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蒙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1-27 00:01   山东  


2024年11月24日,临沂市文联、临沂市作协、临沂市文学院在临沂市仙子峪书院召开卢蒙作品研讨会。山东省作协原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正厅级巡视员王兆山,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苗长水,山东省作协文学期刊社总编辑兼《时代文学》执行主编李婧,山东省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立君应邀到会指导。

会上,卢蒙介绍了其创作过程以及《卢蒙故事》一书的概况,表示一定要借研讨会聆听受教的机会,坚定创作信心,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水平。

王兆山主席对《卢蒙故事》作品和卢蒙的创作之路作了高度评价,他说《卢蒙故事》是一部沂蒙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之作、弘扬之作,还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文本之作、人本之作,更是一部解读历史、拥抱现实的探索之作、创新之作。多年来,卢蒙深扎乡村,认真采风,创作出大量雅俗共赏的作品,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渠道广泛传播,给广大读者尤其是沂蒙读者以人文关怀和情感抚慰。他的创作过程,就是自觉践行党中央号召的“第二个结合”的过程,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恰逢其时,非常必要,意义重大。临沂市文联、临沂市作协、临沂市文学院今天召开这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第二个结合”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要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鼓励作家作好“第二个结合”文章,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沂蒙文化和沂蒙文学。

朱绍阳、高明、贺可进等与会嘉宾,苗长水、李婧、夏立君、孟胜昔、魏然森、刘京科等与会作家对卢蒙作品进行了分析点评,对卢蒙书写沂蒙的担当精神、勤奋创作的坚强毅力、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充分肯定。

研讨会上,临沂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泳,临沂市作协主席张岚,沂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麻杰表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抓好反映沂蒙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创作,促进《卢蒙故事》这样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高振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在仙子峪书院合影



研讨会系列文章——卢蒙创作感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文朋好友:

大家中午好!

市文联、市作协、市文学院组织召开这次研讨会,让我有机会聆听高水平的指导与批评,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和鞭策。在此,向从省城远道而来的省作协王主席、苗主席、李总编,向从日照赶来的夏立君老师,向尊敬的市人大朱绍阳主任(1997年我在县委机要局工作的时候,来了电报、通知,首先映入眼睑的就是签批人朱绍阳秘书长,今天在会上见到老领导,感觉非常亲切),向组织本次研讨会的于主席、张主席、高主席,向与会的市直、县区各位领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下面我简单地汇报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感受,请大家指正。

我是在沂蒙农村长大的庄户孩子,上学、工作、生活,都没有离开沂蒙,天天接触的是朴实坚韧的沂蒙人,耳濡目染的是独特的沂蒙风情,耳熟能详的是家乡的故事传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沂蒙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原生态的文化特征,越来越让我着迷、让我感动、让我深爱!作为沂蒙之子,把沂蒙的文化资源、文化品牌、文化底蕴用某种形式、某个视角成体系地呈现出来,是这些年来我的一个念想。

从县委办上了科协之后,曾经有段时间,受沂蒙著名摄影家李百军先生的影响,我迷上摄影,因为他镜头下留存的那些光影,有着强烈的地域人文特征,也呈现出典型的时代风貌。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摄影上也算小有成就,然而,我经常感觉到有很多东西仅仅凭影像这种单一的形式是很难表达完整和准确的,我又尝试着用图文的形式去展现和诠释,走的是一条由重图轻文到重文轻图的路子,倒不是说文就比图好,而是感觉写作更适合自己去表达。

从那时到今天,算到起来已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走的是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的行动轨迹。这些年来,工作之余,我的脑子和脚步几乎全围着这个目标在转。长期专注于一件事,需要放下很多名与利的东西(包括自己的仕途),才能保持种心底的静气。不知不觉,几年间,写了几百万字的原创文字,拍的照片也得数十万张了吧,以至给人以“高产”的印象。

赶上自媒休爆发的新时代,我写的图文,基本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等网络平台上,在《大众日报》等传统媒体上也发了一些,但数量不多。2021年,我的原创作品数量在全国公号排名第三,前几名的几乎都是团队创作,我个人能拿这个名次,确实有些“高产”了。正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宜,让我脱离了传统、正规的文学创作道路,但能够加入文学组织,有更多更好的平台依托,一直是我盼望的。在这里得感谢高振主席,是他亲自吸收发展我入了临沂作协,成为众多致力于文学创作同行者中的一个分子,但总体来说,我参加活动少一些,独立创作更多一些。

到了近年,有朋友鼓励我把文章整理整理,结集出版。一开始很是犹豫,一是感觉自己想构建的体系还不太健全,甚至是刚刚开始。前几天,夏立君老师赠送了我一套日照政协组织编写的十八册煌煌巨制——《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虽然成文的路子不一样,但我想托的底子和架构,是差不多的。二是觉得自己这水平,出书的话够资格不?三是读者的阅读习惯越来越朝向网络电子书稿方面转移,加上我写的题材地域化太重,受众有限,出来书压在手里,达不到让更多人了解卢蒙故事的目的怎么办?

迟疑之间,妻子支持了我。比起其他人,也许她更理解我的付出。有一年年三十,为让读者在大年初一看到初一年俗的文章,我还要跑单位去写,她拉着我的手说,过年了,今天晚上咱不去了吧,安稳在家过个三十晚上,我说炒菜的时候我就构思好了,不写出来不得劲,还是去了。她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所念,问我出书需要花多少钱,买房子后这些年攒的钱,留着它咱也富不了,你把这些年的心血结个成果吧。

有了妻子的支持,行动起来才知道头绪太多,光为起个书名,就需要大费思量。刚开始的思路,沿着什么“阳都故事”“沂南风物志”等展开,在听取了李遵刚主席、王士新县长、贺可进书记、朱孔现部长等有识之士的意见后,我对自己写的东西归了下类,发现主要由这些题材组成。

第一类是展示品牌资源方面的。当然,这里说的资源主要是指沂南,作为新建县,和沂水、莒县、费县等周围老县比,沂南在文化底蕴上好像缺少自信心。通过认真梳理挖掘发现,沂南在文化资源上还是值得自信的。“诸葛故里、红嫂家乡”两个核心品牌且不说,二戴汶畔讲礼、颜氏故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红色金融、红色邮政------份量都是很重的,沂南更是山东红色卫生事业的发源地,山东红色金融事业也在沂南走过一段重要历程,这些品牌打响哪一个都了不得。

第二类是显摆一下本地的灵秀山水和隐藏在山水里的古迹遗存。沂南处在沂蒙山水相接的地方,北大山、孟良崮、彩蒙山三山纵横,沂汶蒙三河六岸,百泉喷涌,异禀天赋,气象贵重,难得有人用慧眼发现,用爱心去拥抱,用镜头去留相,用笔墨去渲染,我下足功夫,去沉浸,去感受,去描绘。《龙蟠虎踞汶河湾》,把界湖以西山水相依的神奇景象呈现出来,龙蟠虎踞态势图也成了《卢蒙故事》一书的封面图腾。古迹方面,包括青驼天禄辟邪、凤凰石刻、墩堠驿站、商道古渡、汉墓大墩,包括老君炉这样的村庄地标性的古物留存,包括记载着时代宗教文化痕迹的各寺院庙观。很多的留存,如果不挖掘出来,可能要永远地葬身于挖掘机下,消逝在岁月的云烟里。

第三是追溯一下村庄或族群的根脉源头。寻根,是永远的文化之旅。咱从哪里来?对大多数沂南人、沂蒙人来说,根都在村里,问一句“老家哪庄的”,绝对免没不了他。几百年前咱村是什么样子?咱的先人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什么?都是乡愁所系。但做好这件工作,相当费气力,要对历各类史料、家谱资料作细致地了解。

第四是勾勒沂蒙独特的风情风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色彩,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的人的活法。咱沂蒙人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兴什么,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玩、怎么兴,这就是一道风情、一幅画卷,“年节风俗”“沂蒙味道”“宴饮风情”“技艺传承”“银幕情怀”“赶集上店”,读这些卢蒙故事,相当于欣赏沂蒙版的“清明上河图”。“田园守望”“门里是家”,说的是老家具、老家什,让人家知道咱沂蒙怎么干农活,怎么居家过日子。这里面,涉及许多专业性的技艺性较强的领域,需要啃专业资料,更需要向醉三国的李宗建先生这样的工匠技师们学习,才能把话说进去,又能说出来。

第五是透视沂蒙人的灵魂。沂蒙人是什么脾气秉性、什么性格特点,他们的思维模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决定了他们是沂蒙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这些元素外化为沂蒙人鲜明的外部特征,这奠定了沂蒙精神的内在基础。从沂蒙人的方言土话中,从沂蒙人的乡音乡韵中,从沂蒙人遵循的“人理载道”中,从沂蒙人世世代代的传说中,都能折射出影子。

第六是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我们沂蒙人,能打能拼,能闯能干,无论在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当代,都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很多可赞可扬、可歌可泣的事迹,却被咱自己人为的忽略了,我们曾经乐于为别人纳鞋底、唱赞歌,缺乏文化上的自信力,却不知,在沂蒙大地上,咱永远是主角!卢蒙故事中,从“马子世”“鬼子世”到改革开放、共奔小康,卢蒙把视角对准胡同巷口,把笔墨倾注到家乡父老,为普通沂蒙人树碑立传。

这么看,我写的东西里并不全是故事题材,更多的是风物志或是方志一类的东西,为什么最后取了“卢蒙故事”这个书名呢?因为我力求用讲故事的叙事特点和家乡人的语言特色去描述、描绘和述写,力求使自己写得顺手,让家乡人听得亲切,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这本书中,涉及大量人物,包括我自己,通过推磨、轧碾、焖地瓜,通过讲老宅、老家,通过求学就业,通过打工、创业,通过重塑细节、再现场境、剖析断面,去反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沂蒙人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所感、所念,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触摸到温度、触动到心灵。

因为敝帚自珍,加上自费弄回书号不易,想尽可能多的把这几年写的东西收拢进去,在架构篇章上费了很多事,数易其稿,终于固定好各部各章节的架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这三部书,体例构成上有些芜杂,如果单独挑出一部分,分别出单册可能更好一点,这个只能等以后经济上有条件了再说。

让我感动的是,王兆山主席,不以我文稿之陋,以热爱家乡之心,以提携后进之意,为本书作序,为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提供了专业诠释。王士新老师是书法名家,出于对作者的激励,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这都是让本书生辉,让更多家乡人抬爱卢蒙故事的善举。

联系出书的时候,正值疫情肆虐,几经转折,最后由团结出版社编辑出版。书出来之后,我第一时间呈送高振主席、张岚主席审阅,也正是因这个机会,认识了张岚主席,张主席仔细询问了我创作的情况,给予我很多鼓励,我为咱们市作协组织有张主席这个好带头人感觉幸福和自豪。

卢蒙故事,是家乡父老教给我的!这些年来,我忘不了在街头巷尾向我提供线索的大叔大婶,忘不了给我提供鲜活素材的各位写作对象,忘不了给我加油助力的广大粉丝朋友。在采访、撰写故事的过程中,这些鲜活的内容不止一次感动得我热泪长流,卢蒙故事,也曾让无数位读者泛起乡愁、牵挂故里,感念那份厚重纯真的沂蒙情怀,能得到这样的反馈,引起这样的共鸣,我想卢蒙故事值得去写,也值得下功夫写好。

《卢蒙故事》创作、出版、发行的过程,也是我向包括作协在内的各级各类文学组织亲近靠拢的过程,也是我深切感受以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教导、指导、关心、关爱的过程。今天的这个研讨会,便是一个难得的聆听受教的机会,盼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对我的作品深刻剖析点评,对我今后的创作之路给予方向指导。

再一次向关爱、提携我的各位领导、各位大家、各位同行者致敬、致谢。



卢蒙故事——沂蒙人拉的呱

走过山山水水

想起成书过程的那些不眠之夜

饭碗推到一边,就开始改稿

曾经考虑过用我的照片作封面


卢蒙在研讨会上汇报创作情况

想收藏本套图书的朋友,请加卢蒙微信

卢蒙故事
展现原生态沂蒙文化,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