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 |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方东妮:在学习中探索热爱

学术   2024-10-09 11:59   广东  

——编者按——

中山大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动跨学科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学习自主权,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近期,我们将推出“跨学科学习”系列,展示学生跨学科学习风采,发挥朋辈示范作用。





方东妮

主修: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辅修: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专业


学分、成绩、排名都只是某种外部衡量形式,而非学习的最终意义。回看自己的本科四年,选择文学作为专业,是因为热爱。当然,这个简单的理由也常被少部分人嘲笑为天真,又或被视为不务实。去上辅修课程时,也有不少同学表示不理解,认为是“没事给自己找罪受”。大一学年结束后,我选择辅修英语专业,同样是出于喜爱。想法很简单,打算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能再了解不同于本专业的课程,拓展自身的视野,而非抱着很功利的目的去要求自己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在外国语学院辅修的过程中,我确有如事先所期待的那般,对英语口译、笔译、西方文明史等内容有新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收获。


来到英文语境

重看原先的文学文本

重新回顾学习经过,辅修的课程常能和主修的课程联系起来,而非完全的割裂。

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除了对课堂要求的《星期六》《终结的感觉》《独角兽》《长日将尽》这四部英文小说完成阅读,我也借此契机对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的作品展开系列阅读,并在完成课堂展示、期末论文时有了新的思考。

学习了中文系古代文学的相关课程后,我对《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古文作品已有所了解。到了辅修《中国文化典籍英文译本选读》的课堂上时,几句看似简单的汉语却总能翻译出多种英译文本——从“一”到“多”、从汉语到英语,不仅让我对语言翻译有新的体验,也对经典文本有了新的领悟。比如,围绕着《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我们便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三个“道”、三个“名”分别是何意;从整体上看,究竟如何理解这句话;华兹生、翟理斯、葛瑞汉等汉学家为何在翻译上有各自的侧重;延展开来则又涉及到文本的译介研究问题……

受到课堂讨论的启发,在课程结束后,我以方志彤《文赋》的全译本(1948)、修订本(1952)为研究对象,从翻译术语、语典使用、多义性词语、排比句句式等角度入手,进行翻译处理的分析,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并获得老师的好评。


做好翻译可谓是一门事业!

翻译的魅力自是不言而喻,我在课堂上学到了不少速记方法、译语速记的方法。

在翻译方面,《初级口译》《中级口译》《中级笔译》三门课程我都选修过。记得《初级口译》的第一堂课,就被老师讲课时的口语发音给吸引住了。

一系列课程学习下来,我不得不感慨,翻译虽处在幕后,但要做的辛苦工作、付出的精力着实一点没少。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转换本身就存在着难点,且从原语到译语,在翻译时多少还会丢失、增添、改变些语义,好比搬运东西容易发生些轻微磨损。在这种情况下,同传口译员所要兼顾到的东西其实有很多。比如,提前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关键术语、及时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出原话的意思、要考虑对话者所处的语境、保持翻译现场思维活跃、在“信达雅准”间达到一个平衡、在重大场合的现场又该如何维护好某一方的利益……若是笔译,则要花更多精力在语句、语法的打磨上,让翻译后的文章更接近译语的行文习惯。

不过,翻译的魅力自是不言而喻。我在课堂上学到了不少速记方法、译语速记。我们也会上台进行口译工作坊展示。老师也跟我们分享了翻译家们的故事。好的翻译真是任重道远,在有要求的内容与形式中,也能适当做到“二次创造”。


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思维

也是一种文化

辅修让我挖掘到自身对外语学习的热爱,也让我充分体验到语言多样性的魅力。

当初选择辅修英语,本以为接触到的所有课程都将是英语类的。未曾料想,我还能选修到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其他外语类课程。仅靠辅修课堂的时间,虽无法把每一门语言都掌握得很深入,但却让我挖掘到自身对外语学习的热爱,也让我充分体验到语言多样性的魅力。

关于人类为何有多种语言存在很多说法,其中之一是“巴别塔说”。原先人类一同修建巴别塔,期望能通往天堂。这引起了上帝的恐慌,于是让人类有不同的语言,无法直接沟通,从而让建塔的计划失败。看似是失败的结果,却又带来新的可能。

记得法语课上,老师常提到“语言多样性”。他说,“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法语不仅仅是多懂一门外语,更要去了解法国人、法国文化,以及把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其他地区文化”。语言提供了探索文化多样性的窗口,也是跨文化研究的媒介之一。

日语老师说,语言背后是一种思维方式,透过语言的学习能从新角度去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日语课堂总是轻松、有趣,除了每节课必须掌握的语法点,课堂上还会拓展介绍一些日本史、日本文化。我总觉得学习语言很容易获得正向反馈,然后再自我激励继续学下去,形成良性循环。


辅修课堂外

还有很多细碎的温暖

除了知识的学习,辅修的课堂之余,也有点滴温暖。

记得在某次口译课堂展示结束后,老师私下同我说口语发音的不足,可以多用“影子跟读”的办法去慢慢改进。我也选过外教的《高级英语视听说》《西方文明简史》这两门课程。一开始会担心自己在全英文的讲解中听“迷糊”,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课堂上,老师除了用简洁的表达、丰富的课件介绍西方历史,偶尔也会来一点英式幽默,即使这些调侃大部分都没让我们这些学生笑出声。

初级俄语课程差点因选修人数太少被取消,所幸最后能五人开班。任课老师亲切、认真,无论我在课堂上犯多低级的发音错误,老师都会耐心地加以纠正。仍记得我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成功发出弹舌音,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并对我表示了赞许。教日语的老师会温柔地鼓励大家继续背单词、掌握好语法点,也常在课堂之余分享点滴美好。


鲲鹏志、挥毫间,主辅修的课业学习让我挖掘出自身兴趣,也拓宽了视野。能在康乐园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与钻研,那更是一件幸福的事。


--- 中大教务部 ---

供稿:中国语言文学系 方东妮 

编辑:廖宇

封面:胡可欣

初审:陈海华 卢也晰

审核:陈晓南 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


中山大学教务部
中山大学教务部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