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2002年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Chemical synthesis of poliovirus cDNA: generation of infectious virus in the absence of natural template”。
感染性克隆构建思路:
作者将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Mahoney)的全基因组分成三段(F1、F2和F3)进行化学合成。将F1(含T7启动子)插入pUC18载体中,将F2插入pGEM-T easy载体中,将F3插入pUC18载体中。
分别用SnaBⅠ和EcoRⅠ酶切F1-pUC18和F2-pGEM-T easy,从而将F1和F2片段连接,插入pUC18载体中得到F1-2-pUC18。
接着用SalⅠ和EcoRⅠ酶切pBR322载体和F1-2-pUC18,从而将F1-2片段插入pBR322载体中,得到F1-2-pBR322
最后,分别用MluⅠ和EcoRⅠ分别酶切F1-2-pBR322和F3-pUC18,从而将F1-2-3插入pBR322载体中得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
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Mahoney)基因组结构及其全长cDNA的合成策略(Jeronimo Cello et al. 2002. Science)
通过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得到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Mahoney)(PV1(M))的基因组RNA,转染HeLa细胞能够拯救出病毒。
HeLa细胞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空斑(Jeronimo Cello et al. 2002. Science)
最后作者比较了通过化学合成法构建的sPV1(M)感染性克隆拯救的病毒和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wt PV1(M)的生物学特征。
发现受体特异性单抗Mab D171和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兔超免血清anti-PV1(M)能够完全中和sPV1(M)和wt PV1(M)的感染。而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超免血清(Lansing) [PV2(L)]不能中和sPV1(M)和wt PV1(M)的感染。
通过测定PLD50(50% 的接种小鼠中导致瘫痪或死亡的病毒量)发现,sPV1(M)的PLD50要高于wt PV1(M),说明sPV1(M)的毒力弱于wt PV1(M)。
作者认为是其在PV1(M)基因组的5'NCR区域和2B上引入XmaⅠ和StuⅠ酶切位点导致的突变,从而通过一种未知的机制引起sPV1(M)的毒力降低。
sPV1(M)的生物学特征(Jeronimo Cello et al. 2002. Science)
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就帮忙点个「赞」和「再看」吧。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