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历史上有个奇人,在朝廷混了二十年,官至九千九百岁,却是个不识字的太监。
这个人就是魏忠贤。要说他有什么本事?其实就是一个字:“精” 。精在揣摩圣意,精在见风使舵,精在结党营私。但就是这种"精",差点把整个大明朝给整垮了。
四百年过去了,在央国企的大院里,"新魏忠贤"们又开始上演新的好戏。他们不贪不占,不偷不抢,看起来比那些贪腐分子道德多了。可你要说他们给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
答案让人心寒:他们正在用"精明"这把手术刀,一刀一刀切断企业的创新神经和发展筋骨。
现在的央国企,与其说是被贪官污吏们蚕食,不如说是被这些"精明人"们抹去了灵魂。
这些"新魏忠贤"们,到底是如何用"精明"毁掉一个组织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央企"精明人"图鉴
说到这些"新魏忠贤",在央国企里可谓是"遍地开花"。他们有三个共同特点:会来事、会做戏、会包装。我给大家画几个像:
1. 专业级太监
这帮人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上意。领导今天多看了一眼A项目,他们明天就能给你变出一份A项目的详细计划;领导随口说了句要创新,他们转眼就能搞出一堆"高精尖"的PPT。
案例分享: 有个部门老王,被大家戏称为"太监祖师爷"。每次领导一个眼神,他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去年公司要搞数字化转型,其他部门还在研究怎么转,他已经变出一套"元宇宙+"的概念,把领导忽悠得够呛。结果呢?一年过去了,除了几个花里胡哨的界面,连个像样的数据看板都没整出来。
2. 影帝级干部
这些人把央国企当成了大剧院。写材料能写得一把辛酸泪,开会能说得慷慨激昂。但真要说做成了什么事?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真实案例: 某项目组的小张,那叫一个演技精湛。每次周会汇报,那场面堪比年度总决算:手机不离手显示很忙,笔记本屏幕常亮表示在线,时不时还要接个"紧急"电话。但一年下来,项目还在"抓紧推进"中。
3. 和事佬级领导
这种人最可怕,因为他们是"精明病毒"的超级传播者。他们的口头禅是:要稳妥、要研究、要平衡。
典型案例: 某央企二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被员工私下叫"老好人"。遇到矛盾从不表态,碰到问题总说再研究,看到创新想法第一反应是"稳妥起见"。三年下来,这个单位成了名副其实的"太平部门"——大家都太平,企业也太平了。
二、"精明病毒"的传播与危害
最致命的是,这些人还在培养新人。 他们告诉年轻人:"做事不如做样子,创新不如守成,得罪人不如混日子。"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精明人"在央国企里茁壮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人能在央国企里活得如鱼得水?
关键在于我们的考核机制出了问题。现在的考核指标,看的都是短期结果,比的都是表面数据。创新没成功要被问责,但低头做事不会有问题。就这样,歪风邪气开始蔓延,实干精神被一点点侵蚀,整个组织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警醒与出路
历史常常惊人的相似。当年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大明朝看起来还是那个大明朝,但精气神已经被掏空了。今天的央国企,会不会重蹈覆辙?
最近,一位在央企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同志跟我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精着呢,三天就能看透'游戏规则',三个月就能适应'职场生态',到头来,真正沉下心来做事的反而越来越少了。"
是啊,当一个组织里,精明的人越来越多,实干的人越来越少,滑头的人越来越吃香,做事的人越来越吃亏,这个组织离崩溃就不远了。
改革建议
怎么办?与其寄希望于"新魏忠贤"们突然醒悟,不如从体制机制上开始改变:
考核要看实绩不是演技 重用要凭本事不是资历 创新要有容错不是空谈
只有这样,才能让实干家有舞台,让真本事有价值。
否则,等到满场都是"影帝"的时候,可能就真的成了一场戏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