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受体(ER或PR)阳性乳腺癌常常需要口服内分泌治疗,尤其是绝经后患友常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在“救命”的同时,这些药物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就是导致骨量减低,甚至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 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千万,其中女性约7千万。
骨质疏松的危害有多大?
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就是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 ( 相当于从站立高度或更低的高度跌倒) 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包括椎体、前臂远端、髋部、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椎体骨折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20%患者可能死于各种并发症;约 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还会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骨质疏松还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等,导致脊髓神经受压,或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在术后需要5-10年的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体内的雌激素的水平。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本来就比较低了,口服内分泌药物后会进一步造成雌激素缺乏。所以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就更高了。
其他的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还有:
1) 不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或维生素 D 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体重过低等。
2)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 疾 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 肠 道 疾 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
3)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调整生活方式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钙、低盐 (5g/d) 和适量蛋白质 (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1. 0~1.2g/kg。日常进行抗阻训练的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g/kg) 的均衡膳食。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应争取达到平均每日120~150g,推荐每日摄入牛奶300~400 mL 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
(2)充足日照:直接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接受足够紫外线照射。注意避免涂抹防晒霜,但需防止强烈阳光照射灼伤皮肤。
(3)规律运动: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瑜伽、跳舞和打乒乓球等活动; 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包括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
(4)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5)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6)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 如清除室内障碍物,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
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峰值骨量、缓解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 中国居民中青年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 元素钙) ,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1200m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 mg。尽可能通过膳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每日钙摄入量包括膳食和钙补充剂中的元素钙总量,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 400 mg,故尚需补充元素钙约500~600mg/d。
(2)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风险等。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首先建议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应给予维生素D补充剂。
3.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目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有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伊班膦酸,等) 、地舒单抗等。
4.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重在预防,一旦发生了骨折,可能需要骨科手术治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