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5.1.16
宜 追喜欢的剧
忌 工作赴约
“人生不会只停留在学生时代。“
.
.
.
![]()
“
名校生自留地
”
去年年末的最后一次晚餐,被朋友约在伦敦圣詹姆斯公园角落的一处俱乐部。下班后穿过最热闹的市中心,走到终点抬头看到巨高的老式建筑,才意识到这是Oxford and Cambridge Club,是属于牛津与剑桥大学毕业校友的私人俱乐部。
![]()
看到朋友抱着笔记本出现,我这才忽然想起她曾在牛津读书。我们认识的时候在一起策展览,或许她低调,或许我忘了,或许她毕业后做了更多有趣的事情,所以名校毕业生这个身份反而没有那么显眼。晚饭还有些时间,她拉着我到处逛,这间近200年历史的老派俱乐部有着古典大理石阶梯,老式的自助衣帽间,漂亮的圣诞树,四处悬挂着油画与手稿作品,就连女士厕所还保留着ladies powder room(女化妆间)这样委婉古早的名字——![]()
这是世界各地牛剑校友的聚集地,大家偶尔会来这里吃饭,聚会,商谈,如由异地出差来伦敦,也是性价比很高且情怀十足的落脚点。饭点到了,我们去名为“coffee room”的餐厅吃饭,这里有印着俱乐部logo的餐盘,以及超高的古典内饰与水晶吊灯。![]()
偶尔环顾四周,我发现自己进入了老白男的场域:放眼望去只有20%的女性,在那些男人里的80%的头顶也锃光瓦亮——年轻人还是少,多得是白发苍苍老校友来这休闲,见朋友,共同回忆一下昔日荣光。![]()
饭很好吃,我和朋友聊起近几年的生活变迁。她有一直在关注我的文章,而我在时常在Lindked上了解到她的工作走向。毕业后的那么多年里,她一直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不断尝试新的事情,跳槽,创业,如今事业研究版图转向中东,准备去沙特出差,我听着入迷,被那种热情感染,着实为她感到兴奋和开心。
“
非名校生的自白
”
席间我和她说,感谢你带我来见见世面,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伦敦还有这样的地方,让我很荣幸作为这里“唯一非名校客人”。我忽然想起,这并不是我人生里第一次“学历被吊打”的时刻,于是和朋友分享起那段遥远的经历:在我20出头本科刚毕业那会儿,也感受过院校之间带给人巨大的落差。那时候我在北京工作,从看理想跳槽到《GQ》的报道组做社交媒体实习生,与当时国内最顶尖的非虚构记者们一起工作。 ![]()
在古早朋友圈里翻到了实习第一天拍到的景色
平时远程办公,只有周一开选题会需要去办公室。于是每个周一我就坐一号线到建国门,经过SKP来到华贸写字楼。从办公室玻璃窗能看到很美的城市景观,会议室里有巨大长桌,开会时总编加编辑加记者以及实习生一共十几个人围在桌旁。那时候坐在我身边的几乎都是北大清华还有人大的学生,以及圈子里的名笔,要不就是其他学校里的“文科状元”或者业内已经小有知名度的“明星小记者”——她们年龄与我相仿甚至更小,大家就是这样对坐着,一边喝着奶茶奶茶一边报出各自的新选题,以及最新出炉的稿子,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从下午聊到天黑,连续七八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在那段实习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神仙打架”——是智识、思维与语言上的,那些人就围在长桌两侧,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意见,有时候笑作一团,有时候真的拍着桌子简直吵起来。我总是坐在长桌上很角落的位置,默默听着这些充满信息量与戏剧性的交谈,虽然也没说上过几句话,但思路跟着他们游走,也觉得酣畅而疲惫。
![]()
那是我人生里第一次感受到来自所谓“名校生”力量。或许也不是光因为来自名校,而是他们本身在文字上天赋异禀,那种敏锐的聪明劲儿与自信感给过我非常大的冲击,那种冲击让我生出很多的落差与心虚,纵使我那时候已经出版了一两本书,在社交媒体上有点小名,依然有种冒名顶替的压力。编辑老师曾私下鼓励我:“我知道你也写东西。你要想写,你也可以写,加入进来。“那曾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我太紧张了,以至于实习结束我依然没有完整地交出一篇稿子。
![]()
离开办公室的那天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你知道吗,虽然已经过去了六七年,我依然对那些心虚胆怯的瞬间记忆犹新。但如果现在我依然有一个机会与他们一起工作与写东西,我一定会去的。“有什么好怕的,我脸皮已经变得很厚了哈哈哈。”如今我依然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时常在不同的平台上“偶遇”当时的同事,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转行或者退居幕后,有的人依然以文字活跃——我偶尔能在公众号,播客,小红书以及出版的书籍上看到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有时也点进去读读听听,会想起写字楼长桌前的那些下午。
![]()
我依然享受他们带来的那种充满才华、激情与洞察的创作,却没有了当时的那种顾虑和紧张,或者是,自卑,或者是什么别的情绪。因为多年里,我的人生也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与弯折,我进入新的行业,有了新的人生经验,也在继续记录与观察,表达着我觉得重要的东西。我没有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或许我没有感受过那种来自名校光环的宠爱与照耀,但是也有自己很稳固的,发亮的理由。发光的体质
“
以前总听人说“名校光环”,讲得都是张扬优越感,以及一种高攀不起的傲慢。但作为一个非名校生,有机会小小地旁观或者感受过其光环的余晖,其实会有很不同的感受——在名校就读过是人生中非常可贵的体验,像是一种年轻苦读和优秀的奖赏,并且给予了终身伴随的小小骄傲。只是这样的光环自己的实效性,或许会在某一段日子里被时间冲刷,或者被新的时代浪潮掩埋,总而言之,只是一份奖励。如果一个人毕业五年后依然在拿学校的事情说事儿,我会觉得他有点儿止步不前。那些未曾被名校光环宠爱过年轻人们,我想说的时候,人生其实很长,光环与漂亮的身份可以有很多,但成为一个本身会发光的人,比任何平台赋予的光环更重要。![]()
不以阶段性结果论英雄,因为比赛还很长,每个人都会走到不同的方向,做着不同的热爱的事情,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下去,找到自己稳定的,发亮的理由结交对的,好的同路人,无论他们出身背景如何,学校如何。辨识那些本身就能发光的有能量的人,并且相互靠近,本就是很好的事情。人生不会只停留在学生时代,往后岁月里还有很多发光的机会,那些自己骄傲自豪的感觉慢慢去挣,直到变成光芒本身。WEIANNOTE
![]()
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lonestar》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