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优秀的人都病了?

文摘   职场   2024-07-13 11:57   湖北  


优秀的人为什么都病了?


一位毕业于985院校的朋友,在求职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世界500强公司后,突然感觉人生很空虚:


“好像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东西已经得到了,然而感觉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我不知道这个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好像我也不是特别热爱它,那我究竟爱什么呢?”


朋友的困惑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徐凯文教授很火的那篇关于“空心病”的文章和演讲。



徐教授所在的北京大学,是全国精英所在之地,而他作为心理老师,却发现了大量看上去“很优秀”的学生,患上了“空心病”。


“空心病”的特征,可以浓缩为两条:


第一, 外在条件特别优秀,尤其是学业和事业上。


第二, 感觉到空虚,迷茫,人生无意义。


这些学生,可能轻则厌学,重则自残甚至自杀。更可怕的是,这个群体在北大的比例高达30%左右。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法把“优秀”和“病”(这里指心理疾病),好像优等生就是理所当然地同时具备健康的心理。


现实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优秀的人就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空心感来源之一:
替父母优秀,我只是个壳


不难想象,这些孩子的优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而并不是来自于自己的人生原动力。


或者说,当他们的心被父母的愿望过度地占满时,已经没有空间留给自己了。


空心病的另一面,是心被塞满,只是,塞的都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自己的,只有一层壳。



朴树在考上大学后,把录取通知书扔给父母说,大学已经帮你们考上了,我是不会去读的。


朴树有他热爱的音乐,算不上真正的“空心病”,但他也曾经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作为卓越科学家的儿子,他的心,从幼时起可能就时时感受到来自于父亲名望和期待的占据。可贵的是他很早就意识到“这是你们的,我是在替你们考大学”。


很多“空心病”的患者在很长时间内未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似乎早已经自动把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愿望等同,默许了父母愿望的大规模入侵,甚至占据。


他们按照父母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占领各个精英战略高地,收获优秀的标签,收获成功和掌声,他们也会在这样的“胜利”中感受到成就感,感受到人们的各种羡慕眼光带来的满足感。


然而,岁月毕竟不能一直这样静好下去,为何“空心病”多发于大学时期,尤其是新生中间?这个时间节点非常有意思。


中小学的竞争环境,可以称作单一的竞争环境,而大学的竞争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竞争环境。


在大学阶段,第一要务是初步确定你的人生方向,也就是说你得确定你要往哪个方向走,是埋头学习搞学术路线,还是积极参加社团锻炼工作能力……你才能知道自己要去怎么竞争,怎样获得胜利。



一向为父母期许而奋斗的孩子,这时候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如果没有父母的期许在前面,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往哪里走,而这时,因为孩子已经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占据有所放松和退让,准备开始享受悠闲的生活了,但没想到,自己的填塞物撤出后,孩子的心真的一下子空了。


空心感来源之二:
只有竞争没有情感


徐教授把空心病的病根归结为:价值观的缺失。就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禁不住要继续追问一句:他们为什么会没有自己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是对自己重要的。这看上去好像是一个用理性去判断的事情,但实际上,却跟一个人的情感密切相关,人的终极意义感,来自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当一个人感觉到人生虚无,毫无意义的时候,多半是他的重要关系都出现了问题,甚至缺少亲密的,重要的关系。


比尔盖茨,作为一个在普通人看来已经人生圆满的人,他现在追求的,是不断改善世界上其他人的糟糕的生活环境,比如给非洲建造厕所。这就是他作为一个世界顶级富豪的人生意义感的来源。他希望自己对于他人来说,是有用的,这也就是关系对他的意义。



很多患“空心病”的人,可能缺乏的正是对他人这种情感的关注,于是他感觉自己和他人没有什么关系,也就和世界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长期以来,他们是作为一种替父母竞争的工具存在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最大的意义就在打败其他人,赢得竞争。


在这种人生目标的驱使下,他们很难和同伴们建立真实的,深厚的情感连接,而作为代替竞争的工具,他们从父母那儿也感受不到真实的深厚的情感连接。一旦有一天,他生活的主旋律已经不是竞争,或者至少不是明显的竞争时,人生的虚无感就会排山倒海而来。



意义感来自于
母亲的眼中的爱


对于绝大多数俗世中人来说,人生的意义最终是来自于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人的关系,这个还可以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理解。


婴儿获得意义的方式毫无疑问来自于母亲的回应,母亲对婴儿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予它食物和衣物以及基础的照顾,婴儿更在母亲充满关注的爱意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渐渐长大后,婴儿不仅从母亲,也从父亲,以及其他亲人眼光中收集着关于自己存在意义的信息。


如果一个孩子他长期被父母的竞争愿望填塞,实际上他在父母的眼光里收集不到关于自己的任何价值,他觉得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都没有替父母赢得竞争的来得重要。


那么,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的意义上哪里去寻找呢?即使他不断获得各种竞争的胜利,获得财富,名誉,地位和成就,内心仍然会有巨大的不真实感和空洞感。


如何将心放到身体里?


重拾意义感,是一个先分离再连接的过程。


 区分什么是你想要,什么是别人让你要?


这个过程可能并不那么舒服,因为经年日久,也许自己的愿望和他人的愿望已经粘合在一起,每一寸的分离可能都有着撕裂般的痛楚,这也是很多为父母活惯了的人无法真的很快为自己而活的原因。


 找到一种陌生的感觉,带着自己的愿望活的感觉


用自己真实的感觉去触碰世界,可能会感觉到痛,但每一点痛,都将勾勒出一点你眼中真实世界的样子。


 竞争之外的全新关系:互利与亲密


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竞争并不是人们唯一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赢”也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需要。



这一次心与世界的连接,是真实的,自主的,丰富的。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怀揣着这样心,投入地活一回么?

    

对自我的深度理解与剖析,让我们更加明确前行的方向。

每一次对自我的深度理解与看见,对于自我的凝聚都尤为重要。

这个周日,我们邀请到平台资深培训师张聪老师做客,担任观影会的主讲老师。由她带领大家一起看电影《走走停停》中的5个片段,并在片段结束后进行现场讨论以及心理学知识讲解。

在80人的场域中,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灵魂的步伐慢下来,尝试着跟不同的灵魂对话与碰撞。在主讲老师张聪的带领下,我们可以迈出属于自己向内探索自我的那一步。

在观影会上,我们会聚焦在中年危机、精神内耗这些重要议题上,开启总共5轮观影讨论。活动带领者张聪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是有弥联合心理的资深培训师。

如果你此刻正在经历中年阶段,对于人生有着很多思考,这次的观影活动,会特别适合你。

目前席仅剩最后2 位 ,想来的朋友,可以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门票。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观影会门票

如果你有任何疑问,也可以添加本次活动主持人的微信,直接提出你的疑问。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活动主持人微信

期待与你在明天上午相遇!

编辑:Nemo

作者:李文瑶,二级心理咨询师,第三季传播师学员。

  编辑 | Nemo



—— ☆  阅 读 推 荐 ☆ ————

你没有不好,更无需刻意和解
最伤人的养育:父母的5种无意识伤害
三个人的爱恨纠葛,从来没有赢家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