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见 | 高盛预测2026年全球动力电池价格下降50%

文摘   2024-10-20 11:31   美国  




行业洞见

高盛预测2026年全球动力电池价格下降50%


原作者:Goldman Sachs



高盛研究表示,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了能量密度,加上金属价格的下降,这将使电池价格比之前的预期更低。


全球平均电池价格从2022年的每千瓦时153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49美元,高盛研究预测,到今年年底,电池价格将降至每千瓦时111美元。研究人员预测,到2026年,平均电池价格可能降至每千瓦时80美元左右,较2023年下降近50%。在这个价格水平上,电动汽车在美国将无需补贴便可实现与燃油汽车的拥有成本平价。


近日高盛研究亚洲-太平洋自然资源及清洁能源研究部门的联席主管尼克希尔·班达里 (Nikhil Bhandari) 与 batteriesnews.com 进行了一次对话,以更好地了解是什么推动了电池价格的下降,以及这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和普及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电动汽车电池价格下降速度快于预期?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技术创新。我们看到多款新电池产品的推出,这些产品的能量密度提高了约30%,成本降低了。第二个原因是电池金属价格的持续下跌。包括锂和钴在内,电池成本中近60%来自金属。从2023年到2030年,电池成本下降的约40%可以归因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因为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我们经历了通胀,金属价格非常高。


是什么让电池制造商能够如此显著地提高能量密度?

创新与电池的结构有关。电芯变得更大。通常情况下,许多电芯被打包成较小的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组装成一个大型电池组。现在,他们试图省略模块,直接进行单元到电池包的整合。这有助于节省内部空间。因此,你通过更简化的结构降低了成本,同时还提高了电池的能量。


目前主导市场的电池类型有哪些?

两种主要的电池类型都是基于锂电池的。其一是三元电池,它占据了市场上不同类型镍电池近60%的份额。另一种主要类型是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大约为35%至40%。此外,还有一种非常少量的电池技术叫钠离子电池。它是唯一一种非锂电池,但目前产量非常少,还未大规模生产。


你认为主要的电池类型能够抵御竞争吗?

未来,我们将讨论固态电池,这可能会成为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因为这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能量密度,并且由于没有易燃液体电解质,它还稍微更安全。我们原本预计像固态电池这样的新型电池将占据市场的5%到10%,与钠离子电池共同竞争,但这尚未实现。固态电池最初预计已经问世,但由于从实验室规模到大规模生产的挑战,它的推出时间已推迟到这十年跨度的后期。

与此同时,现有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将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将使固态电池最终取代现有技术变得更加困难。事实上,我们已经提高了对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的预期,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从41%增至45%,而先进的三元电池将继续主导高能量竞争。

这对现有电池生产商意味着什么?

电池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原因有多种。创业研发到首次生产大约需要10年时间。达到良好的质量水平需要更多的时间。大规模生产则是完全不同的技能。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已经在这个行业运营了10到15年,但仍未实现 EBITDA 盈亏平衡。即使你能够开始生产,达到良好的产量和成本结构也需要时间。第三个挑战是找到在这个行业中有技能的劳动力。


有五家公司控制了近80%的市场份额。每家公司都在这个行业耕耘了二十多年,并且在过去三到五年里加大了研发投入。这正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其他企业难以竞争。新的进入者在周期性低谷期间进入市场,许多企业发现,由于尚未实现制造效率的正确水平,生存变得困难。


电池价格的下降会重新点燃电动汽车的需求吗?

我们在考察电动车与内燃机汽车的价格平价时,通常会关注消费者为电动车支付的价格溢价,以及通过燃料成本节约来回收这些溢价所需的时间。但我们过去没有考虑到的是消费者的另一个顾虑。电动汽车的二手价值下降更快,因为消费者认为他们可以在未来三年购买到更便宜的电动汽车。


我们在最近的所有权总成本分析中考虑了这一点。但鉴于我们仍预计电池价格会迅速下降,并假设油价仍处于较高水平,我们相信在美国等市场,从2026年开始,电动汽车的总拥有成本将达到平价水平。诚然,这意味着短期内电动汽车电池需求更多依赖于法规,尤其是明年。但我们认为,从2026年开始,需求将从经济角度强势回归。我们相信,在美国,2026年将是消费者主导的电动汽车普及阶段的真正起点。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教育目的。文中包含的信息并不构成高盛公司向收件人提供的建议,高盛公司未通过本文或对其收件人提供任何财务、经济、法律、投资、会计或税务建议。高盛公司及其任何关联公司不对本文中声明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且明确不承担因本文内容引起的任何直接、间接或间接损失或损害的责任。





END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 | batteriesnews

配图 | 原作者

免责声明 | 本文中表达的所有观点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能源情报局确认或赞同其内容或观点

新能源号外  尽在情报局


请长按二维码  聚焦新能源

欢迎投稿

诚招小编

商业合作



微信号  |  EnerZMedium

邮箱  |  contact@NernstEnerZ.com

独家合作媒体



        


    

新能源情报局
新能源领域国际化知识讯息平台,专为技术专家、商业领袖打造,定期分享全球产业新闻、行业洞见、投资机遇、政策导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