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认知差距里

旅行   2024-11-12 07:09   美国  

原创作品经授转载自 l 公众号“金刀慧见孙娟的书房”

ID l JDHJSJDSF

文 l 孙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次,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看到一句话。


鲁迅说,他从小在富贵人家里长大,看穷人就像看花鸟一样,没有什么感觉。


但他的母亲是农村的,有时候带他到农村里,和一个农村的小伙伴一起玩,他才开始对老百姓的苦难有了感觉。


不同生活经历,的确造就不同的认知,对陌生的东西,有人甚至没有感知能力。


我们都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样的差距造成不同圈层的人们,根本无法沟通。


差距的本质,是思维能力和对个人经历的理解。



是否克服了思维惯性


我曾经在一家饭店里短期做过管理,那是一家火锅店。


很悲催,我每天用心和服务员打交道,最后据说那些服务员对我的评价是,觉得我不正常。


是的,我只是本色出演,没能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能力和任何人长期相处后,不表现真实的自己,去完全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


他们是怎么觉得我“不正常”呢?


当时,饭店里的厨师长是位男性,手艺精湛。他和妻子离婚了,但妻子却还在这家饭店做服务员。厨师长技术相当可以,而这位服务员也为人实诚又勤劳。


两个人离婚了还在一家饭店里工作,我的理解是,可能是离婚相处成朋友了,不计前嫌。这种事在我的生活圈子里有,大家都是理性宽和的人。


但是后来发现,他俩经常吵架,一吵架就女人大喊大叫,男人抄起了菜刀,场面相当恐怖,搞得宾客四散。


而吵架的原因永远是,在婚姻存续期间,男人出轨了一次。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作为管理人员,为了人员安全和气氛稳定,我咨询过老板。老板说,最好让女方找个别的工作,让他俩别在店里见面,以免吵起来发生意外,对店不好。


于是我找女方谈心,我问她:“你们都离婚了,为什么还要为离婚前的事情吵架呢?”


她说:“因为他当年做了对不起我的事。”


我不能理解,就说:“所以你们已经离婚了啊。”


她说:“那他当年也不对。”


我说:“你们既然离婚了,为什么还要在一个店里工作?”


她说:“为了孩子,我们要给孩子挣钱,而且离婚对孩子不好。”


我说:“孩子在老家被爷爷奶奶带着,你俩是不是在一个店里工作和孩子无关啊。你们挣到钱一起支付孩子的抚养费就行了。另外,既然为了孩子不能分开,就复婚啊,好好过日子。”


她说:“不行,我永远不可能和他复婚,因为他伤害了我。”


我说:“既然他伤害了你,你无法原谅,现在又离婚了,我建议你不要和他在一个店里工作了,甚至不要在一个城市,不然这样成天吵架,对你是无休无止的消耗。


你现在这么年轻,人也长得好看,又勤劳。赶紧独立出来,开始新生活吧。说不定还能很快找个对象组建新生活呢。”


她很生气:“别人都是劝和不劝离,你怎么就劝我们离婚呢?”


我说:“问题是,你们已经离了一年多了呀。而且你自己说的不愿意复婚呀。”


这次谈完话后,这个女性对我的态度非常恶劣,鄙视又怀疑。终于有人对我说:”你离厨师长远一点,她不允许任何女人接近厨师长。”


我当时惊呆了,第一,除了工作安排,我基本不和厨师长接触;第二,厨师长的确技术精湛,但我和他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个猜测?


在店里见习了两个月,我要离开了,走的时候,她对我说:“姐,我那几天特别恨你,哪有劝别人离婚的?我怀疑你见不得我好,你是不是看上我家厨师长了?


但是后来又一想,可能你们这些念书人和我想的不一样,虽然我不能理解。”


我当时惊呆了。我当时是真心劝慰她的,因为如果是我,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一定不会纠缠过去的事,会往前走的。


绝对不会因为某个人,影响了我个人独立自主的人生。没想到她还经历了恨我的过程?难道劝她和给她痛苦的人在一起,对她好?不看当事人幸福不幸福?只看一句“劝和不劝离”的俗语?


我平时从来不干涉他人私事,唯一这次,作为管理员,得为整个店负责,就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人与人的差异。


人很容易掉进习惯性思维的牢笼里。思考问题时,有思考能力的人,根据实际事实分析判断,但大多数人却条件反射的想起之前听熟的俗语,俚语,然后根据老人言,俗语,俚语来下决定。


其实最后下的决定和当下的事实毫无关系,也必然会搅浑不清。


生活中这样的选择做的多了,就会感觉处处举步维艰,最后得出“人生好难”来安慰自己。



是否被过去的经历局限了认知


真正的享福是不是躺着吃,吃了睡,睡了吃?


前两天看了一个新闻,一个茶话会分享家庭养老和育儿的理念,一个自主创业的人说:“我妈70岁了,我还和她说,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当时,台下一片哗然,所有人都很惊愕。


“你都这么大腕了,市中心大平层住着,为什么还让70岁的老母亲出去打工啊,这也太不孝了吧。”


他解释说道:“其实你们不知道,老年也需要忙,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标感,也需要一份工作,体现价值。”


这四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后的变化,使一部分人意识到了,人不应该只追求温饱就满足了。


人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会活的更有质量,更有内容,也会更加开心。


但是我们的上一辈,在自己的意识里,生命的前半段在温饱线挣扎着,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只有饿和不饿,苦与不苦。


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土里抛食就好了,所以他们的终极理想是“享清福”,躺着,什么都不干。而不是“实现自我,快乐”。


他们根本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实现自我”这种活法。


所以,即使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仅不再为温饱发愁,也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条件,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很多那个年代的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封闭了,无法跟得上现代社会的步伐,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


十年前,我看到母亲的同事们,有的退休后没事做了,很快萎靡不振,开始频繁出入医院,没多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心情也郁郁不乐。


就劝我母亲,你退休后要不去旁边钟老师家的幼儿园帮忙吧,不用太累,每天有点事情做,还能教小朋友。心情和身体也能保持活力。


旁边一位阿姨马上阴沉着脸问我:“你和你老公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不够花吗?别惦记着你妈的钱了。怎么不懂孝顺呢?”


我当时百口莫辩。


的确,很多人把老人退休后享福,理解成把老人供着,养着,让他们混吃等死。


甚至把他们接到儿女的城市里,远离家乡的亲朋好友,呆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无所事事。但往往看起来的至孝,其实是不孝。


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开心的。


所以,我希望等我老了以后,我的生活不用儿女来安排,我也不打算退休享福。


只要能动,有生活自理能力,我就会一直工作,或者旅行。


因为混吃等死不是幸福,创造价值,发挥潜能,心里充满实现自己的快乐,才是幸福。


生活经历决定当下的认知,这是人的本能。我们和上一辈人没有共同的经历,必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但是,作为一个思维开放,能够不断自我教育,思维保持迭代的现代人,一定是根据当下的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根据年轻时候的经历被动的形成认知。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永远活在当下,而不是被过去形成的认知蒙蔽了双眼。


记忆造成的虚妄,就像给思维上了镣铐,往往让人即使遇到更好的条件,也无法开拓生命的广度。



这样的差距还有很多


是否能够突破社会观念想问题:


以体制内为荣的人认为,我的社会身份很高,饭碗稳定,是国家的人。


而以体制外工作为荣的人认为,我是靠自己本事吃饭的,而且相对自由,不受约束。


是否能够跨越身份想问题:


老板认为,自己收入高是应该的,因为需要承担整合资源,商业风险等压力。而员工认为,老板成天游山玩水,自己每天加班,被剥削着。工作辛苦,常常不被肯定。


是否能突破单一价值观想问题:


我穿的比较随意,发型也不修饰,不是我审美不行,经济能力不够,是我喜欢让自己舒服,但我看到精致的上海小姑娘也会由衷的赞美。


但是刷着睫毛膏,踩着高跟鞋,带着小绿表的上海小姑娘,是否也可以做到不嘲笑我很土呢?



认知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个差距,其实是三观的差距。但一个人的三观是如何形成的?


造就三观的不是经历和信息,而是面对经历和信息时,人的思维能力,开放的心态,逻辑思考能力,形成的认知。


正确的认知一定是随着事实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的认知,在30岁之前形成后就不再改变,如同刻舟求剑,将自己禁锢在早已过时的思维牢笼里。


很多人都说,你觉得他和你不一样,他还觉得你和他不一样呢。这句话只是描述了客观现象,没有任何价值。


人们也会说,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不同,这没有错。这里的“没错”是指,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受经历和思维能力所限,即使你的认知有局限,也不怪你,因为你是被动的。


虽然不怪你,但并不是说你的认知就是对的。每个人都可以被体谅,但他的观点未必就对。


正确的认知,只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事实,观察事实,不被经验禁锢,不被偏见蒙蔽,不被民间俗语带偏。


保持开放的心态,自我纠偏的勇气,不断思辨的大脑。让自己的认知尽可能的贴近当下事实,才有可能在选择决策时,尽可能的少走错路,给生活扫清诸多障碍。慢慢的,才会觉得云开月明,越来越顺利。


难道我十六年寒窗苦读,只配得到这样卑贱的人生?(点击阅读)


认知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但在如今这个浅薄的时代,恰恰很多人不在意这些事情,既注意不到,也满不在乎,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如此便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并主动打破圈层,是改变认知的开始。不想陷于固有的认知模式,就不能给自己设限,要不断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掌握新的概念。每一种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都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为此,先知书店推荐“认知书单”(皆有签名版),里面却包含了哲学、科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音乐,以及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


这套书可读性很强,里面没有空洞的理论和宽泛的大道理,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用具体的、实际的内容培养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突破认知的局限,打破常识的壁垒。


每本书皆有签名版,更为这套书增添了一份温情,数量有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维罗阳光
Lifelong Learn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