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文摘
科学
2024-10-28 21:09
江苏
点击上方关注👆
在胡适笔下,写过一个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做什么,都说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直到有天,差不多先生突然重病。本来应该找东街的汪大夫,结果家人寻不到,却请来了西街的兽医王大夫。差不多先生说:“反正都是医生,应该都差不多。” 然而没一会儿,他就断气了。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于 1919 年创作的一篇传记体杂文,他说:
差不多先生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其实是时间管理的先驱。你看,他不纠结细节,不陷入选择困难,直接略过所有小问题。这种 “差不多主义” 其实是他对 “时间成本” 的深刻理解。毕竟,时间就是金钱,能省则省!至于最后因为差不多挂了,那是因为他已经算到了 “寿命” 这个变量,觉得也差不多该结束了,反正人生嘛,差不多就行。差不多先生其实是个 “极简主义者”。他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需要太完美,能用就行,能过就行。比如说,东街找不到医生,那就找西街的兽医嘛,反正都是医生,能治病的就行。差不多先生深知生活中的完美主义只会让人焦虑,索性直接跳过这个步骤,轻松又自在。至于最后病死了,那只是他极简到极限的一次实验罢了。差不多先生其实是个生活中的 “佛系” 代表。他对一切都看得很淡,觉得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东街的医生、西街的兽医,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 “因缘”,随缘就好。至于最后他死了,那也只是他顺应了 “自然规律”,一切都是 “差不多” 嘛,何必执着?差不多先生其实是典型的 “认知失调” 现象。他明知道东街的医生和西街的兽医不一样,但为了减少焦虑和不安,他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让自己相信 “差不多”。这种心理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明知道考试没复习好,却还安慰自己 “差不多能过”。只不过差不多先生这次的认知失调有点过火了,结果真把自己给 “差不多” 了。可怜的差不多先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 "差不多" , 但最后却因为 "差不多" 而丧命。这不禁让人思考,生命中有些事情真的不能 "差不多"。比如找对象,你要是随便找个 "差不多" 的 , 搞不好就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 把自己的幸福生活都 "差不多" 掉了。差不多先生之所以会找兽医看病,我看是对医学有一种超前的理解。你想啊, 人和动物在生物学上本就有许多相似之处,说不定用治疗动物的方法来治人,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只可惜差不多先生没能等到医学界的这一重大突破,就 "差不多" 地去了。差不多先生找兽医看病,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当成了一只动物。这可能源于他长期过着 "差不多" 的生活,渐渐地连自我认知都 "差不多" 了。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方面 "差不多" 得过了头,从而迷失了自我?
今日互动: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 "差不多先生" 这样的人? 他们的 "差不多" 态度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https://mp.weixin.qq.com/s/MThkJQKr9C144chNYAgV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