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谁也逃脱不掉“算法困局”

旅行   2024-11-23 06:11   美国  

原创作品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先知书店”

ID l gh_4d5950f14842

文 l 先知书店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早前,知名杂志《人物》在《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描绘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算法的困局中,外卖骑手正在经历令人难以想象的生死时速。

在算法的驱动下,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越来越短,3年前,3公里的配送时限是1小时,2年前是45分钟,1年前仅剩38分钟......为了微薄的收入,许多骑手不惜闯红灯、逆行,甚至发生了车祸......

很快,这篇长文便刷屏了,并在社交媒体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三种观点,受关注程度最高,争议也最大——

首先,被群起而攻之的,自然是“罪魁祸首”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人们纷纷指责,资本为了利润,不惜践踏商业伦理。只有少数声音站在了企业这边,认为资本没有原罪,利润与伦理道德本就需要磨合。

接着,有一种理性的声音认为,虽然算法是冰冷的,但人应该是有温度的。数据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而非奴役人的手段。他们进一步指出,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牵扯到三方的调整:政府监管、企业和消费者。

最后,还有一种另辟蹊径的观点认为,外卖行业可以采取灵活用工的方式,即把原来的雇佣者变成平台的创业者(骑手注册成个体工商户),以“谁做得好我就用谁”的优胜劣汰思想来达成合作,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以上观点,尽管出发点不同,解决方案不同,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但是有一个默认前提是相同的——都认为,算法是中立的,是使用的人,或者说社会系统出了问题,算法不过是助推器、或者放大器。


但是,从人们熟练掌握、应用算法的那一刻起,算法思维,就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人类的思维模式:算法的确是一种工具,但却是一种可以影响使用者的工具;算法貌似中立,但结果却呈现出强烈的价值观。


没有人去思考,也来不及思考:

外卖骑手,是人还是数据?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的题眼,其实就两个字:“算法”。

但到底什么是算法,《人物》的文章却没有给出清晰定义——其实,算法不只是数学,也不限于计算机,算法指的就是“解决方案、实施步骤、量化数据、可大规模复制”的一系列步骤。

比如,你按照一个精确的食谱烤面包时,食谱上写着加入20克白砂糖,放入180度的烤箱里,烤30分钟等等,这些步骤就是一个算法。但如果一个红烧肉的菜谱里面说放盐少许,葱花少许,这可能就称不上算法。因为没有量化,它就不能复制。

只有当我们一步步拆解、剖析美团的“外卖算法”时,才能找到造成外卖骑手悲剧的真正根源。

解决方案,实施步骤

外卖平台公司面对的痛点问题简单明了,那就是如何把外卖准时地送到食客手中。而美团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统”。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使用的系统是‘实时智能配送系统’,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我们的口号是‘美团外卖,送啥都快’,平均28分钟内到达。

站在商业角度,这是外卖平台的必然选择,因为除了人工智能系统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案能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量化数据、可大规模复制

美团的“实时智能配送系统”,从顾客下单的那一秒开始,系统便开始根据顾客、商家和骑手的位置,从数学角度计算,选择哪一位骑手接单,系统会在几毫秒之内,计算出成本最低,最省时间的最佳配送方案。

尽管美团的算法能够做到量化数据,可大规模复制。然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那就是文章所说的“想要击碎这种‘最优’,一场大雨就足够了。”

不仅仅是恶劣天气,意外的交通事故,骑手本身的身体或者心理状况等等,都会导致算法系统理想中的大规模复制化为泡影。

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美团站长金壮壮,就无奈地表示,算法的完美状态根本无法实现,但是为了达到算法给定目标,他只好强行规定“除了生老病死,恶劣天气不能请假,请假直接罚款。”甚至直接开启“人工调度”,以满足算法给定的目标。


算法体系下,每一个人都只是零件

不难发现,算法体系,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只是一个零件,在作为零件高效率运转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对总体目标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在美团这个体系中,人人不过是照章办事、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只是承担自己手头的一份工作,完成流程中一个微小的步骤。有人负责给外卖员定位,有人负责计算距离,有人负责计算成本,有人负责扩大利润,在追求效率的高速运转中,没有人去思考,或许也来不及去思考,外卖骑手究竟是一个鲜活的人?还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

结果,没有谁觉得自己要为全局负责。每个参与者面前只是一个待完成的流程,可能是一份排期表,可能是50趟运送任务,送完一趟记录一份数据。在这种流程中,给外卖骑手下达指令的站长、工程师,面对的只是屏幕上的一个又一个小点,此时,人很容易丧失面对鲜活生命时的同情心和道德感。


结果就是,每一个步骤组合起来,共同导致了外卖骑手的悲剧,而其中的程序员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我今天记录了一些数据,调拨了一些人送外卖而已”。


没有人能够置身系统之外


很多人认为,算法是中立的,是使用它的人出了问题,甚至有人将这出悲剧归结于“资本的贪婪”。

然而,经过对美团算法剖析不难发现,算法系统一旦投入使用,算法意志就会彻底取代人的意志,“算法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人的思维方式。

为了详细解释这点,我们就必须回到算法思维的源头——科学思维。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就是“可证伪”,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可以被证明是错的,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自降生起,就等待着被超越。

而“证伪”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验。而科学实验的方法论,往往是“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对流程进行完美管理,接着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准确预测”。

科学思维,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一旦将其运用到人类社会领域,便会遇到极大挑战,甚至会引发空前的灾难。

著名思想家哈耶克,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科学研究的观察对象,都是拥有确定的、具体属性的物,比如地球、月球、铁元素等等。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它们的属性和性质不会发生变化,这是科学的根本前提。然而,社会科学的世界是人的主观世界,研究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类的心智,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行为受不同观念的影响会随时产生变化,人类社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涌现现象’,它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精确预测的。”

以美团算法为例,“实时智能配送系统”,仅仅描述了一个完美的数学世界,但是外卖员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类世界,人类社会牵扯到无数的变量,只要有一个要素发生变化,算法所描述的完美乌托邦就会轰然倒塌。

例如,《人物》文章所描述的那样,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大厦电梯发生故障、红绿灯路口发生了交通事故、用户拒接电话等等。

哈耶克在书中进一步指出:

“那些试图用科学方法掌控人类社会的人,把每个人当做毫无生命的原子,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唯科学主义者,他们熟悉科学思维,却完全忽略了科学的基本前提,因此,这是对科学的反革命......当科学思维全面侵入人类社会时,如果不加以警惕,那么就会消解伦理道德,驱逐价值判断,最终必然将人类社会引向奴役之路。”

哈耶克这段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论述,竟在21世纪被应验,在美团外卖算法中,一个个鲜活的外卖员,何尝不是被工程师当做一个又一个毫无生命的原子?他们只需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外卖员的命运可能会随之沉浮。

算法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科学思维,而科学思维并不考虑人的价值、感受,只考虑效率、目标,久而久之,使用算法思维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可见,当我们在使用算法时,貌似是它的主人,但实际上,算法本身也会反扑,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最终,每个人都深陷系统之中。


谁也逃脱不掉的“算法困局”


其实,美团与骑手之间是合约关系,觉得自己被困可以离职切换系统。然而,外卖骑手的悲剧,仅仅是唯科学主义入侵的缩影,即使他们离开了美团的外卖算法,还有无数个算法等待着。今天,又有谁能跳出算法,独善其身呢?

今天,“人脸识别技术”“手机APP记录个人数据”“KPI绩效考核”大行其道。只要使用任何一款社交工具或者APP,甚至只要使用互联网,都离不开算法,而每一次使用,又在为系统贡献着数据,随后,这些数据又将成为新的算法的依据。

外卖骑手被算法系统所困,是算法及其背后的科学思维应用于商业的副产品。其实,20世纪,科学思维也曾被大规模应用于人类社会治理之中,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计划经济大行其道,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

可见,不仅仅是商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被困在“唯科学主义思维”之中,当无所不在的算法,可以风平浪静地忽略人的感受,消解掉人的价值时,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更不能不警惕。

为此,先知书店力荐哈耶克这部被遗忘许久的经典著作——《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殇研究》,本书不仅是指出人类这一困境的经典著作,也将是我们思考如何摆脱这一荒谬宿命的重要入口。

潜心研究哈耶克十多年的刘业进老师说:“只要科学进步的辉煌一直持续,用‘科学与工程思维’组织人类合作秩序的人类理性自负就永远不可避免,因此,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一书将具有永恒的价值。” 

然而,本书曾一度绝版,先知书店深知此书价值,携手译林出版社与国内著名翻译家冯克利教授,有幸复活本书,点击下图,可独家收藏,还可选购哈耶克其他作品。



维罗阳光
Lifelong Learn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