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不良贷款处置的困境与展望

文摘   2024-09-27 17:02   中国香港  


金融投资争议解决


李光昱


浩天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人信用不良贷款处置一直是金融系统中的一项重要议题。随着各项金融科技,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大大突破了贷款的地域限制,互联网贷款成为个人信用贷款的主流。相应地,这也为个人信用不良贷款的处置带来新的挑战。


现状与挑战

较之传统的个人信用不良贷款,网贷所产生的个人信用不良贷款具有金额总数大、单笔金额小、地域分布广、借款人失联率高、普遍一人多笔欠款等特点。因此,针对以网贷为主流的个人信贷所产生的不良贷款的处置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难度。


首先,个人信用不良贷款的总金额与笔数均过于庞大,每年实质完成处置的比例过低。根据23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23年业绩,向个人发放贷款共计54.35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24.3%。按每笔1万元、不良率3%计算,至少存在1200万笔个人信用不良贷款案件。由此推算,上市银行及各类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至今积累的未解决的个人信用不良贷款可高达数亿笔,而根据我们对行业的了解,每年实际完成处置的个人信用不良贷款(指回款或终本)约为300万到500万件。


其次,个人信用不良贷款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财产与生活,容易产生严重社会问题。很多借款人并非主观恶意不还款,而是生活所迫、无法偿还。过去,金融机构往往委托催收公司或变相催收公司来处理此类不良贷款。然而,缺乏国家权力保障和有效机构监督的民间强制力(暴力或软暴力)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并最终被国家的暴力机关打击。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强制力,金融机构又无法对具有偿还能力却拒不还款的借款人实现有效的追款。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最终会影响到整体个人信用贷款类产品的发行。


再者,司法资源难以负荷。从司法体系的角度来看,有案必立是现代司法体系的基础原则。然而,2023年全国法院系统所有法院总共受理1100万件案件,其中受理民商事案件504.8万件。如果每一起个人信用不良贷款案件都通过法律程序提起诉讼,即使中国所有法院全部按现有简易程序处理也不可能完成。因此传统通过诉讼法律程序处置个人信用不良贷款的方法实质上不可能完全解决相关处置问题。


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现状,作为在此领域具有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律师,笔者认为,困境的解决主要依托以下几点:


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不良贷款的处置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将整个经济实体比喻为人体,金融机构就是人体的循环系统。金融系统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把血液(也就是资金)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资金只能借出不能回收,金融系统就丧失了良性循环的能力,最终影响各个环节的正常运作。只有经济发展良好,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新鲜血液,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同时,经济发展还能增加公民财富,降低个人信用不良贷款的风险。


还款规范的修订。金融系统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司法的维护。司法机关乃至立法机关需要重新制定规则,从法律的层面减轻还款负担,使不良贷款的还款方能够通过发展生产获得财富来偿还欠款。这一改进需要顶层设计。近年来,最高院一再降低法院所支持的民间借贷贷款利率,实际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要从国家立法机构、金融监管机构的角度,在充分考量债务人与债权人乃至各方利益的条件下,重新制定规范,通过立法方式在已有法律框架下减免欠债,这样有利于解决债务清偿问题,还能避免对法律体系与信用体系的冲击,维护法治和商业规则。


现有司法体系对批量案件的具体操作创新。近年的批量案件诉讼中,已经探索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式,例如案卷材料电子化、批量送达、针对有争议案件专门开庭、要求金融机构加强证据批量提供、批量导入、批量生成格式化判决文书等。如果这些方法能够获得广泛推广,相信有助于实现所有案件的公平审判与高效执行。


综合而言,经济发展与规则创新对解决个人信用不良贷款问题至关重要。国家不会允许可能导致涉黑涉恶的强制性权力私有化,不会放任催收公司暴力催收,也不会允许个人信用不良贷款诉讼导致大量个人被限高,因为这些都将阻碍经济的恢复。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制度上因时而异,推陈出新,才能有效解决个人信用不良贷款问题。



作者 |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光昱

电邮:liguangyu@hylandslaw.com


本文刊载于《商法》2024年6月刊。如欲阅读电子版,欢迎浏览《商法》官网。

往期专栏精选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为了让您第一时间获取专业法律资源

请常点“在看”

并将CBLJ 商法设为星标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浩天律师事务所的相关内容

商法CBLJ
《商法》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 是国际市场领先的双语法律全媒体,专为从事中国跨境投资之决策者、公司法务及中外律师提供实用法律建议及深度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