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句北京土话

文摘   2024-12-03 09:23  

最近看了一本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回忆录,周有光是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学者,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即使这样一位对汉语有深刻研究的学者,即使他在北京居住了多年,可他回忆说有句北京土话,他晚年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一句北京小孩儿从小就熟悉的话。周有光以此例说明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这是一句啥话呢?是一句表达“死”的话,古人云,死生乃大也,不亦痛哉!在汉语里有许多表达死生的话,今儿咱单说表达死的说法,这说法就有很多,比如,逝世,辞世,去世,离世,谢世,驾崩,毙命,亡,长眠,没有生命体征了,没气儿了,咽气儿了,心跳停止了,撒手人寰,一命呜呼了,永别,死了,走了等等。

周有光感叹的这句表达死了的北京土话是“嗝儿屁了”。

这嗝字在这里不读“格”,应该读“ge”的第三声再加儿化音,才是北京土话的正宗发音,“屁”在这里读加强的爆破音,最后的“了”在这里读轻音,大约是象征没气儿了的意思吧。

碰巧,笔者还读过一篇中医写的文章,他在美国行医,他在文章中举了个中医能治而西医不能治的病,就是经常放屁,老中医一般说的比较文雅,把放屁这事儿,说成“出虚恭”,“出恭”想必大家都知道,有句成语叫做“出恭入敬”,这成语非常文雅吧,就是说你出去也好,你回来也罢,你都得对老师恭恭敬敬的。可这成语的来源,却是从一个不雅的事情转意而来的,这就是在古时的私塾里,学生要是憋不住了,他得和塾师鞠躬请示后,才能出去方便一下,久而久之,这拉屎撒尿的事儿,就被雅化了,成了出恭,无论出大恭,还是出小恭,毕竟都是出实恭,相对的,放屁就被雅化成了出虚恭了。汉语对后门的事儿,也有许多说法,为了不影响主题,在这儿就此打住,还回来说“嗝儿屁了”这个词。

话说这位中医不但能治好频繁放屁的病,他还顺带的解释了一下为啥把死说成“嗝儿屁了”。他说人正常死亡时,要把体内的气排光,临死前的临床表现就是上面打嗝,下面放屁。这大概就是人的最后一口气,当然,其实是两口气。这位中医没说为啥有这种现象,笔者猜测人活着的时候,体内外压力是不一样的,靠人体内的各个门禁来维持这种压差,人濒死时,维持体内压力的各个门禁失效了,所以体内残存的气就被大气压挤压出来了,达到了体内外压力平衡。

总之,北京土话“嗝儿屁了”是有科学依据的。

既然前面关于死的表述了有一个表述是“走了”,咱就接着说北京土话里面表达走的几个不同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说法。准确地说,应该是表达跑的几个说法。

这第一个常用的叫做“撒丫子了”,

这个比较好理解,这里的“丫”是指的脚丫子的丫,撒丫子了就是放开了对脚丫子的束缚,也就是跑了的意思。

这第二个常用的表述叫做“颠儿了”。

这里的“颠”得用儿化音,这也是表达走了,或者跑了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分手再见的意思。下学时,一群同学走着回家,到了个路口,其中有个同学要和大家分手,走他自己回家的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小孩没有说拜拜的,说再见的也很少,就说一句“我颠儿了”。

和“颠儿”有关的北京土话还有这么一句,叫做“屁颠儿屁颠儿的”。

这句话也是“走”的一种表述,但这个走的表述重点表达的是一个人走时的精神状态,或者说走的步态,它介于走和跑之间,有点类似于模特走台的猫步,也有点类似于竞走的步态,但比猫步和竞走的步态还要活泼些,更有些小碎步的感觉。比如描述一个随从跟着长官走,就可以说“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长官后面”,在小孩子里面,也有孩子头儿,也常会说谁谁谁,屁颠儿屁颠儿地跟着谁。

当然人特别高兴的时候,走路的步态也不一样,别说人了,马亦如此,“春风得意马蹄疾”。屁颠儿屁颠儿也常来形容人高兴的状态,叫做“乐的屁颠儿屁颠儿的”。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几句北京土话吧,欢迎读者也把您熟悉的北京方言说一说。


老唐游记
亲身游记经验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