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58期

学术   2024-11-14 20:06   甘肃  

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做客

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58期



题目一:新四书与统合孟荀

11月11日晚,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和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于榆中校区作题为“新四书与统合孟荀”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学院彭战果教授主持,王涵青教授、李晓春教授与全校四十余位学生积极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梁涛从自己与兰州的渊源引入,以自身学术经历出发,借着李泽厚所描述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出现”的说法,谈到现代学术研究有从宏大问题淡出,学术方向往精深发展的现象,并建议同学们应该把握现实问题与学术钻研的关联。以此为导言后,梁涛从自身所关怀的宏大问题展开描述,逐步深入探讨本次讲座的主题。

首先,梁涛从港台新儒学与大陆新儒学的学术形态差异引入讲座重点——心性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儒学应是心性与政治、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有失偏颇。自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礼”概念后,二者关系成为儒学基本问题,后世儒家学者围绕此问题形成不同思想进路,进而分化出孟学和荀学。梁涛认为,如果立足于根源的文化生命,以仁、礼为道统的基本内容,以内圣外王的贯通为儒学的根本特征,那么,孟子有所失,荀子有所偏。因此,不应该在孟、荀谁是正统的问题上争论,而应该统合孟荀,重新建构完备的儒学思想体系。由此,梁涛提出以新四书(《论语》《礼记》《孟子》《荀子》)为基本经典,完成当代儒学的返本与开新,并以此为大陆新儒学发展的重要工作。

再者,针对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梁涛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人性包含感性欲望和道德禀赋,君子和百姓对此有不同态度,但孟子未充分讨论百姓欲望问题。荀子人性论常被误解为性恶论,实则应为性恶心善。荀子认为性有恶端,而善来自心的思虑活动,心具有认知和实践善的能力。孟子的心是实心,包含先天道德禀赋;荀子的心是虚心,是一种后天发展的能力,二者分别适用于道德和政治领域,应相互补充。

最后,为统合孟荀,梁涛提出孟子后学的性善(心善)说承认性善需通过学习实现,心是道德本心与道德智虑心的统一,融合了德性与智性。在儒学发展史上,理解孔孟的学者为大宗,荀学虽一度隐形化,但始终是儒学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转化对儒学更新发展意义重大。

讲座结束之际,李晓春回应了讲座中的重要问题,提出在先秦时期所有的概念都处在未分化的状态之中,“性”与“命”没有明确的区分,其它问题也是,性恶论的立论中,荀子并没有讲明善恶的区别。所以对于荀学“性”与“命”的讨论有很大的思考空间。王涵青就对“新四书”的新认识展开了对于经学与子学的梳理,并回顾了讲座的内容,表示“把《礼记》放回来”可帮助我们补充对儒家哲学的思考角度,这个清晰的思路令人启发很大。王涵青还提到了梁涛从“思想家”与“学问家”的关系给予我们的提醒,联系到其自身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主题的推进,启发学生在学术、学习中,一方面着重学术训练的精实性,另一方面亦要扩展个人视野,面向宏大问题。另外,王涵青亦与梁涛讨论了《礼记》在“新四书”系统中的意义,以及以“新四书”为系统所面向的儒学开新之路等问题。

在互动环节,学生提出:在仁和礼的关系问题上,荀子对于仁的论述更侧重于现实或者政治而不是致力于仁体构建,同样在这里礼本身也是面向现实与政治的,这是否体现了一种意义上的仁礼并重?在此之下如何能更有力论证荀子于仁处有偏?梁涛表示,他并不是从仁体的角度出发来讨论荀子对仁阐述的偏失,而是就在政治现实的视域下讨论,荀子对于礼的建构本身具有不平等所在,关联于仁从而表现处仁的偏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是面向现代性的考察。

本次讲座逻辑缜密,深刻精彩,梁涛对儒家哲学的哲学文本非常熟悉,功底深厚。同时,借助新四书的提出,大家可以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孟荀之间的强大张力,思索现代性下的儒家哲学等重要思想议题。

题目二:人性善恶与自由意志

11月12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和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做客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58期,作题为“人性善恶与自由意志”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城关校区进行,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钟治国教授和李可心副教授担任与谈人,学院部分师生参加。

梁涛围绕人性论,介绍了先秦以来学界对人性多种的看法,通过文本梳理,重点讨论了儒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并做了重新诠释,提出破解“性善——性恶”二元对立的认识模式和绝对论表述。他认为人性的善恶不是矛盾,需要超越人性的外在观察和概括,以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且人性像水,需要往好的方向引导,环境虽然有塑造作用,但要以更高的道德要求,重新来认识人性,让自己有精神的方向和人生的信念目标。

首先在梁涛分享的第一部分“孟子言性善”,梁涛认为优越的生活,在孟子看来既有命的限定,但君子有自己的道德判断,通过保持理智和坚守情操,追求仁义,达到圣贤。因此,“孟子言性善”是一个有关人性直言判断一个命题,是基于孟子的生活经历的体验与智慧,是意味深长、富有启发意义的道理,意蕴丰富,不能将这种表达简单等同于人性就是善的。孟子在于讨论人皆有善性的事实判断、人应该以善性为性的价值判断,人应该不应该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善性。因此,不能用有限举例法把事件的善恶来论证人性的善恶,而应该设身处地考虑人的内在善性是存在的。孟子证明了要把人的善性作为人的秉性来坚持。此外梁涛还强调要从知识层面突破,提到了康德,康德既不是性善也不是性恶,而是自由意志。他认为引入康德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人性论,因为人有意志、尊严、自律心、价值感,应该有选择的自由,可以抉择自己的行为,同时需要服从道德法则,在为人处世中选择从善。

在他分享的第二部分“荀子人性二元说”,梁涛认为孟子的言性善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但仅针对君子的讨论,而普通的人却没有涉及,孟子止步讨论的这一理论缺环则是荀子的起点。他指出,荀子在符合规则秩序这种“礼”的情况下,追求正义,能够达到不争、控制欲求。但他也强调荀子所提出的不是单一的性恶论、性好利说,是复合人性论,荀子学说所涉及的“心”包括经验心、道德智虑心两层心,心可以思虑审慎去区分辨别,主动做出善恶的改变,外界很难干涉,但需要区分清楚顺势、逆势情况下,经验心是善的还是恶的,统一起道善和心善,而道善和心善形成了新的互动。

在第三部分,他总结道儒家人性论实则是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争辩。并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大家,尤其是哲学学习者,需要长期阅读经典,重视文字训诂能力,以提升专业知识,一个字释义可能影响作者的观点倾向和整体篇章的道理,防止曲解、杜撰作者的意图表达。

钟治国认为要引导学生更加“咬文嚼字”,重视文字训诂。因为哲学讲求读原句,以及启发学习文言文时讲究省略的宾语、主语,补充完整句子结构,利于学习者对于文本准确的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梁涛将康德的“自由意志”和儒学人性论并提,启发大家引入更多同类思想材料,拓宽思路,做更深入的研究。

李可心认为人性不是简单的观点论断是复杂的考察,面对孟子、荀子都应更加复杂的放在儒家学说的发展中来接受他们的观点,因此要注重时代性,找到原处的面貌,汉唐后有进行更多加工和阐发,在研究孟荀人性说应该更审慎。启发大家尝试引入新的表述,去消除语言表达上的误区和歧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区分心、性两个紧密的概念,在讨论心与性的关系。

陈声柏总结道,本场讲座文本讨论基于原著,梁涛的解析浅显易懂,分享了许多来自生活的例子,帮助大家设身处地理解孟子荀子思考的事。同时哲学始于对话,要多进行学术争论,与专家学者充分交流,碰撞更多思维的火花。同时可以看到梁涛将中哲与西哲结合,并做了哲学史的梳理,去扩展人性讨论的框架和讨论角度。



知行合一|宁静致远

图片 | 敬怡菲 胡玉铭 李    珂

文字 | 陈卓琳 李心妤

排版 | 陈卓琳

编辑 | 满吉苑

审核 | 李晓阳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哲学社会学院创建于1975年,已有四十余年历史。现有中国哲学、社会学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7个,挂靠有宗教文化研究等六个研究中心,主办《科学·经济·社会》杂志。 此平台面向广大师生,提供学院资讯及招考信息,分享院系历史和校友动态,展现哲社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