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谢姓兄弟五人的三位,在洪武二年移民来了山东,一居博山,一居泰安,另一个到了青州府莒州沂水县,在“沂河之阳”安了家,地点就是现在的沂南县苏村镇北于村东南湖一个叫老庄子的窝。那时的沂河水在北于家前是东西流向,老庄子紧靠着河沿头子。雍正八年六月那场特大洪水,在老庄子家前淤出了800亩地,河道向西南撇了不少,北于这个村名,原来的意思是北淤。
洪武后期,山西招了瘟疫,留在山西的老五,躲灾投了北于的兄长,却把他哥这支熬没了人,老五这支也不旺相,五辈子单传,传到谢奉改了行市,一伙生了四个儿,从那子孙多了起来了。谢奉立了功,被敬为沂南谢家一世祖。到了第五世上, 又出一个能生的,叫谢养心,娶了四个老婆,生下九个儿。谢养心还嫌儿不够,又收养了四个干儿,亲的干的一共十三,号称谢家十三太保。
谢养心的大老婆是青州坊子区仕子口的王氏,二老婆是姚家店子张氏,三房是蒙阴旧寨孟氏,都是当地的大门户,能和这些门户做亲,谢养心是什么身份?其墓碑上说是“武员外郞”。如果按谢氏后人的理解,那得是个不小的、板正的武官。明朝的兵部,倒是有个武选司员外郞,五品的干部,属于大官了。当武选员外郎,得上北京上班,天天给公家办事,但谢养心好像一辈子没去过北京,他这个武员外郎只能理解为一名练武的地方乡绅,即有田产,还会武功,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沂河两岸属于一跺脚乱扇乎的主。
谢养心力气头子大,武功听说怪高,他惯使一口长柄大刀,刀的重量好么比关公那把青龙偃月刀轻不多少,得有个六七十斤,普通人只能扛着,根本舞持不动。谢养心把刀术练到人刀合一的境界,自然拿这把大刀万分爱惜,安排一位姓宗的家丁专门伺候,天天扛着刀跟他腚上。
养心在家行二,还有个哥叫谢养志,嫂子也出自名门,是南神墩高家的闺女。高家是老沂水所谓的“高刘袁黄四大家”之首,在明朝嘉靖、万历、崇祯这一段里,在沂河两岸是了不得的势力。南神墩高姓是高家长支,这一支排在九世的贡生高可任,娶了青州衡王府的郡主,生了个儿子叫高奇,在青州府当通判,相当于常务副市长。谢养志能娶高家的闺女,说明老谢家也不一般。
崇祯十五年,高氏去世了。南神墩高氏侄子辈上来了一伙吊孝的,散了孝,泼了汤,门祭、路祭结束,高家这一档子就算完成了白公事,打道回南神墩。快到了沂河边,正打算挽裤子脚过河,后来有人骑马断来了。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谢养心。嫂子去世,谢养心是整个白公事的总执客,这几天里里外的怪忙乎。可能是中午头里喝了几盅子酒,只见他脸胀得通红,下了马,手指着高家这伙子人问:“哪怎么们不知好歹的,在吃饭桌子上写那几个色孩子字?”
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嫂子殡完之后,有谢家人来向他找讼,说高家待客的桌子上写了两行字不太着调,写的什么呢?“乱七八糟,不像谢照;醭土灰尘,不像谢伦。”可能是这张桌子没擦干净,醭土埲将的,坐席的高家人嫌埋汰,里头有个气性大的年轻人,没压住火,手指头蘸着酒,在满是灰尘的桌面上给留了这么几个字。
客没应侍好,发个牢骚正常,千不该,万不该,这个年轻的不该提两个人的名,谁?那就是谢照、谢伦。这二位是谢养心的他爹和他大爷,七老八十的人了,算是长辈,对着长辈来,相当于揔人脸了。谢养心那个暴脾气还受得了蛮,骑马就断来了,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写字的那位喝了不少酒,又在气头上,岂能服软让劲,旁边一群高姓人跟着帮腔,吵吵没多会动上了手。事就毁在谢养心会两下子上,火头上来不管那黄子了,提起高家小年轻的双腿,两膀一较劲,把人家活劈了。你别看谢养心虚岁都57的人了,胡子都白了少半子,可他会拳,高家一伙人,拚了命围上也没打过老谢,败回了南神墩。
明时沂河水与老庄子位置示意图
沂河水岸人家
红线示意的为老谢家沟
明隆庆年间立的谢鬆(三世)墓碑
小庄子的谢安全是谢氏家谱重修人员之一
谢养心墓(几位太君的排序好像------)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