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女童塑料片卡喉咙一个月才发现!

健康   2024-10-21 06:30   北京  


异物吸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尤其在5岁以下儿童中更为普遍。然而,并非所有异物吸入都能及时被发现和诊断。本文将介绍一例1岁女童因塑料片卡喉咙一个月才被发现的病例,旨在提醒临床医生对于非典型表现的异物吸入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从呛咳到嘶哑,一个月的蹊跷经历

患儿,女,1岁。一个月前,在进食米饭时突发呛咳。家长立即将其送至当地诊所,经快速评估后成功手动取出一团米饭。术后患儿症状缓解,遂予以出院。然而,在24小时内,患儿出现声音嘶哑和呼吸音异常,且症状逐渐加重。

随后的一个月内,家长先后带患儿到两家不同的诊所就诊。每次就诊,患儿均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喘息,并被开具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组胺药。尽管出现了喘鸣声,患儿始终未发热,在室温下感觉舒适。然而,其声音嘶哑和喘鸣声却持续加重,最终被转诊至耳鼻喉科门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个月期间,患儿能够耐受奶瓶喂养,未出现吸入性肺炎的迹象。

在耳鼻喉科门诊,医生发现患儿在休息时有吸气性喘鸣和发声障碍,其中尤其表现为明显的粗糙音。体格检查显示患儿无发热,无呼吸窘迫表现。颈部无肿胀或活动受限,肋间和肋下无凹陷;肺部检查未见异常。


X线看不到,鼻咽喉镜才取出

患儿首先进行了常规的影像学检查。然而,胸部和颈部侧位X光片检查结果均正常。

随后,使用柔性鼻咽喉镜进行检查,在声门上方发现了异物和肉芽组织。治疗组决定进行紧急的全麻下检查。

在全身麻醉下,通过自主呼吸和吸入性诱导,经过仔细的检查,治疗组发现异物嵌在假声带水平,从前部横跨到后部(如图1所示)。此外,在杓状软骨的前表面、后联合处以及会厌喉面的茎突区周围都有肉芽组织形成(如图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肉芽组织并未延伸到真声带。

图1:直接喉镜检查显示异物卡在假声带水平从前部横跨到后部

A:杓状软骨,E:会厌,V:声带,*:异物


图2:杓状软骨前表面的肉芽组织未延伸至声带

A:杓状软骨,V:声带,G:肉芽组织

经过细致的操作,医生最终取出了一块1厘米×1厘米的硬质塑料片(如图3所示)。这个发现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如此锋锐的异物,竟然在患儿的喉咙里潜伏了整整一个月!

图3:取出的三角形塑料片,尺寸为1厘米×1厘米

异物取出后,医生使用柔性支气管镜再次检查了远端气道,确保没有其他异物残留。为了预防潜在的气道水肿,给予了静脉地塞米松(0.1 mg/kg)。麻醉逆转后,患儿被转入儿科高度依赖病房进行密切观察,随后转入普通病房。整个过程中,她的状态保持稳定,最终顺利出院。


异物吸入诊断的挑战与策略

本例凸显了异物吸入诊断的复杂性。一项纳入220例儿童异物吸入病例的研究显示,大约54%存在诊断延迟。虽然大多数异物吸入事件并不致命,但气道异物可能危及生命,儿科异物相关的死亡或缺氧性脑损伤率约为4%。

异物吸入通常有三个临床阶段:

1)呛咳阶段:发生在吸入时,表现为呛咳、干呕和阵发性咳嗽。

2)无症状阶段:异物卡在气道中,可能导致模糊的呼吸道症状,可持续很长时间。

3)并发症阶段:异物引起阻塞、侵蚀或感染,可能导致难治性肺炎、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气胸、纵隔脓肿,甚至支气管食管瘘。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异物吸入都会导致明显的呼吸窘迫,因为异物可能并未完全堵塞气道。下气道的异物可能增加反复肺炎的风险,往往表现较晚,导致诊断延迟。

在诊断异物吸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有无呛咳、异物接触等情况。

2. 注意非典型症状:如本例中的持续声音嘶哑和喘鸣。

3. 不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常规X光对非金属异物敏感性低。

4. 及时进行专科会诊: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转诊至耳鼻喉科。

5. 考虑内镜检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喉镜或支气管镜检查。

此外,预防异物吸入同样重要。应该向家长强调以下几点:

1. 避免让幼儿接触小物品。

2. 进食时保持坐姿,避免边跑边吃。

3. 食物应切成适当大小,避免整颗坚果等。

4. 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如细嚼慢咽。

5. 学习简单的急救技巧,如海姆立克法。


小结

本例提醒我们,对于曾有异物吸入史的儿童,即使在初次处理后症状缓解,一旦出现持续的呼吸道症状,都应立即转诊至耳鼻喉科进行评估。医疗工作者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识别异物吸入的可能性,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通过加强认识、提高警惕和及时干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儿童健康,减少异物吸入带来的潜在危害。


END
我们热切期盼您的投稿!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entshikong@163.com


商务合作、加入耳鼻喉交流群、投稿等可添加耳鼻喉小助手微信:erbihoushikong(备注医院/科室/学校)

如果您是PI/教授,还请注明。


电话:132 4021 8072

本文来自网络,经授权禁止平台转载(转发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等除外)。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ENT时空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码加入学术交流群
每日更新/ 交流学习/ 有偿投稿
商务合作/ 专业团队/ 一站服务

长按直接加入耳鼻喉学术交流群


长按添加小助手微信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查看更多内容

ENT时空
分享耳鼻咽喉领域最新进展、文献指南、病例解析、会议/直播,为有理想的耳鼻喉医生搭建进步的阶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