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实践哲学研究
心理学何以构成美德伦理学的基础
——读李义天教授新著《美德之心》
作者简介
李义天教授长期从事美德伦理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李义天教授不仅出版了在国内非常有影响的美德伦理学方面的专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而且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美德伦理学的文献给翻译出来。从李义天教授目前所出版的各类学术作品来看,他对于美德伦理学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美德之心》这本书中,李义天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心理学基础做了论述。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李义天教授主要论述了伦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李义天教授不仅梳理了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历史上,哲学家们基于心理学来建构伦理学的主要做法,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进行了认真的梳理。
李义天教授之所以强调美德伦理学的心理学基础部分,主要的理由是:“美德伦理学提供的任何行动指南都必须建立在关于‘美德’的道德心理说明之上;更因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美德’本来就被理解为行为者的内在品质(character)。无论是被阐释为‘秉性’(disposition)、‘态度’(attitude),还是‘倾向’(orientation),‘品质’概念始终是对道德行为者的某种心理状态的描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不仅美德伦理学对于人的行为指南需要建立在心理学对于美德的说明之上,而且,美德伦理学最为核心的“品质”概念也需要建立在某种心理状态的描述之上。
李义天:《美德之心》,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版,2022年第2次印刷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李义天教授梳理了西方伦理学史上对于美德伦理学心理基础的一些研究和论述。李义天教授注意到,在希腊哲学中,不管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将伦理学的研究建立在对于人的灵魂的研究基础之上。从词源的角度来讲,希腊人所使用的“灵魂”这个词就是今天“心理学”一词的词源。心理学的本意就是关于灵魂的学问。在整个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从古代的柏拉图到现代的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伦理学的思想家比比皆是。那么,道德心理学有哪些最为基本的概念呢?李义天教授将“理由”“原因”“动机”或“意图”理解为道德心理学关注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在这部著作的第二章中,李义天教授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从这些基本问题出发,李义天教授又对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进行了现代的解释。
对于任何一种伦理学说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界定一个行为正确性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按照当代美德伦理学家赫斯特豪斯的说法,“一个行为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是一位有美德的行为者在这种环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也就是说,有美德的行动者在某种环境中所采取的行为本身就是行为正当性的基础。但是,有美德的行为者是如何行动的呢?在行动过程中,这位美德的行为者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呢?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李义天教授重点分析了人的道德心理的理性、欲望和知觉这三个部分。主要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来解释具有美德的行为者在做事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通过李义天教授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行动者在进行具有美德行为的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心理机制。
在《美德之心》第三部分,李义天教授分析了一些“非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不仅有理性的部分,也有非理性的部分。这些“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情感、移情与意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借助于这些因素来进行道德的判断。这些“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也是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德之心》第四部分,李义天教授主要对在美德伦理学的心理学分析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回应。李义天教授将这些困难和挑战概括为以下三种:①作为理性模式的实践智慧的有效性问题,即它如何证明自己通过欲望和知觉所构建的那个表现为“目的-手段”的实践慎思结构是合理的,又如何证明这种极其依赖行为者内在品质的实践理性模式能够为行为者提供正当、明确、有效的行动指南。②作为感觉机制的情感和移情的有效性问题,即它们如何保证行为者凭借感性心理反应而获得关于当下情境的精确信息,又如何保证行为者在获得这些信息之后采取正确的行动。③作为哲学知识的道德心理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在现代心理科学的背景下,美德伦理学的心理表述是否可以得到经验证明,是否可以直面现代心理科学提出的物理主义挑战与情境主义挑战进而给予有效回应。
从李义天教授所概括的这三种主要的挑战,我们可以看出,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建构美德伦理学体系的过程中,李义天教授已经注意到了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李义天教授在这一部分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给出了一定的回应。然而,面对李义天教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笔者仍然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和挑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建构美德伦理学所不得不面对的。
从《美德之心》这部著作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李义天教授的学术抱负和学术理想。但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重构美德伦理学的基础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除了李义天教授所提及的困难和挑战之外,至少有三种困难是李义天教授不得不面对的:其一,并非所有的美德伦理学理论都将心理学作为其基础;其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建构美德伦理学困难重重;其三,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重构美德伦理学无法给规范性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建构美德伦理学仍然任重道远。在这条道路上,不仅需要我们对于人的心理活动有更为准确的认识,而且,对于心理活动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关联,也需要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李义天教授选择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建构美德伦理学学说的同时,也是选择了一条充满了艰难和挑战的道路。当然,这条道路也指引着人们更好地探索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相关性。
编者注:
详情请见张言亮:《心理学何以构成美德伦理学的基础——读李义天教授新著<美德之心>》,《实践哲学评论》第7辑,徐长福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版,第215—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