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面的魏蜀吴三位开国君主的纪传中,曹操的《武帝本纪》篇幅最长,约等于刘备和孙权俩人的列传加起来的长度,这一个原因是,曹魏挟天子令诸侯,是正朔,第二个原因应该是,曹操一生的事功确实比刘备,孙权要来的多一些。
曹操在中原征战,屡获成功时,刘备尚不得志。
建安元年刘备被吕布所败,不得已投奔曹操,在曹操帐下,韬光养晦了四年,得到了带兵外放截击袁术的机会,离开曹操自立。不过也是四处流亡,居无定所,直到赤壁之战,才借到了荆州,算是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之后占取益州,也不过和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的刘湘相似,入川容易出川难。偏安于西南一隅。
孙策倒是曾经想和曹操逐鹿中原,在建安五年时,曾经谋划攻击许昌,不过天命不在他身上,还没有开始攻击许昌,孙策被狙击身亡,之后孙权只能“独善江表”,也曾向曹魏执臣子礼。
要以当代人比较熟悉的北伐时的格局来比较,那曹操就是老蒋那角色,刘备就是刘文厚刘湘川军的角色,孙权就有点像龙云了。
曹操不但在武略上,胜于刘备孙权,在文采上更是远高于刘备孙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传世的文章诗词。而刘备孙权几乎没有啥作品。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的就是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帝王都只是武功还行,文采乏善可陈。而曹操则不同,文治武功,样样拿手。横槊赋诗,对酒当歌,千古风骚,可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媲美;
曹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可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媲美,比起前后出师表来,写的更坦率,属于笔尖常带感情的那种。他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在千百年之后,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他那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那种气概,比起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境界都要高一些,项羽,刘邦,陈胜的豪言壮志,落点都在大丈夫当取功名也,但人家曹操的这句话的落点则在于为了国家的统一,有不得不当仁不让的意思在里面。
曹操终其一生,他是作为汉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一直没有取而代之,当然后来汉献帝成为了他的女婿,这汉家天下其实也就是曹家天下了,可他自己始终没有往前走这一小步,也就是没走改朝换代的一大步。
之所以如此,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也说的明白,他就是要效法古之圣贤,“以大事小”,他说,“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而周室呢,也曾有以大事小的范例,曹操引述了论语中的话,“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曹操的意思是,他要效仿周室,齐桓公,晋文公,对于前朝,也就是自己生下来时的朝代,即使这个朝代气数已尽,他要扶一把,扶天子以令诸侯,尽量维持原来统一的法统。他说到也做到了。把改朝换代的事儿,留给了他的儿子曹丕。
说到曹丕,就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这文学史上三曹,就是他父子三人。这说明曹操不但是治世之能臣,他也是治家的好手,至少这俩儿子都挺争气。说到了他儿子,也顺带说说他的妻妾,曹操临死前,对妻妾也有谆谆教诲,大致意思就是要她们每人都有点手艺,勤俭持家。
对于自己的后事,曹操也想得开,要求以时服葬之,不置金银。
曹操是位凡事都能想得明白的君主。
三国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