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健康信号时常悄然显现。在这之中,大便的颜色如同身体内部健康的“指示灯”,常常透露着重要的健康信息。
今年7月,40岁的董先生(化名)因为连续两天的“黑便”心生不安,随后在医院的内镜检查中,医生在他的十二指肠球降部交界处,发现了一个约2.5厘米大小的隆起,上面还覆盖着触目惊心的血凝块。进一步超声内镜和腹部增强CT检查后,被告知可能是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中最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往往潜藏着恶性的可能。对于早期的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最佳根治手段。然而,董先生在多家三甲医院求治无果,均被告知无法在内镜下微创切除肿瘤。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经过内镜中心、胰腺外科的联合会诊(MDT),医生发现董先生的肿瘤位置极为棘手,位于血供丰富、肠壁薄弱的十二指肠深处,紧邻胰管和胆总管汇入十二指肠的“三岔口”,而且浸润很深。这样的位置使得内镜下的剥除手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肠穿孔,而胰液和胆汁这两种腐蚀性极强的消化液一旦通过肠壁穿孔进入腹腔,后果不堪设想。幸运的是,肿瘤处在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外侧后壁,与十二指肠乳头还有2厘米间隙,避开了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这为仅切除肿瘤而保留其他脏器提供了可能。
面对这一挑战,内镜中心刘靖正主治医师与胰腺外科徐华祥副主任医师、韩序主治医师,为董先生量身定制了创新性的手术方案——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的微创手术。
手术当天,刘医生首先上场,在内镜直视下仔细观察肿瘤。由于肿瘤浸润很深,手术过程中必须非常精准,确保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肠壁的损伤。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内镜下纤细的器械轻柔地接触黏膜下肿瘤所在之处,谨慎地标记出切除范围。随后,内镜刀沿着标记点缓缓切入黏膜层,逐步深入,一边观察肿瘤是否突破固有肌层生长。经过术中观察,医生决定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切除肿瘤,于是继续层层分离肿瘤与周边组织,并巧妙避开血管组织。在高清内镜的清晰视野里,肿瘤逐渐被完整全层剥离。
最终,这颗“根深蒂固”的肿瘤被成功切除并从消化道取出,然而代价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肠壁的部分全层缺损。这时,在一旁守候的徐医生和韩医生迅速介入,在患者腹部开了几个孔洞,利用腹腔镜对缺损的肠壁进行了及时修补。由于缺损的位置紧邻肠道的“三岔口”,对缝合技术的要求极高,既要控制缝合张力保证愈合,又要避免张力过低对胰腺及十二指肠乳头造成损伤。经过紧张的缝合,医生再次使用双镜联合的注水气密性检测,确保修补的万无一失。术中快速病理检测确认肿瘤为GIST,也为手术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手术成功了!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和胰腺外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下,双镜联合微创手术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还成功保留了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董先生术后恢复良好,不久便康复出院。
胰腺外科主任刘亮表示,面对胰腺疑难复杂病例,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强强联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减少创伤,有效延长生存时间。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和胰腺肿瘤综合诊治门诊的单位之一,早在2015年就联合医院多个优势学科成立了“中山胰腺肿瘤中心”,并牵头医院胰腺肿瘤MDT,如今已向2000多名疑难复杂胰腺肿瘤患者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基础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表示,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和全层切除微创手术的中心之一,近年来针对小肠肿瘤、胰腺肿瘤、胆囊结石和阑尾炎等疾病创新性开展了经自然腔道的内镜外科手术,创造了很多“全国首例”和“世界首创”。目前中山内镜的年诊疗量超过18万例次,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集临床诊治、科学研究和专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