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 第四届“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学术   2024-11-13 23:35   甘肃  

第四届“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8日至9日,由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隆重举行。本届会议以“连接、接触、关怀与增强”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技术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治疗、哲学关怀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等重大议题。

会议设置了4场主旨报告和74场常规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了来自韩国江原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学院、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技术社会与人文治疗的哲学意蕴、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开幕式:凝聚共识,引领前沿

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韩国江源大学李玟镕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主持。

沙勇忠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兰州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他强调,在人工智能和增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的深度介入对于引导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潘天群教授表示,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行业内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与技术融合之道。

李玟镕教授回顾了韩国在人文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期待与各国学者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相关研究。


主旨报告:聚焦热点,启迪思维

8日上午的四场主旨报告聚焦当前学术热点,涵盖了人工智能、人类增强、哲学践行等领域。纽约城市学院哲学系娄·马里诺夫教授作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it Re-humanize, or Dehumanize, Technosocieties ?”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技术社会中的角色,分析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和机遇,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东国大学哲学系李英仪教授作了题为“Robotic Caregiving in the Posthuman Age: An Enactivist Justification”的报告,从生成论的角度探讨了护理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对道德责任的归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在后人类时代中机器人护理的伦理框架。荷兰伊斯拉姆哲学践行研究所彼得·哈特劳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丁晓军副教授共同作了题为“When the Sage Meets the Gadfly: A Study Comparing Western and Confucianist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的报告,比较分析了西方哲学践行与儒家传统的方法论和伦理框架,探讨了跨文化哲学践行作为不同哲学传统之间桥梁的潜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闫宏秀作了题为“记忆增强视角下的光遗传学与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报告,探讨了在记忆增强技术的发展下,光遗传学对人格同一性的多重影响,分析了技术对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分会场报告:多元视角,深入研讨

会议期间,共设置了四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哲学关怀与自我叙事”、“人类增强与伦理探讨”、“技术社会中的哲学与伦理”、“人文关怀与哲学践行”等主题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报告和讨论。

分会场一(1):哲学关怀和自我叙事的跨学科交叉

8日下午分会场一第一阶段报告由荷兰伊斯拉姆哲学践行研究所彼得·哈特劳主持。来自韩国国立江原大学的多位学者分享了他们在叙事学、音乐人文护理、孤独感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韩国国立江原大学李玟镕作了题为“Narrative and psycho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gy”的报告,探讨了叙事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的关联;韩国国立江原大学金修雅作了题为“Music-based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for holistic care”的报告,探讨了将音乐融入于医学人文整体护理的可能性;韩国国立江原大学郑成美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Method of Analytical Reading of Picture Books and Expressive Writing for Care”的报告,探究了将分析性图画书阅读与情感护理表达性写作融合的具体途径;韩国国立江原大学金善姬作了题为“Loneliness/Solitude an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的报告,从基于韩国社会的孤独感社会调研出发,探讨了哲学咨询在缓解孤独感中的作用;莫斯科大学秦绍云聚焦当今社会全职母亲的困境,并从实际案例角度探究了哲学咨询在这一群体中的具体实践。


分会场一(2):伦理学和心理学的交互与发展:当代挑战与哲学实践

8日下午分会场一第二阶段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丁晓军副教授主持。报告涵盖了伦理学与心理学的交互、哲学健康与自我叙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热点话题。兰州大学马克作了题为“Social Media Friendship and Moral Development: A Mencian (or Confucian) Defense”的报告,从孟子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今社交媒体上远程友谊的可能性;韩国国立江原大学金琦明作了题为“Inadequate Individuation and Adequate Individuation in Spinoza's Ethics”的报告,探讨了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不充分个体化与充分个体化;南京大学潘天群作了题为“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isease of ‘Being-willed’”的报告,从哲学角度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意愿受限的问题;山东大学李文文作了题为“Confucius' Thoughts about Tian 天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elf-Healing”的报告,从儒家哲学中对于“天”字不同用法入手,探究了孔子“天”论与自我疗愈的联结;南京大学操睿作了题为“Philosophical health: Offering possibilities for recovering Self-Narratives in a technological society”的报告,研究了哲学健康与自我叙事的交融,并探究了哲学在技术社会中重建自我叙事的作用;厦门大学-莫斯科大学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法觅舸作了题为“Unwanted Psychological Diagnoses: the Discriminative Dangers of Generative AI”的报告,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分会场二(1):人类增强与人工价值的伦理探讨

8日下午分会场二第一阶段报告由南京大学史晨主持。学者们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启蒙思想的挑战、价值对齐在人机联盟中的核心地位、道德生物增强的悖论、技术进步与人性价值的博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山大学潘恩荣作了题为“物哲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启蒙的挑战”的报告,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冲击,提出了从“人哲学”到“物哲学”的范式转移;上海交通大学李洋作了题为“价值对齐是人类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吗?”的报告,强调了价值对齐在人机联盟中的核心地位,讨论了技术与人类边界模糊中的平衡问题;深圳大学赵豆作了题为“道德生物增强悖论:通过生物技术提高道德意味着非道德”的报告,分析了道德生物增强悖论,认为追求美德的“强”道德增强观与包容个体多样性的“弱”道德增强观均存在道德困境,呼吁在道德增强与个体权利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临沂大学孙宗岭作了题为“技术进步与人性价值的博弈:人类增强的伦理困境及其消解”的报告,探讨了技术进步与人性价值的博弈,提出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伦理困境,强调需构建以人为本的伦理框架;南昌大学陈向群作了题为“时空心脑关系:一种解答心脑问题的神经哲学方案”的报告,提出了心脑中性论,解释了心灵与大脑之间可能存在的时空结构关系。


分会场二(2):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与伦理探讨

8日下午分会场二第二阶段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主持。报告聚焦人工智能意识问题、记忆的多重面貌、模态思维与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伦理等前沿议题。复旦大学杨庆峰作了题为“人类记忆的多重面貌”的报告,讨论了干记忆与湿记忆的概念,超越传统记忆模型,强调记忆与生命状态的紧密联系;湖南大学张俊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意识问题的哲学反思”的报告,通过反思人工智能意识问题,对未知智能的恐惧和对AI失控的担忧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西北政法大学王荣虎作了题为“模态思维是智能的必要条件吗?”的报告,认为智能的核心在于适应变化,进而提出模态思维是智能的必要条件;上海交通大学杨映瑜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使用者伦理研究”的报告,讨论了Web3.0下的使用者伦理,强调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使用,以促进人类福祉。


分会场三(1):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治疗实践的融合

8日下午分会场三第一阶段报告由四川大学胡毅非主持。报告内容涵盖了哲学践行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儒道思想与生命性格、老子智慧在哲学咨询中的运用、音乐治疗的本土化发展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会作了题为“哲学践行在中医治疗中的路径探究——以《黄帝内经》为例”的报告,从《黄帝内经》出发,探讨了将哲学践行运用在中医治疗中的可能性;辅仁大学蘇嫈雰作了题为“中华新士林哲学与哲学咨商的交谈:以‘怒’为例”的报告,结合庞迪我与张岱年关于“怒”的哲学思考,总结出一套絜矩之道与理性并举的路径,最终探讨中华新士林哲学与哲学咨商的会通之可能;山东大学李玮皓作了题为“论苏轼儒、道思想视域下的生命性格与意义治疗”的报告,从苏轼的儒与道两种哲学思考路径,结合其人生经历,为意义治疗提供全新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张利增作了题为“基于老子智慧的哲学咨询探赜”的报告,从老子的哲学出发,以《道德经》为文本,将老子智慧运用在哲学咨询当中,丰富哲学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宋博媛作了题为“音乐治疗学的中国在地化发展:以传统音乐为主线的研究”的报告,专注于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在地化音乐治疗的发展情况与面临困境,思考如何能够发展出以传统音乐为本,以康复治疗为用的科学系统化的本土音乐治疗方法。


分会场三(2):人文关怀与哲学咨询在医疗与教育中的应用

8日下午分会场三第二阶段报告由安徽师范大学杨希主持。学者们探讨了人文关怀与哲学咨询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分享了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首都师范大学仓理新作了题为“人文治疗案例分享”的报告,从人文治疗的具体案例入手,阐述了人文知识在现代技术社会中对情绪疗愈的重要作用,总结了人文治疗在缓解现代人心理压力中的积极影响;广州理工学院陳瓊霞作了题为“‘说’与‘不说’——中国式医疗自主权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以“病人被家人隐瞒病情”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医患关系中患者病情知情权的问题,呼吁重视患者的自主权;兰州大学张庆宁作了题为“认知症老人护理员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的报告,深入剖析了认知症老人护理员所面临的伦理困境,阐述了护理员在识别、修复和重建老人主体性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挑战;泰安市岱岳区职业教育中心李俊程作了题为“进入情境,重塑信念——论哲学咨询与一般育人助人工作的互鉴”的报告,从育人助人工作者现实处境与大陆哲学咨询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社工、心理咨询与协作引导等方法,提出了个体哲学咨询七步骤的流程设计,以期为哲学咨询实务提供可行方案;阳泉市哲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商卉作了题为“以哲学咨询方式促进高感觉加工敏感性儿童教育的案例报告”的报告,以感觉加工高敏感性儿童为对象,探索了哲学咨询在这类儿童教育中的新路径和潜在意义;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孙双梅作了题为“数字时代下对于‘脱身体化’现象的反思与实验——以中国传统印香文化与感知能力提升的关系为例”的报告,以实验的方式展示了“印香文化”在提升感知能力、应对数字时代“脱身体化”问题上的独特价值。


分会场四(1):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现象的多维审视

8日下午分会场四第一阶段报告由西安石油大学的王恩主持。报告涉及大型模型风险与人机信任、躺平现象的仿真研究、脑机接口对人类自主性的影响、青年内卷与心理健康、人工智能意识的生成等。兰州大学张露作了题为“大型模型风险导致人机信任问题解决的可行路径——智能的本质探究”的报告,从智能本质入手,提出了应对大型模型风险、解决人机信任问题的可行路径;兰州大学李玮农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躺平现象影响的ABM仿真研究——君子小人社会动力学的预设批判”的报告,利用ABM仿真模型,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出发,批判性地分析了“躺平”现象,对社会动力学的预设提出了质疑;兰州大学刘今作了题为“脑机接口对人类自主性及连续性的影响辩护——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开始”的报告,基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脑机接口技术对人类自主性和连续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辩护角度;兰州大学麻珂诚作了题为“物化与承认之后:把脉新异化的加速社会”的报告,从“物化”与“承认”理论出发,剖析了在加速社会中出现的新型异化现象;西安交通大学贾晗菁作了题为“克服内卷:基于逻辑的治疗与咨询(LBT&C)在提升青年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的报告,探索了如何通过基于逻辑的治疗与咨询的方法来帮助青年克服内卷现象引发的心理问题;浙江大学黄麟媛作了题为“生成: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的生成机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与可能的交汇点;内蒙古师范大学王琨然作了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能:莱姆小说《惨败》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分析”的报告,通过解读莱姆小说《惨败》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反思了人类对智能的需求与期待;兰州大学陶佳妮作了题为“毕恩巴赫大脑干预技术的伦理思考”的报告,对毕恩巴赫大脑干预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呼吁对新技术伦理边界的重视。


分会场四(2):伦理、治疗与教育的交汇

8日下午分会场四第二阶段报告由中山大学的杨玉昌主持。报告探讨了伦理学、哲学治疗与教育的交汇,对主体性、道德实践和教育方法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兰州大学纪沄作了题为“僭越还是新生:在人类和后人类之间”的报告,讨论了在人类与后人类之间的伦理边界,探讨技术增强是否意味着对人性的僭越,还是一种新生;兰州大学马玉涵作了题为“论《理想国》中厄尔神话的三重“必然”——哲学践行中苏格拉底方法的边界”的报告,讨论了《理想国》中厄尔神话的三重“必然”,即哲学践行中苏格拉底方法的边界;兰州大学文一凡作了题为“孟子性善论对死亡困境的解决——基于哲学践行视角的探究”的报告,从哲学践行的视角,探讨了孟子性善论在应对死亡困境中的启示;扬州大学唐子涵作了题为“浅析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及其治疗性取向”的报告,分析了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理念,指出其对现代社会压抑状况的批判和治疗性意义;四川大学陈唐思润作了题为“成都哲学践行开展报告:‘此地HEGE’团队的案例及理论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此地 HEGE”团队的哲学实践活动,反思了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和风险;安徽师范大学程玉作了题为“自助与他助:哲学辅导的两条基本路径”的报告,阐述了哲学辅导中的自助与他助路径,探讨了其在实际辅导中的应用;南京农业大学谭琪作了题为“不自制(akrasia)如何可能?——基于斯多亚学派的行动理论”的报告,基于斯多亚学派的观点,分析了不自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北京师范大学林子杰作了题为“哲学践行的解释学范式”的报告,探讨了哲学践行的解释学范式,指出拉哈夫提出的“园丁范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中国大陆的哲学践行提供了有益借鉴;西安交通大学秦晓淼作了题为“儿童哲学:探索应对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的有效路径”的报告,提出了以儿童哲学为工具,应对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的新方法;山东大学杨超作了题为“儒学治疗学纲要——哲学践行理论的儒学参与”的报告,阐述了儒学在哲学践行理论中的角色,提出了儒学治疗学的基本框架。


分会场一(3):哲学践行的理论与方法

9日上午分会场一报告由西北政法大学的王荣虎主持。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哲学践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旨在深化哲学实践的理论研究,提升其实践效果。山东大学王洪光作了题为“规定性定义、‘内定论题’谬误与哲学践行的理性观”的报告,探讨了规定性定义、循环论证与“内定论题”等谬误,对哲学践行的理性观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四川大学胡毅非作了题为“德性、理智与灵魂和谐——柏拉图德性与正义疗愈身心的实践技艺”的报告,从柏拉图的灵魂观点出发,探讨了德行、理智与灵魂之间的和谐在疗愈身心的实践技艺中发挥的作用;中山大学杨玉昌作了题为“尼采式的哲学咨询何以可能——从当代哲学咨询的视角看”的报告,审视了尼采哲学在当代哲学咨询中的可能性,探讨了其方法论和实践价值;贵州财经大学王蓉作了题为“哲学书写:一种有效的生命疗愈实践”的报告,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哲学书写在人文治疗中的效果,强调了哲学表达对个体成长的意义;安徽师范大学杨希作了题为“纾困精神内耗的人生观求解”的报告,分析了精神内耗的观念根源,主张通过人生观的调整,实现精神上的纾困;西安石油大学王恩作了题为“世俗化时代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天命观+SF疗法”治疗模式初探”的报告,提出了结合“天命观”和SF疗法的治疗模式,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分会场二(3):技术、人文与社会

9日上午分会场二的报告由湖南大学张俊主持。报告聚焦技术进步对人文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在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文关怀和伦理反思的重要性。兰州大学谭勇作了题为“脑机接口与‘主体消失’——基于黑格尔、福柯和齐泽克哲学理论的分析”的报告,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带来的“主体消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哲学和伦理反思;南京师范大学金姿妏作了题为“从技术中轴到“问题”中轴:面向AGI时代的数字人文破局之路”的报告,讨论了数字人文的深层意义,强调其不仅是技术应用,而是需要对技术逻辑和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分析与反思,以防止技术主义对人文研究的潜在影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于明艳作了题为“‘交互·沉浸·内化·外行’:数智技术增强文化记忆”的报告,探讨了数智技术在增强文化记忆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实现文化记忆活化的路径;南京大学史晨作了题为“见物不见人:物转向视角下的当代西方技术哲学何去何从?”的报告,探讨了物化转向后的西方技术哲学,认为中国传统的道气观为平衡人与物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对西方新唯物主义中忽视人的倾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分会场三(3):哲学、人文治疗与自我探索

9日上午分会场三的报告由首都师范大学仓理新主持。报告探讨了哲学与人文治疗在自我探索和生命疗愈中的作用,结合传统哲学与现代实践,寻找疗愈之道。山东大学孙勇勇作了题为“疗愈虚无、臻于和乐:作为生活艺术的工夫之‘敬’及其人文治疗意义探析”的报告,重点阐述了“敬”作为生活艺术,在人文治疗中的深刻意义;南京大学边宇桐作了题为“哲学治疗的具身化路径何以可能”的报告,从具身现象学角度,提出了通过身体实践提升知觉能力的哲学治疗方法;河南省社科院李天啸作了题为“从‘治疗’到‘增强’——超人类主义与丹道的对观”的报告,比较了超人类主义与中国传统丹道修炼,探讨了传统文化对现代技术伦理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张秋梅作了题为“女性主义美德伦理学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它们对哲学实践的潜在贡献”的报告,分析了两种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特点,探讨了其对哲学实践的贡献;中山大学张万强作了题为“论哲学践行的方法考古——以马克思恩格斯对宪章派实践诉求的理论改造为例”的报告,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宪章运动实践诉求的理论改造这一事例入手,对哲学践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反思。


分会场四(3):人类增强与哲学思考:伦理、信任与人性

9日上午分会场四报告由兰州大学陈佳主持。报告围绕对人类增强技术的哲学思考,重点关注其伦理挑战、信任机制和对人性的影响。浙江大学高强作了题为“物哲学史——关于自然物、人工物与生成物的反思”的报告,讨论了关于自然物、人工物与生成物的反思的物哲学史;西安交通大学谢才凤作了题为“当‘硅基’审判员犯错:司法决策背景下拟人化对人工智能道德判断的影响”的报告,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中的道德判断问题,提出了对人工智能拟人化的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宋胜男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信任的脆弱性特征分析及其风险纾解”的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信任的脆弱性,提出了增强信任、降低风险的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周颖作了题为“智能革命与价值对齐:基于信任的审视”的报告,强调了道德信任在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实现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路径;复旦大学李开阳作了题为“弱具身、具身认知与具身AI”的报告,比较了强、弱具身概念,指出弱具身概念更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的实际需求。


闭幕式: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会议闭幕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佳主持,韩国东国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李英仪教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潘天群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先后致辞。李英仪作了题为“东亚哲学践行发展现状”的讲话,回顾了东亚地区哲学践行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中国、韩国和日本在该领域的合作与进步。潘天群首先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情况,接着肯定了东亚地区在哲学践行领域研究和交流上的显著进步,最后对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肯定,并期待未来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孙立国表达了对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的感激之情,强调技术发展、人文关怀和伦理底线的重要性,介绍了学院在博士点建设、人才引进,尤其是哲学领域的成就,同时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本次为期两天的会议聚焦人文治疗、哲学践行、人类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伦理与哲学等多个前沿议题,与会学者就技术社会中的人文关怀和哲学践行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未来,兰州大学也期待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字 | 王  婷 陈一博  唐宇航 赵航

图片 | 刘   强

排版 | 陈卓琳

编辑 | 满吉苑

审核 | 李晓阳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哲学社会学院创建于1975年,已有四十余年历史。现有中国哲学、社会学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7个,挂靠有宗教文化研究等六个研究中心,主办《科学·经济·社会》杂志。 此平台面向广大师生,提供学院资讯及招考信息,分享院系历史和校友动态,展现哲社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