃的起始。如果严格按照封建制度,田氏作为士,根本没有资格成为贵族。而西周已经没落,没有能力对这类僭越行为问责,使得田代齐僵成为事实。
士族强大,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被历来研究历史者忽略,即晋献公诛诸公子事件。这一事件,被史家们纯粹地认定为晋国贵族内斗,却没有看到,这是士族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后来出现三国分晋,与晋国内部士族的强大,直接相关。
到了战国时,养士之风大炽,所养的这个士,就是士族。所谓养士,也就是办了学校,培训士人。若是严格按照封建制,这些养士者本人,只是诸侯卿士,不是贵族。可这些人家里养了大量的士,其实力,已经超过了贵族,成为本国实际的君主。这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士族的强大,远远超了贵族,整个社会,已然成为士族社会。到了战国后期,诸侯国已经所剩无几,到了战国七雄时期,西周始封的诸侯国,仅仅只剩下两个半。周朝嫡出贵族,仅仅只有燕国,另一个始封诸侯是楚国。秦国,恐怕仅仅只能算是半个。按照《史记》所载,秦是在西周灭亡时,为周平王所封。对于这一历史,我高度怀疑,我认为秦从未被封,所谓周平王封秦,是秦统一全国后篡改的历史。
这两个半国家之外的另外四国,均是士篡位而形成,包括田代齐,以及三家分晋。
七大诸侯,四个是僭越者,两个正统。另外一个,恐怕是一个履历造假的历史典型。这样的历史,也算绝无仅有了。不过,我们的史学家们,似乎从来没有就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晋国虽然曾为春秋时的五霸,甚至一度为五霸之首,但一分为三,这三家都坚持到了战国的最后,实在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如果考究其核心原因,恐怕与士族崛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同样,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与士族的崛起,关系更大。
秦统一全国前后,直接把封建制度给废了,改为郡县制。这种制度下,虽然仍有贵族,其实已经将贵族虚置,掌握国家权力的,是士族。
此时的秦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入仕制度,主要还是军功制和养士制。军功制容易执行,而养士制,则制度模糊。这种制度下,一个人的仕途,必须经过一整套社会制度的层层推举。任何制度,在最初都是非常先进的,这种先进性,是较旧制度而言。举贤制需要通过制度推举,避免了封建制度中,生而为贵族的弊端,自然受到整个士族的欢迎。另一方面,汉朝的崩溃,恐怕与举贤制的糜烂直接相关。
到了东汉末期,举贤的权力,集中在一些大家族手中,一些大家族为了控制用人权,相互利用,相互结盟,如此一来,用什么人,不再受举贤制所控制,举贤成了一套虚置的程序。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一开始,描写司马懿在月旦评上崭露头角,引起曹操的注意,肯定不是事实。身为京兆尹的儿子,生而必然进入仕途,未来能走多远,只取决于两点,一,个人才能,二,社会关系。
有关社会关系,其实根子,还在于家族内的嫡庶关系。如果是嫡出,大概率优于庶出,而嫡出子女中,又有一个长幼排序,长子肯定最好。
司马懿作为次子,后来的成就远远高于其兄,就与个人能力有关了。
正因为汉朝末年,举贤制已烂,后来才被一个更加公平客观的选仕制度取代,这就是科举制。
坦率地说,至今没有任何制度能超越或者取代科举制,科举制的烂,并不烂在形而上,而是烂在形而下。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