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高分纪录片:带娃的爷爷奶奶想告诉我们的

教育   教育   2024-09-15 09:00   北京  




本文看点

当代社会,有很多的“空巢”老人,也有很多的“空巢”孩子。


孩子的父母,大多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终日在外忙碌;而孩子,则交由老人照看。一些隔代的祖辈,在本应享受退休生活的时候,却默默的承担起了各种责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甚至要带孩子看病,陪着住院等等。


然而,随着隔代的爱而来的,还有隔代的教育理念与现状的冲击,以及孩子对于父母陪伴的需求和渴望。



 周日

视野 🌏

全文共3621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6集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讲述的是一些发生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故事。孩子们,因为身体原因(阑尾炎,白血病等),心理及发育方面的原因(重度抑郁症,孤独症等)来看病住院。很多陪在他们身边的,是一些“全职”爷爷奶奶们。



隔代的教育理念与现状的冲击


人物1: 60岁的奶奶李海花


奶奶李海花有个4岁半的小孙女,雪颖,她是个有孤独症的女孩。


摘自《大象出没的地方》


孤独症的孩子,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需要定期,高频率的训练来帮助提高运动和语言能力。为了参加医院提供的感觉统合训练和语言课,奶奶陪着小孙女,租住在离家100多公里的医院附近 。而孙女的爸爸妈妈则留在安阳,上班的同时,照顾上学的大女儿。



生活中,奶奶包揽了大大小小的任务,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包括给孩子喂饭,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说话。奶奶还身体力行的配合医护人员,指导和陪伴孩子的锻炼, 一起跳,推着孩子翻转,几乎手把手的拉着孩子完成所有动作。



劳累的奶奶,时不时打哈欠,揉眼睛。甚至在买菜的时候,随手去递钱,自己都不知道,递出去的却是身份证。更别提奶奶自身有很多基础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这样的日子,奶奶说,像“逃荒一样”。但是奶奶告诉自己说,“坚持吧,坚持吧,坚持训练”,因为她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孩子总能恢复到正常,最起码她自己能照顾自己”。


转眼,一年过去了, 小孙女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跟刚来时候一样,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医生做了测试,结果测出来,这个4岁半的孩子,像是个1岁半的孩子。医生一次次的叫喊孩子,孩子却没有回应。奶奶在后面坐着,面色沉重,很失望很难过。奶奶独自从医生的诊室离开,孩子也没有想着跟着。孩子进步不明显,奶奶倍感压力和伤心。


是医护人员的一段话,点醒了奶奶。



护士说,“你让她自己做吧,蹦袋子,她蹦一圈,比你拉着她强。你太累,也不比她自己做的效果好”。


老师说,“非常的愁,是我带过最难带的孩子,没有带过这么难带的孩子。她会越来越严重,她的症状会……不进则退这些孩子。这些你奶奶都不舍得放手,不让你生活自理,这以后还咋弄啊。不要给孩子放到勺子里,就放到碗里。主要还是生活自理”。


听到这些,奶奶忽然意识到,自己逐渐忽略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够自主生活。自己之前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是对孙女的关心和爱,但同时也阻碍了孩子前进的脚步。接下来,她要从零开始,教孩子生活自理。


就从让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以前半个小时,就算现在要多花半个小时,奶奶也愿意,因为奶奶明白,这种生活训练很有必要。



现在孩子训练锻炼,奶奶会在旁边鼓励,让孩子自己主动经历,不再大包大揽。



慢慢的,孩子有了自我的发挥和情绪的输出。当奶奶叫孩子吃饭,孩子自己就跑过来了。让孩子把玩具给奶奶,孩子不仅会递过去,还会看着奶奶。


终于医生说, “感觉她现在会撒娇了,找人了,主动再见了。之前只是闷着头,让干嘛干嘛”,“还是有效果的,不要走弯路了”


奶奶终于开心的笑了。


经过了这样的新尝试,半年之后,孩子学会了自己拿和用筷子,自己脱鞋。看来,奶奶想让孩子生活能自理的心愿,也许很快就能实现了。


无独有偶,遭遇了教育理念深刻冲击的,还有另一位奶奶。


人物2: 奶奶何春玲



奶奶何春玲有一个孙子,名叫尚尚,他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刷剧,一个是吃东西。平日里,奶奶变着法儿给孙子做好吃的,买好吃的零食。尚尚的体重超过了同龄人一倍。最终,尚尚可能是因为吃多了奶奶做的炸鸡,引起肠胃功能紊乱,造成了阑尾炎,最终不得不做阑尾手术。


自打尚尚7个月大的时候,奶奶就开始照顾他了。老人家觉得,能吃是福,结果手术后,奶奶不得不遵守医嘱,让孩子禁食,不能吃东西。这对于爱孩子,总想给孩子各种“好吃的”奶奶来说,真是个艰难的任务。



面对孩子的各种哀求,奶奶好不容易坚持了几天。结果有一次,两个人散步经过了食堂,孩子不停的想要吃炸鸡,奶奶不忍心,最终还是买了炸鸡给孙子吃。看着孩子吃的很香的样子,奶奶露出了笑容。是的,奶奶没有严格遵守医嘱,幸亏孩子没有出什么大问题。


出院的时候,医生叮嘱说,一定要清淡饮食。奶奶终于开始慢慢的转变想法,尝试做清淡的食物。几个月后,尚尚已经完全恢复,活蹦乱跳的,而且体重也变轻了。


这两位奶奶,是很多尽心尽力照顾孙辈的长辈缩影。老人们,因为大爱,放弃了本应享乐的轻松生活,承担起了照顾孙辈的责任。但是,面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如何能带给孩子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长辈是否愿意去学习去改变, 可能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


孩子对于父母陪伴的需求和渴望


纪录片中,医护人员不止一次的问陪着孩子的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怎么没有来?真的需要多和爸爸妈妈沟通“。并精准的把父母的工作与亲子陪伴,称为“跷跷板”。诚如弹幕所总结“生活太现实了,顾得上工作就顾不上孩子”“父母在外拼,也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可是,缺席的父母的爱,也许往往真的就是孩子最需要的。


人物3:  12岁少女郭紫云


郭紫云的妈妈很久以前就去世了,爸爸后来组建了新家庭,平时工作特别忙,很少能有时间在家陪伴孩子。有一天,紫云生病了,病因不明,爸爸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带孩子去看病。虽然爸爸觉得孩子就是胃不舒服,但还是遵医嘱,带孩子做了很多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正常,身体没有问题,紫云又接受了心理检查。最终的诊断是,“中度焦虑,重度抑郁”。医生对爸爸说,“这样的病,不是吃药能吃好的,你家的情况有点特殊,最好的就是你能做出工作的调整,尽量的把孩子带在身边”。


爸爸曾说,“我很爱他们,但是没有物质的基础,没有用”。但听了医生的一番话,爸爸决定做出一些调整, 在医院陪了孩子十天,父女俩朝夕相处,一起吃,一起玩,一起聊天,笑容悄悄的爬上紫云的脸庞,她的状态也好了很多。



这样的朝夕相处,爱的浇灌,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滋养,状态越来越好。受益的还有这位孤独症孩子。


人物4:  9岁的周燕昱昊


昊昊有孤独症, 从小到大的成长和康复训练,妈妈都一直陪在身边,她一直以来鼓励昊昊独立,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和引导。



昊昊现在在普通全日制小学上二年级,新学期新老师,昊昊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孩子们的上学日常,最正常不过的上课起立,发言,写作业,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聊天等等,每一样对昊昊来说都是关卡。鉴于老师的反馈,妈妈决定陪读,在学校与昊昊如影随行的陪伴,支持他,鼓励他,常常亲自作出示范,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慢慢的,昊昊的思维能力提升了,会主动举手发言了,会主动承担值日倒垃圾。昊昊表示他自己找到技巧了,觉得可以独自上学了。不仅如此,昊昊还学会了独自上街买东西。他还会对妈妈说,“妈妈是我的小可爱”,妈妈问“哪里是”,他说“心里”,并指了指自己的心。妈妈的脸庞上又多了很多笑容,内心很欣慰。



这些让人动容的例子,就如弹幕里不断飘过的评论所说,“爸爸妈妈的陪伴就是良药”“就算爸爸妈妈要工作,爸爸妈妈也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爸妈在身边,孩子状态都会不一样”,“放手也是一种爱,孩子更好的成为自己”“放手也是让她更好的生活”“爱她,也要学会适时的放手”,“活到老,学到老”“爸妈在身边,孩子状态都会不一样”。


是的,约束和放手之间平衡,是所有家长的必修课,更别提隔代亲了。就像纪录片中所说:


“父母缺席,隔代祖辈只能走上带娃一线。但很多时候,他们力不从心,只能被迫开启自我提升的旅程”“生病住院,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次短暂的经历。回归生活,父爱与母爱都不能少,陪伴,是孩子们每天成长都需要的雨露和阳光。”



约束是为了让孩子自律,懂得规则;

放手是为了让孩子自由,进而自驱。


自律才能给我们自由。


怎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孩子在习惯上自律,又能在思维上给孩子自由呢?


下方扫码,就可以1元体验「通识思维」,来了解一下吧👇



作者 | 格格


格格一家人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家里有2个女孩儿。

格格经历过东方和西方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目前在医院从事护理教育工作。

格格想坚持做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妈妈。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你有什么想对家人说的吗?如果无法开口,至少可以留言……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由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以可持续的公益教育为己任,助力中国教育发展。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4大学习领域,以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制学习(PBL)为主要方式,立足中国,面向未来,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文化热爱的创新型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