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记忆的对话,追忆之时,等待及发生已经成为了记忆。
PART ONE
回顾12.4
自2024年8月起,江村驻地中心陆续开展了两名艺术创作者的驻地项目。在驻留开弦弓村的三个多月里,他们通过将各自的生命故事与乡村的集体记忆紧密交织艺术创作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互动与联结,共同铸就了一份独特的文化印记。
2024年12月4日,“Dialogue”的第二场活动展开,江村驻地中带领村民前往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同回顾和分享这段珍贵的记忆。
在以“In Dialogue With Memory 与记忆对话”为主题的活动中,参与的村民不仅将重温那些难忘的过往,更通过现场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师生的互动持续孕育新的共同记忆。活动也探索了如何通过共同创作深刻的记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同时为乡村社区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PART TWO
共创新记忆——作品背后的故事
序:成为“记忆”的记忆
从梁子到xiaopei,参与到江村驻地艺术驻留项目书架计划的艺术家们,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村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在地调研、观察、总结、将各类想法和观点碰撞,带领村民创作,表达他们藏于胸中的艺术理想;这样的艺术创作与展览打破了界限,艺术创作者不受学术和专业的规范,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切合乡村社区需求的作品和展览设计,让艺术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这个过程中的美好记忆,被照片记录下来,陈列出来,成为“记忆”的记忆,由此打开这场在西浦展览的序幕。
创作一:鳑鲏鱼文创
家乡是一条鳑鲏鱼,
当我要去抓他时,
它呢,又游到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
永远都找不到了。
鳑鲏鱼的主题文创设计,灵感来自于赵宇轩小朋友关于家乡的一首小诗。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的蔡文林老师带领江村大学生志愿者们,和赵宇轩父子一起钓鱼并讨论,了解到这种常见的美丽小杂鱼的有趣习性和特点,比如其繁殖习性十分奇特,必须要有河蚌才可以繁殖,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一条乡村常见的平凡小鱼,却蕴含着丰富有趣的知识,延展出无数种设计可能性。通过工作坊,大家思维碰撞、集体创作,结合了多种材质,创作出不同的文创小作品。小小的平常的鳑鲏鱼,成为了乡村生活中小朋友对家乡的一个最质朴最浓烈的记忆点,被挖掘呈现出来。
创作二:新一批江村“马小扎”的诞生
xiaopei来自天津,在北方,马扎椅是居民生活中常见的传统坐具。她通过使用废旧纺织品、毛衫厂的废料以及渔网线对这些马扎椅进行改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村民通过集体协作,不仅重新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还将这些经过艺术化改造的“纪念碑”融入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用品,更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日复一日的村庄生活中向陈杏荪及其推动的纺织业改革致以深切的敬意。在西浦社区花园展览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江村“马小扎”,借由江村阿姨、西浦师生、江村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创作出来,保留了艺术家创作时对家乡的记忆、推动纺织业改革的先辈的记忆与敬意、曾经在纺织企业工作的江村阿姨的记忆,和集体创作时欢乐的记忆,成为“纪念碑”向外延展的支线,成为西浦记忆的一部分。
创作三:“观澜”
周佳华是一名城管工作人员,他对开弦弓村周边的一切了如指掌,就连哪棵香樟树的果子长的更大,他都心知肚明。他常会引用朋友的语录来感叹生活周遭,他认为这些话只有在朋友的嘴里说给他听,才会更加的动人。小周常说,和朋友们的玩乐时间才算是不虚度光阴,才是艺术。在社区花园中,小周用鹅卵石留下了一句话,一句他不能忘怀的话。这句贴在驻地中心,透过阳光投射进来的话语,就像是驻地的记忆投射进了西浦,因为时空的不同,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投射出一一对应的影子,但却把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可能性投进了校园,投进了学生的心里。
创作四:种下木香花
王永&吕弋萌,王永是村里的理发师,他的理发店是村里年轻人的潮流汇聚之地,他和他的女儿吕弋萌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植物。王永热衷于种植各类他钟爱的花草,而他的女儿则喜欢用画笔记录不同季节的植物。王永喜欢植物内在的生命力,喜欢看种子的萌发和成长,一旦和他开启这个话题,他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他把植物养成艺术品。这次王永带去西浦的是他家自己院子里的木香花,因为木香花一年365天里360天都在开花,不必精心呵护,就能开的又繁盛又美好。这360天里满眼可见的花色花朵,会成为西浦社区花园的集体记忆。
创作五:“江村跳房子”游戏
“江村跳房子”是江村娃娃赵宇轩与艺术家梁子共同设计的互动装置,数字26代表着费孝通先生二十六次访江村,走完后仿佛已经走完了江村。在26步中有船与鱼,船代表着费老最早几次到访村里是坐船来的,因为那时道路还不是很发达,也是有了这样的实地考察,费老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路被修建起来,江村有了更好的发展。鱼代表着家乡的鳑鲏鱼和长条鱼,是最童年的家乡记忆。拉弓搭弦是意喻着为开弦弓村今后的发展做铺垫,离弦之箭意喻着未来开弦弓村成为中国有名的地方。在西浦社区花园的展览创作过程中,西浦的学生们,集体画出了“江村跳房子”。最最简单的童年的游戏,保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谁能拒绝,不跳上几跳呢?
创作六:为树穿上一件衣服
毛毛,她是村里的“万金油”,“小身材,大能量”说的应该是就是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乡村,成为一名咖啡主理人,空间主理人、策展助理、儿童研学导师,无论是制作饮品、带孩子组织活动,还是协同村民工作、协助创作者布置展览,画海报拍照,总是能轻松应对。
创作七:散落的蚕蛹
由艺术家梁子创作了这些陶蛹。这些“蛹”被有意隐藏,静静等待着某个不确定的未来被发现。当游客漫步于此,偶然发现其中一个“蛹”,那一刻便成为一次独特的“考古”体验。他们触碰到的,是一件来自“过去”的物品,或许还会误以为它是某种古代遗存,进而赋予它新的联想与意义。这些“蛹”被埋藏在开弦弓村缫丝厂原址的土地下,而还有一些随着开弦弓村的村民们的到来埋藏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社区花园中。静静地在土里的蚕蛹等待春天的记忆,唤醒新的一年。静静在土里的陶蛹,等待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唤醒桑、蚕、丝绸的文化记忆。
花絮,鸡蛋换的小背包,在这里
花絮,出发去西浦的江村阿姨,大合影来一张
花絮,汇合的大部队偶遇西浦财神,旺旺
PART THREE
江村驻地&西交利物浦大学
江村一直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社会调研基地,源于有费孝通的江村。又因艺术驻地,正以当代的方式,用艺术的语言,继续费老的实践而与江村紧密连接。西交利物浦大学不仅仅走进江村调研实践,也把今日江村驻地正在继续沿着费老的理论所做的深度艺术赋能乡村的工作,所不断探索当下乡村发展的方式带进西浦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乡村发展、选择乡村、发展乡村。让更多人了解、探索、参与到乡村发展的实践中来。
让更多人看见乡村,让更多年轻人选择乡村,参与乡村发展,链接更多资源,为乡村的发展探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这是驻地正在做的事情。
PART FOUR
江村“马小扎”的未来故事(二)
<前情提要>
江村·经济纪念碑——马扎,是这一期驻地艺术家在驻地一个月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村民交流,对驻地所在的江村从经济、产业、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深度的走访、调研,结合艺术家本身服装设计的专业而创作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开弦弓村展销会》展览的展品,二是作为融入247户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雕塑。这个数字“247”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源自1936年费孝通首次踏足开弦弓村时的户数,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这里我们并不能用简单的文创来概括具象化的江村马扎,它更像是一件艺术衍生品(Art Multiples),由驻地艺术家驻留项目而来,其背后的意义来源于江村,但又远超过江村。通过展览,我们了解到马扎是来自北方的艺术家的生活元素,编织马扎的材料来自于开弦弓村6.8公里内横机工厂,这些工厂生产的纺织品或毛衫废料,被重新利用。参与编织的村民多曾在这些工厂工作,这不仅是他们共同的记忆,更是中国乡村从农业、手工业向产业化转型的见证。
这一转型过程中,先贤如陈杏荪、费达生等人的实践与创新,孙本文、费孝通等学者的理论推动,为中国乡村经济的变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乡村,离土不离乡,乡村富足了,人们可以在家乡安居乐业,乡土中国的人情血缘得以延续。费老的理论思想超前,至今仍对后城市化、小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具有实际作用和意义,引导更多人跟随费老的足迹,运用费老的理论,了解并实践乡村振兴。这就是将江村驻地的意义。
艺术究竟是赋能乡村,还是打扰乡村,这个问题答案就在认知与方法。不是城市需要艺术,不是乡村需要艺术,而是人类需要艺术。费老在其学术生涯中一直以“志在富民”为目标,他在晚年的著作《费孝通论文化艺术与美好生活建设》中提出,富裕之后,人们更需要安居乐业,这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共同追求。乡村不需要城市的艺术表达,而是需要从乡村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艺术,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推动乡村的创新和发展,构建适合乡村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江村驻地的艺术驻留项目的意义。
所以源于江村驻地艺术驻留项目的衍生品,江村·经济纪念碑——马扎,这件作品仍在持续创作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公共艺术项目的创作中来,收藏、制作、带走作为纪念碑的马扎,共建这个不断生长的纪念碑,成为这件作品的第三个部分。共同纪念陈杏荪、费达生、费孝通等更多先贤,为产业改革,乡村发展做出的巨大的成就与贡献,让江村百年来作为世界看中国乡村的窗口,承载最中国的乡村发展与乡土中国的文化积淀的美好生活,让更多人看见、思考、实践。
作为公共艺术项目的一部分,你可以带着马扎去往任何地方,把江村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带到更远的地方,把费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实践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江村“马小扎”的未来故事,即将开始。
<今天的故事>
江村“马小扎”作为公共艺术项目带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继续被创作,继续生长。它在西浦被收藏,被使用,被谈论起,被构建成纪念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节点。
花絮:擅长编织的高级副教授Sophie Sturup博士改进了收头方式,并收藏
花絮:邀请西浦高级副教授陈冰博士成为江村“马小扎”的代言人
花絮:有没有觉得马扎和露营很配哦
花絮:持工作证上岗的小编忍不住炫耀一下
PART FIVE
即将开幕
| 驻地延伸展 ING:西交利物浦大学社区花园展
| In Dialogue with Memory 前往校园,与记忆的对话| 2024年12月4日-2025年| 江苏省江苏市吴中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北校区EB楼3楼露台
| 驻地点位展 COMING SOON:江村文化点位展
| In Dialogue with Time 回到江村,与时间的对话| 2025年1月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敬请期待!
关于江村驻地中心
书架计划是驻地中心的公共艺术项目,通过邀请艺术家驻留乡村,以社会学的调研方式挖掘乡村文化深意,以艺术语言创作表达文化的当代性,以“书架”形式承载文化价值的公共性,传承、传播费孝通、费达生等前辈的理念与实践,链接在地村民,激发乡村新活力。
而驻地中心,通过艺术驻留项目的持续创作,以艺术激发创新创意,链接更广泛的资源关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农业、产业并序发展,提升乡村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宜居宜业乡村社区新生态。
艺术回归生活之中
体验新的生活场景
激活在地文化
生活美学 | 乡村社会学 | 社群品牌
所谓内容,就是与价值观有关的一切;
所谓美学,是本真与善意所能抵达的情怀;
所谓年轻,是不设限的创造力;
所谓流量,是那些正需要又同时真切认可你的人;
所谓商业,汇聚的是整个时代的善意。
展览策划与创作:梁子、Xiaopei、方然、毛毛、蔡文林、常莹
组织:毛毛、常莹
咨询/合作微信
联系电话:13122609092
往期江村活动回顾:
欢迎关注我们 Follow us
微信号 | XJTLU_Design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