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全学外语
在印度撒加迪电厂项目部职工食堂,王建全告诉一起长大的炊事班刘大厨,他准备学印度语和孟加拉语。刘大厨摸着王建全的脑门说:“印度天气还没热呢,你发什么烧啊!”刘大厨说的不无道理,整个项目部会英语的也就两三个人,掌握其他语种的人更是为零,这印度语、孟加拉语怎么学!王建全说:“这样吧,我跟你赌一瓶高脖子西凤酒,怎么样?”刘大厨应声:“同意,半年为限。”
王建全弹吉他,丰富业余生活
王建全找到项目部英语翻译赵青云,说自己想学印度语和孟加拉语,赵青云直摇头:“英语没有问题,可其他语言我也不会,怎么教?”王建全吐露了自己的想法:让赵青云说英语,再找印度翻译,翻译成印度语及孟加拉语,自己将读音以汉字方式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上,一有时间就朗读记忆。
按照印度政府要求,施工现场必须使用大量当地员工,而印度大部分人讲印度语和孟加拉语,尤其撒加迪项目的印度员工基本只讲孟加拉语。语言不通,英语水平有限,沟通十分不便,项目部虽然雇了英语和孟加拉语翻译,但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而王建全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最基本的常用语,慢慢练习,半年后,他终于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也正是这些简单的对话,解决了不少他与当地员工的沟通问题。
王建全带领兄弟单位员工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
有一次,烟囱模板施工完成要继续混凝土进场,翻译临时有事都不在电厂,现场沟通出现困难。王建全硬着头皮给当地搅拌站打了个电话,用生硬的孟加拉语说了半小时,讲明需要多少方混凝土,对方表示没有问题,王建全还说了句“吞努巴特”,这是孟加拉语,表示感谢之意。从此,他学习外语的信心更增强了不少。
王建全学外语最有名的故事,要属在加尔各答机场接一线工人。因为语言不通,十几名中国工人滞留在机场,经了解,原因是行李超重,需缴纳罚金才能通过。王建全便尝试用孟加拉语沟通,说明工人一次要在印度待半年,需要带的物品偏多,希望机场工作人员能够理解,并少交一点罚金。对方见一个中国人孟加拉语说得很熟练,知道遇到了“印度通”,没有处罚一分钱便直接放行了中国员工。
和刘大厨打赌的半年时间到了,王建全自然得到了刘大厨的一瓶高脖子西凤酒,随后将其送给了印度翻译,算是“谢师酒”。看到王建全送来的中国名酒,喜欢喝酒的印度翻译十分高兴。
王建全问刘大厨,想不想学习正宗印度飞饼的做法,刘大厨说:“想啊。”王建全说:“你还是先学印度语吧。”刘大厨连连点头,抛出撒加迪工地上的一句名言:一个不想学外语的安全员,还不如去当厨子!
“乡党”阿明
中国能建西北城建巴基斯坦默-拉±66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部刚进点那天,大家忙着搬运行李。这时,一位巴基斯坦小伙子跑前跑后帮忙,等安顿好一切,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自我介绍:“我叫艾哈迈德·阿明,大家以后叫我阿明就好,我是项目部的翻译和现场指导,也是你们的乡党。”
“乡党一词,是陕西关中特有的俚语,意思是老乡,阿明怎么会知道?”面对中方员工一脸的疑惑,阿明赶紧解释:“你们是丝路起点西安来的,我在西北工业大学上过学,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是乡党,没错吧?” 上班第一天,阿明就没把自己当外人,很快融入项目部工作,与大家熟络起来。
阿明在车内翻阅工程资料
工程初期,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在阿明的协助下,与当地政府部门商洽营地土地租赁、与供电部门沟通营地用电线路和设施、与业主沟通工程事宜,全面了解当地材料的市场行情,分包商的资质及分包价格,以及食物采购等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而且,他还担任了项目部汉语夜校的老师,将简单的汉语对话、安全知识传授给一线巴籍员工,保障了现场施工沟通顺畅。
阿明对西安的羊肉泡馍、肉夹馍、凉皮等小吃情有独钟,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碗,经常放在中方职工食堂,有自己喜欢的饭菜总来吃上一碗。有人开玩笑:“阿明,你又来混饭?”阿明回答:“都是乡党嘛,这么见外干啥!”
项目部看重这位巴籍乡党,发防疫物资、防暑用品总想着他,无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传统节日,总会给他准备礼物。对于项目部的这份情谊,以及对每位巴籍员工的关照,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结婚时甚至还盛情邀请项目部的“乡党”们参加他的婚礼。
项目部在周边村庄开展献爱心活动,阿明每次都会积极参与。他说,自己家相对宽裕,每年开斋节会资助贫困家庭,保障他们在节日期间的生活。“看到中方项目部在巴基斯坦节日里为巴方员工送礼物,我很感动,愿意和他们一起献爱心。”
随着巴基斯坦首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全线贯通,工程接近了尾声,阿明和巴方员工默默送别项目部的“乡党”,期待与他们再次相逢。
给阿日过生日
在越南沿海电厂项目部,我给当地人阿日准备生日派对。项目部为什么给一个外国人过生日?说来话长。
回想我第一次见阿日挺有意思,项目部领导让我去电厂外面小餐馆接翻译阿日,餐馆不大,设施少且老旧,门侧放着越南特色的吊床,床上躺着一名当地男性,嘴里咬着一根牙签,在聚精会神地玩手机,这般悠闲,肯定是餐馆的主人。
我进入餐馆并没有其他人,只有那位吊床上悠闲男。我磕磕巴巴冒出越南语“Xin chao”,他咧嘴笑,露出一口白牙“你找谁呀?”,我惊喜“你是中国人吗?”“我不是,我是翻译。”我带他进入办公室,他大大方方的介绍了自己的情况,阿日祖籍中国广东,是越南华裔,中文超棒,机缘巧合之下便成了翻译。
阿日有些许紧张,中国人走哪儿都是热情友好,喜欢结交朋友,大家招呼他不用拘束,好奇心也驱使着我们对阿日进行了连番提问“你家在哪儿?你中文是在哪里学的?……”最终,阿日“沦陷”在如火的热情之中,迅速融入了集体。
项目刚开工,工作任务特别繁重,每日工作大概在十小时以上,每个人都疲惫不堪,阿日也不例外。他除了现场翻译工作,还充当起了项目司机,每天十趟接送工人上下班。
他的辛苦,每个人都看在眼里,有时候他忙不过来的时候,大家也去帮他分担一些工作。温暖是彼此赠予的,阿日也真心实意地对待我们,每逢休假归来,都会贴心地给每一个人带些特产尝鲜。
项目增加了大批中国工人,一辆车根本满足不了现状,项目决定再租一辆车,我拜托阿日打听。他问道“咱们现有的这辆车月租金多少呢?”,“1500万越南盾”,阿日欲言又止,沉默一阵,支支吾吾“我想……其实我有一辆车,可以租给项目部吗?”说完他很不好意思。
“我觉得可以”,阿日满面惊喜,“我是觉得可以啊,不过,我做不了主,需要跟经理汇报一下。”,阿日很开心。后来,项目租用了阿日的面包车。他的家庭并不宽裕,一家老小都靠他在外打工养活,给他一个增加收入的机会,既是感谢他,也是对他的帮助。
一次,有位职工突然身体不适,需要紧急前往胡志明市就医。阿日就一刻不休地开了六个小时的车,将人送到胡志明医院。因为语言不通,同去的我与另一名同事大部分时间只能陪着病人待在原地,阿日穿梭在人群中,挂号,填单,缴费,推着病人楼上楼下去做检查,特别辛苦,但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晚上,病人需要夜间陪护,阿日便与另一名同事“争夺”起陪护机会来,其实心知肚明,都是想让对方能休息好一些,最终我以次日要开车为由,劝阿日回酒店休息。
第二天早晨,我准备去医院,却看到同事从阿日的房间出来。看我一脸疑惑,同事解释:“阿日凌晨四点就到医院,说自己不困。”医院里,阿日给病人和我们准备好早餐,他以招牌式的笑容迎接我们。
听说项目聚餐,阿日送完下班的工人,来不及换下工作服,就匆匆赶来聚餐地点,刚推开门,大家同声喊起“阿日生日快乐”,阿日愣了几秒,看到桌上的蛋糕才反应过来,惊喜地、感动地连连道谢。阿日端起酒杯说“谢谢你们,能跟大家认识,我很高兴,从来没有碰到像这样的一个团队,让我特别暖心,你们给了我很多关怀与帮助。”
项目部中方员工给阿日(右一)过生日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人与外国人交往中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人与人之间都用一种尊重、友好、包容、关怀的情感跨越着地域、国度与文化的鸿沟,共筑起一带一路上彩虹般的友谊之桥。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供稿单位:西北城建
编辑:杨晓琦
校审:邢雯、宋旸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