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3500 字,阅读约需 7 分钟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每年的 11 月 14 日)。
你知道吗?世界上每 10 个人就有 1 人患糖尿病,每 5 秒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而且超过半数未确诊。
太长不看
1
鉴于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从 35 岁开始筛查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2
体检时只检测空腹血糖,漏诊率高,我国指南推荐同时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 2 小时血糖。
3
你是高危人群吗?有没有危险因素?快对照第 4 部分的图表看一看。
全球情况不乐观
2021 年 12 月初,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了《2021 IDF 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
报告指出,糖尿病已经成为 21 世纪全球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发展速度令人担忧。[1]
5.37亿成人(20-79 岁)患有糖尿病,每 10 人就有 1 人(10.5%)患糖尿病
2021 年有 670 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 12.2%,每 5 秒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
5.41亿(10.6%)成人伴有糖耐量受损(IGT),3.19亿(6.2%)成人伴有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统称为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使用的糖尿病、糖耐量受损(IGT)及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标准。图片来自:参考资料[1]
一半国人血糖异常
超半数未确诊
与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一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也从 2013 年的 10.9% 增加到了 2018 年的 12.4% ,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从35.7%上升到 38.1% 。[2]
糖尿病加上糖尿病前期,一半中国人「血糖异常」。
2021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 10.5%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然只是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全球 1/4 的糖尿病患者都在我国,患病人数全球最多。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 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也从 9000万,增加到了 1.4亿,增加了55.56%,其中约 7283 万名患者没有确诊,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高达 51.7% 。[1]
患者年轻化
可预防但半数没症状
虽然说年龄越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但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糖尿病的「年轻化」。
✦
3.1
患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
我国 15-49岁人口的的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 20 年间增速超过了 60%。[3]
令人忧心的是,比起年纪更大的患者,40岁以下的年轻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能力下降更快,用药治疗率却更低。而年轻时就患病,也可能影响到工作,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4]
二三十岁的你觉得自己还年轻力壮,却不知在你为生活奔忙的时,血糖已经因为压力、不均衡的饮食和久坐不动的习惯悄悄升高了!
✦
3.2
1型能治不能防, 2型可防可治
✦
我国的糖尿病类型分布与全球一致,90% 都是 2 型糖尿病。[1,5]
1 型糖尿病又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因此也被叫做青少年糖尿病。它是因为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胰腺不生产胰岛素了,所以,一旦发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且没法预防。
2 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超过一半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有效预防![6]
但是过半数的 2 型糖尿病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5]
像我们工作室的一位同事就是因为筛查其他疾病发现了胰岛素抵抗,我当时也发微博提醒大家注意血糖问题。【想了解胰岛素抵抗的可以看这里:🔗 这个让你「易胖难瘦」的因素,很多人都不知道!】
谁需要查?
什么时候查?查什么?
✦
4.1
查高危人群
✦
你是不是属于高危人群?对照着下面的条件看看就知道了。[5]
成年人的高危人群
① 有糖尿病前期史;
② 年龄为 40 岁;
③ 体重指数(BMI)≥ 24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 85 cm);
④ —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⑤ 缺乏体力活动者;
⑥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⑦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 性 ;
⑧ 有黑棘皮病者;
⑨ 有高血压史 , 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⑩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0.90 mmol/L 和/或三酰甘油 > 2.22 mmoI/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⑪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史;
⑫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⑬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⑭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 ≥ 25分。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5]
儿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
① BMI ≥ 相应年龄、性别的第 85 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 3 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
② 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
③ 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④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
✦
4.2
35 岁开始筛查
✦
虽然,《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中高危人群的年龄底限还是 40 岁[5],但美国糖尿病协会鉴于糖尿病持续年轻化的趋势,在2022版的诊疗标准中将建议开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筛查的年龄从 45 岁提前至 35 岁。[7]
考虑到我国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以及人种差异(我国很多人体重正常就已经出现血糖异常),如果没有症状,也不属于高危人群,就是想多关注身体健康的指标,能及早发现异常,那从 35 岁开始定期检查血糖相关指标也没坏处。
高危人群筛查结果正常的,建议之后每 3 年筛查一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
4.3
警惕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尽快查
✦
如果已经出现常常口渴、频繁排尿、食量增大、容易疲劳、莫名感到焦躁易怒,还出现了难以解释的体重下降,可能就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的风险,要尽快就医检查。
✦
4.4
基础体检易漏诊
✦
有人觉得自己每年都定期体检,里面包括空腹血糖,这样应该就可以了。
并非如此。
我国流行病的数据显示,只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
下图是《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代谢状态以及糖尿病诊断相关的检查及指标,大家可以了解下。
但如果怀疑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或者想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那具体做什么检查、如何解读检查结果,最好咨询内分泌科医生。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5]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是确定糖耐量受损的唯一办法,也是确诊糖尿病和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有效办法。
一次完整的 OGTT 试验流程:清晨空腹,先采集空腹血糖,然后口服溶于 300 mL 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 75g (儿童则予每千克体重 1.75g,总量不超过 75g),5分钟内喝完,从喝第一口计时,服糖后 30分钟、1小时、1.5小时、2小时 分别采血测血糖。(也有医院是测 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
因为流程麻烦、费时且成本较高,所以多用于无症状的早期糖尿病的诊断及妊娠糖尿病的筛查,且一般只取OGTT后 2小时血糖,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并不作为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反映的是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比较稳定,检测时也无需空腹,比较方便。
但不是每家医疗机构都可以做,有严格质量控制且采用了标准化检测方法(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的医疗机构,可以将 HbA1c ≥ 6.5% 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怎么做能预防?
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问确诊糖尿病或是血糖有异常了,该怎么办?
✦
5.1
减少危险因素就能预防
✦
根据 2013-2018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可防可控的糖尿病危险因素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所上升,比如不合理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等。[2]
做到下面这6点,消除危险因素,超过一半的 2 型糖尿病都能被防患于未然。
① 将 BMI 控制在 25 以内
② 每天尽量达到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③ 主食上,以全谷物、豆类、薯类代替精米白面
④ 多吃蔬菜水果,300-500 g 蔬菜,200-350 g 新鲜水果
⑤ 减少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比如含糖饮料、奶茶、蛋糕、甜饮料都应当严格限制
⑥ 戒烟、戒酒
✦
5.2
坚持运动很重要
✦
减轻体重一直都是改善血糖的一个治疗措施。
但最新的研究综述已经证明,体重或者说 BMI 并非是衡量血糖改善情况的最佳指标。
坚持运动本身就是改善血糖的独立因素。
运动能改善脂肪组织的「健康」,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减肥手术就是最好的证明,手术后几天血糖就已经出现明显改善,远在体重出现变化之前,而且手术带来的体重改善程度、趋势也不能反映、预测血糖改善情况。[7]
把坚持运动、提升心肺功能当成目标,至于说体重,能减固然好,实在减不动,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更多运动减脂具体内容请点击:
✦
5.3
碳水可以吃,还不能吃太少
✦
这里还要特别提醒下,很多人一听要预防糖尿病,就觉得肯定不能吃碳水了,或者要极低/低碳水饮食了。
这可就错啦!
有研究发现,总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为 49-56% 时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最低。另外,多吃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水果、非淀粉类蔬菜、全谷物)少吃低质量碳水化合物(精制谷物、淀粉类蔬菜和糖类)都有助于降低新发糖尿病。[8]
你今年体检做过血糖筛查吗?结果怎么样?
参考资料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
编辑:鱼藻
想看有声版科普
快关注我的视频号吧 ↓
关注我,你想了解的营养科普
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