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瞎折腾”的那些年

百科   2024-11-07 22:58   北京  
文 | 食悟(ID:food-gnosis)
如果不是3Lu事件,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2008年的3Lu事件让3Lu奶粉名誉扫地,当时,作为持有3Lu集团43%股份的恒天然,在得知奶粉出问题后,曾决定公开召回所有产品,但据说这个决策被否了。

结果东窗事发后,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来经过十年卧薪尝胆,国产奶粉才凭借卓越的品质再次赢得国人的信赖,中国乳业才重新崛起,消费者再也不需要跑出去代购奶粉了,中国乳企也不需要煞费苦心走出去引进来曲线救国了。
虽然3Lu事件的直接责任并非恒天然,但这件事仍对其之后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始终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和投资标的缺乏足够的了解,总是看错人、做错事,以致于屡战屡败。
2014年,恒天然与贝因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2015年要约收购贝因美18.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尽管恒天然与贝因美合作开始时就备受期待,但合作后不久,贝因美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2016年和2017年,贝因美连续亏损,分别亏损7.81亿元和10.57亿元,导致公司被深交所发出退市风险警示。

由于当时贝因美业绩不见起色,恒天然痛定思痛,开始逐步减持其股份。从2019年8月开始,恒天然共六次公布减持计划,所持有的贝因美股权自18.82%降至2.82%,从第二大持股股东降至第四大股东。恒天然对贝因美的投资最终以亏损告终,浮亏约22.5亿元,亏损幅度近65%。

最终,恒天然完全退出对贝因美的投资。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当时认为,中外企业理念差异巨大,恒天然的决策效率低下,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消费品市场,反而拖累了贝因美。
除了在C端上的投入,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牧场。早在2007年,恒天然就在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兴建的牧场。这些牧场共有存栏3万多头泌乳牛,每年生产超过3.3亿升牛奶,约占到中国乳品行业奶源总量的1%。

随着恒天然战略近年发生变化以及在华投资屡屡受挫以后,该公司决定对战略进行调整。2019年,恒天然宣布将更专注于餐饮服务、消费品牌和原料供应等更具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并在之后宣布中国牧场不再是“非卖品”。

最终,恒天然选择以5.55亿新西兰元(约合25亿人民币)的总价出售其在中国的自有牧场,利用在华出售牧场所得用于降低公司负债。

直到如今,恒天然计划剥离其消费品业务,转型成为专注B2B业务的乳制品供应商,这一举动也再次将恒天然这些年在中国市场屡战屡败的尴尬处境,摆上了台面。

食悟
专注食品快消,擅长解码营销创新,解读产品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