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到两个新闻。一个是11月的,52岁TVB资深演员戴耀明在香港某家茶餐厅当服务员,负责下单、送餐、洗碗、倒垃圾等工作。
另一个是最近的,曾在TVB《爱回家》中饰演拜金女Anita的30岁女演员梁茵,正在香港九龙湾的一家餐厅担任服务员。
两个人,一个中年,一个壮年,都当起了服务员。算是个例,但跟当下的大背景联系一下,也是必然。不是他俩,也有别人。
先看看数据,在2024上半年,香港总票房收入达6.4亿港元,同比去年下跌17.1%。同时,今年香港陆续有多家影院宣布关闭。在8月,香港影艺戏院发文,称因租约期满,九龙城影艺营业至下周一,成为今年宣布结束营运的第六间戏院。
香港电影的资深监制陈庆嘉说,现在全香港拍摄的港片,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而且还是小成本,香港有10万人是靠电影吃饭的,这10万人里就只有那么几十个人在忙活着。
没有工作机会,又不能坐吃山空,当服务员,也没有什么,起码可以学学技术,攒攒经验,为自己创业打下基础。再不济,收入也算稳定,干一天就有一天的钱。
在香港,演员就是一个职业,跟路上的白领是一样的,不像内地这么奇奇怪怪,保安开道,等级森严。
很多香港导演,都走向内地淘金,这在20年前,就开始了。那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未经开拓的市场,一片圈地跑马的处女地。
而如今,世易时移,内地的电影票房,也不够看了。2023年内地电影票房是550亿,到了今年,也就是410亿,直接少了一百多亿。
而且,这个票房,靠的还是《热辣滚烫》这样的电影在春节档硬顶。今年票房超过30亿元的电影仅《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3部。就这三部,已经贡献了25%的票房。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观影人次,全年出现超过40%的跌幅,非节假日时段的部分影院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超过半数的影视上市公司持续亏损。
19年,观影人次是17亿,到了今年,只有9亿。少了一半。
这一半的人,年纪大了,生活也变化了,昔日的壮志雄心,追梦之心,狼子野心,全部变成寡欲清心,漫不经心,死灰之心。
电影不爆了,演员不火了,观众不去了。
其实电影平常票价也就是30块钱,加上些饮料啥的,两个人不过百就能看一场,但就是这,也不如躺在公园喝个奶茶,刷个短剧,更便宜,更经济,更实惠。
一个电影,90分钟,起承转合,注重节奏,光影,调度。背后更是无数个人夜以继日的精益求精。
但都比不上手机视频的无孔不入。马上厕上枕上,都可以看,都可以追。不像电影,不去影院,至少你得有个大电视。
社会情绪往往是这样的。有一个理论,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娱乐反而发达。
但其实你看下历史就知道,在1929-1932年期间,无论是美国的电影业,还是舞台剧及马戏、杂耍表演等行业,都处于非常不景气的状态。唯一的受益者是广播电台,因为广播是免费的。
挤不出来一点时间,不想花一点钱了,才会诉诸于免费。而免费,其实最贵。
视频你刷了,段子你看了,但看完了就忘了,时间白白浪费了,流量给了平台了,生命被打包卖给客户了。
只是这些, 具体而微,日常不觉,就像刷牙的时候永远刷不到的某几个牙,终有一天,回馈你满口黑色。
相比之下,在餐厅打工,还要实在些。当演员们都回归生活,梦,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破碎就破碎,先活着,才有重新做梦的可能,才能保留继续做梦的权利。
贝塔说
我吐槽,我赞美,我认真吐槽与赞美。
我活着,我呼吸,我呼吸自由的空气。
你可能不爱看。
但我有我的坚持。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