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文章的灵感,来自前不久刚读完的沈奕斐老师的《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虽然整本书围绕的是亲密关系的经营,但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一种,其经营方法和秘诀,在我看来,完全适用于任何其他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升级。
边界感一词,和“内卷”“内耗”,以及上周文章提到的“大女主”一样,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高频率和高吸引力词汇。我们越来越经常听到对他人没有边界感的吐槽,以及对他人拥有边界感的欣赏和肯定。都说时势造英雄,其实不同时代的时势也会带来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问题,比如边界感之于我们所处的当下。边界感问题的突出,本质上源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过去很多个世纪的社会是没有个体概念的,哪怕仅仅是10年前,你对亲朋好友说,“这是我个人的事情,跟你没关系,你侵犯了我的隐私”,这无疑等同于绝交。甚至就是当下,对很多亲戚熟人关于我为什么还不结婚的追问,用“与你何干”来作答都会被痛批没有礼貌和教养。可是他人的事情真的和你有关么?理清边界真的就可以等同于没有教养么?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就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他人就是会分外关心别人自己的事情,也总会过分强调集体身份。任何和大众潮流不相符的事情,无疑都会成为众矢之的。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熟人社会中的那套“关心”,一下子就变成了干涉和瞎操心,边界感似乎成了和善良一样重要的素质和品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在包容和多样的当代,我们要允许自己做自己,更要允许别人做别人。在熟人社会逐渐瓦解,陌生人社会端倪初显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在边界感和亲密感中寻找平衡呢?沈奕斐老师提出了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即做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统一,区分你、我和我们。人际关系中,联结和边界是同样重要的事情,关系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升华,依靠的就是对联结和边界的平衡,亲密关系尤其如此。当我们过分强调联结时,无疑会失去自我,恋爱脑上身;可当我们过分强调自我时,关系的联结就会非常浅,明明恋爱了但却和没谈恋爱一样,无法形成“我们”的概念。当我们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遇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冲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分这是你的事、我的事还是我们的事。顾名思义,“我们的事”,是和你、我都紧密相关的;你的事或我的事,主要和其中一方紧密相关;当然还会有一些事,虽然是单方个体的事,但有了对方的帮助,可以处理得更好。那如何区分一件事到底是你的事,我的事,还是我们的事呢?这就需要看这件事所涉及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了。一件事,如果主要由我来承担所有的责任,不论好坏,我都不得不处理,同时我也有更多的权利,那这当然就是我的事。同理,反过来就是你的事。一件事,如果需要两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两个人有共同的权利,同时承担结果,那这就是我们的事。还有一类很特殊的事,虽然是我的事,责任、权利、利益都在我,但如果有你的帮助,我能够做得更好,那你就可以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在我的事,你的事这样纯属于个体的事情上,我们要尊重特定个体的决定,毕竟这是这个个体自己的事情,权责利都归属于这个个体,我们没法行使权利,也不用承担责任,尊重就是最好的回应。在我们的事情上,就需要采取协商原则,因为双方都有权利,共享收益,且共担风险。我们的事情处理的顺畅和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协商,而在协商中,重中之重的就是开诚布公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差异理解和冲突解决能力。在虽然属于我、你这样个体的事情,但有了他人的帮助可以做的更好的事情上,我们就需要采用感谢原则,毕竟帮忙本来就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关系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升华,一定是很好地在联结和边界中完美地切换,而关系的糟糕和恶化,也一定是因为没有做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统一和对等,毕竟人性从来都经不起考验。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磨合,并不是去迎合外界既定的标准,而是聚焦关系中的双方,从两个具体又独特的人出发,慢慢磨合出适合我们特有的关系模式。请记住,任何关系中,信任的前提,不是控制,而是知情。
Hello,我是华欣,挣扎于琐碎并无常的生活的90后,在这里,将和大家一起画~欣世界。喜欢就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