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

文摘   2024-10-28 08:20   北京  


三国时期,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征伐不断,但决定三国格局的有三大战役。

第一个战役当然是官渡之战了,发生于公元200-201年,也就是建安五年-建安六年。

官渡之战的背景是,当时曹操遣刘备领兵去下邳截击袁术,这事儿让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听说后,马上和曹操说,“刘备不可纵。”曹操是明白人一时糊涂,听这二位一点破,后悔莫及。

也就是当时曹操面临着战略抉择,是去追击刘备呢,还是抗击袁绍。曹操做出的抉择是,先去追击刘备。

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袁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

曹操手下将领反对曹操先打刘备的决策。可曹操一经点醒,决心已下。他回答诸将的疑问,老蒋应该学学。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曹操的意思是说,他打刘备时,袁绍肯定不会夹击曹军。

曹操真打了刘备,刘备弃了妻子奔逃袁绍,曹操俘获了刘备家眷,还俘获了关羽。刘备可谓损失惨重,但人在青山在,刘备颇有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智慧,曹操这一棒子没有把刘备打死,也就是说战略选择方向是正确的,但战役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打残了,没有打死。

打了刘备之后,曹回军官渡,面对强敌袁绍,当时曹操的兵力“兵不满万”粮草也不多“时公粮少”。曹操有过战略犹豫,作书征求谋士荀彧的意见,说他想退兵回许昌,这荀彧的意见和曹操相反,他说服曹操“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写到这儿,我不免冒出个念头,拜登总统是否也有点儿能聚人而不能用?

荀彧的话,曹操听了很受用,荀彧对袁绍的评价,也与曹操对袁绍的看法相同。曹操是行动力极强的人,能聚人,也能用人。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之后,还有一件让后人称道的事儿,就是他缴获了袁绍的许多档案,其中有许多曹军将领给袁绍的密信,曹操看都不看,当众焚烧,既往不咎,以安军心。这一招,拨乱反正之后,邓公也用过一次。

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此战之后,曹操在中原已经没有敌手,愿意打谁就打谁,巩固了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地位。

“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三国志中的这句话,还不够准确,就像曹操先前意识到的那样,他真正的强敌是刘备。而官渡之战前,他没有把刘备打死,留下了大患。不过曹操也有其妇人之仁的一面,他原本俘获了刘备妻子,刘备的大将关羽,他本想以他们作为重要人质,要挟控制刘备,但最终他还是把关羽放了。

这就给刘备留下了生机,引发了官渡之战之后的第二大战役,赤壁之战。

三国系列:

魏蜀吴的二代君主在位长短

三国的重要人事代谢

三国刘表-坐观成败而后自败

鲁肃和孙权也有个“隆中对

曹操也有个“隆中对”吗?

三国战例与当代战例对比

魏蜀吴的二代君主在位长短

三国的重要人事代谢

三国时,一次关于“武统”的决策




老唐游记
亲身游记经验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