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行思:田野中的心灵触动

学术   2024-11-13 23:35   甘肃  

 题记 


“知行合一,宁静致远”,是每一个兰大哲社人所应秉持之为学做事理念。在学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之高度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予以了强化与提升,其中,2023年“走进社会●行者无疆”实习实践计划的启动与实施就是集中体现。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哲社师生既在不同的地点上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感知时代变迁和洞察社会现实。2023年该计划的第1站走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甘肃玉门老市区,积极调查和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与社区发展议题;作为该计划第2站,本年度哲社师生则走进了深处秦岭山地的两当西坡镇,积极探讨转型时期山地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在本年度实习实践结束后,参与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撰了写自己的实践感想和课题研究。通过学院公众号平台,我们将陆续发布参与该计划的同学的此次实习实践感想,以在促进更广泛交流的意义上让我们一起照见每一位同学在行走中的成长。




西坡行思:田野中的心灵触动


吴海燕

哲学社会学院2023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七月的兰州,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息,热浪一阵阵地袭来,在此我也迎来了自己研究生生涯的第一个暑假,我有幸加入学院举办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台老师、魏老师以及毛老师的带领下,与十几位小伙伴共同前往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陇南之地。

陇南,一个名字中就蕴含着诗意与远方的地方,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与四川、陕西接邻,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山水如画,既有北方的雄浑,又不失南方的温婉,是体验“塞上江南”风情的绝佳之地。

此行调研,旨在深度探寻本土社会文化的深厚底蕴,审视经济脉动之细微,尤其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推行状况,我们深入西坡镇腹地,与淳朴善良的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盼。同时,我们还会走访当地的合作社,深入了解它们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最后每位同学均将在这一领域内,通过深度访谈与亲密互动,寻找个人课题,依托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对这些盘根错节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研讨,深入挖掘内心的思考与启示,从而揭示问题的核心本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进而形成一系列深刻性的实践性论文。

但是单纯依赖课本去窥探田野调查的奥秘,显然是不够的。幸运的是,在实践的初步阶段,学院组织了一系列讲座与培训活动,内容主要 涵盖了社会调研的核心方法和技巧,台老师和毛老师以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为我们填补了诸多知识空白,他们分享的诸多细节,是我之前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未曾设想或触及的。同时我们团队紧密协作,精心制作并打印了详尽的工作手册,这本手册不仅囊括了我们每日紧凑的行ll程规划,还包含了西坡镇的部分地图,为实地考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漫长的准备与满心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7月15日的早晨,我们踏上了前往陇南的车程。

我们先乘坐高铁到达天水站,又从天水站转乘去两当县城的大巴,大巴空间不大,加上大家行李较多,所以大家可活动的空间也大大减小。一路上同学们望着窗外,有些同学则跟老师谈起了自己印象里的西北,以及西北印象与眼前这一切的不同。大约两个小时左右,大巴车在一个服务区停车了,司机师傅给大家20分钟的时间休息,大家跨越脚下行李的“重重阻挡”,下车观赏这不一样的西北。这里没有荒凉与干燥,反而伴着绵绵细雨,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山间缭绕着淡淡的雾气,四周郁郁葱葱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大家纷纷打卡,有趣的是,在这里的通告栏里有一副甘肃地图,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和标记自己的家乡所在地,短短休息以后,我们又出发了。



终于在当天下午三时许,我们抵达了两当县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带领参观下,我们看到的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两当的历史与文化,更是我们了解这片土地的第一个窗口。在博物馆内,我们深入了解了两当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两当县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两当县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更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博物馆的体验区,我们还亲自动手体验了版画的制作过程,从挑选材料到精心刻画,每一步都充满了乐趣。

2024/07/15 两当县博物馆 拍摄者:吴海燕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两当县政府,与当地领导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在座谈中,我们全面了解了两当县的面积、人口、特色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我们得知,两当县在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座谈会上,我院王树莲副院长向对方表达了建立实践基地的初步设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会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晚饭过后,我们再一次坐上了前往最终目的地——西坡镇的车,此时天色已晚,加上由于降雨天气,一路上路边都有许多落石,山路弯弯绕绕,大约一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接下来要住宿的地方——宏庆宾馆。第一天的舟车劳顿,身心疲惫不堪,但是我们还是齐聚在台老师的房间,开始了第一次深入的讨论。

大家纷纷交流着白天经历的点滴,我惊讶于大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认真,而我自己却陷入了对未能锁定课题和服务对象的深深困扰中。正当我为此感到迷茫与自责时,学妹的分享瞬间点亮了我的思绪。

她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在大巴旅途中对司机行为的细致观察。从车辆停靠的次数、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到司机与乘客间的每一次互动,她都一一记录在心。特别是关于在天水站发生的一段小插曲,她不仅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剖析,发现了大巴司机这一群体潜在的需求与问题,尽管他们并未主动寻求帮助。

她的分享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观察记录,更是一次我对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启示。因为在传统社会工作的学习框架内,我往往习惯于在固定的机构和社区内,接触并服务于某一类型的对象,分析他们的需求与问题,并据此进行介入。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对象似乎总是那些被动发现的有问题的人,而机构和工作者则扮演着主动发现的角色。

然而,大家的观察和反思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这引发了我对如何发现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深刻反思:是否我平时关注的服务对象只局限于固定机构或特殊群体?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能够将这种发现式的服务模式转化为更加积极主动的求助式服务,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未来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的目标之一。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更需要我们勇于跳出传统框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服务对象。





DAY.02



第二天,我们前往西坡镇人民政府开展座谈会,听取了政府工作人员对西坡镇的介绍,从人口结构的细致分析,到农业合作社生机勃勃的运行状况,再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西坡镇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座谈会结束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立即投入到实地参观和走访中。我们走访了多家合作社,在生产基地,我们目睹了农产品从原料的采集到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下午,我们在小镇志愿者的带领下前往三渡水村。一路上,尽管天气炎热,但是乡村的宁静与美丽还是让我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更有幸的是,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几位正在摘花椒的爷爷奶奶,他们淳朴的笑容和勤劳的身影让我们停下脚步,与他们亲切交谈,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抵达三渡水村后,我们受到了社区书记的热情接待,在党群服务中心,书记向我们介绍了三渡水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村民生活的改善,再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第二天的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2024/07/16 西坡镇三渡水村 拍摄者:吴海燕



DAY.03




调研的第三天,我们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亲身体验西坡镇的集市生活。一大早,当我们才准备投入新一天的调研时,意外地发现台老师早已与集市上的摊贩们热络地交谈起来,于是我们也迅速行动起来。

然而,与我预先想象的热闹繁华不同,西坡镇的集市规模相对较小,人群熙熙攘攘,我们穿梭在略显空旷的集市之中就显得格外扎眼,我们时不时与摊贩们进行着交流和探讨,这些摊贩们各具特色,有的来自附近的村庄,将自家多余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出售,有的则来自隔壁陕西凤县,利用西坡集市来增加摆摊的机会。在与摊贩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集市人口稀少的原因。他们告诉我,以前集市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陶瓷厂和煤矿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来这里务工,成为了他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方式。但随着近两年煤矿和陶瓷厂的倒闭,人口又慢慢向外迁移,进而间接导致了初中的撤校,孩子们没有了读书的地方,人口开始更大规模的迁移,集市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了解清楚了这里的大致情况,我开始物色我的访谈对象,看着大家都在跟不同的摊贩聊天,我本想等一会在过去,就在这时,我遇到了王奶奶,她亲切的问我是不是来支教的老师,我向她介绍了我们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于是又引来了其他两位成员的加入,她们不断表达着对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感激和感谢

在交谈中,我感受到了每个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无奈。王奶奶本在农村照顾着孙子孙女,西坡初中撤校,导致孩子不得不去县城读书,为了孙女的教育,儿媳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陪读;小卖部的老板娘为了女儿的教育,提前在凤县买了房子;而第三位妈妈则因为无法平衡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孩子的教育需求,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一学期开始适应住校生活。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校撤校和资源集中政策对于地方社区,尤其是家庭这一重要主体的深远影响。这也让我不禁想到,小时候的我与这些孩子有着相同的经历,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是这样上着村小学,然而受制于城乡教育的巨大鸿沟,妈妈被迫成为陪读母亲。

一天的集市走访和了解后,晚上,我们还是跟往常一样围坐在一起,展开今天的讨论。经过今天的访谈,大家的问题变得更加集中和深入。有的同学对摊贩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深入了解他们在这里售卖商品的收益情况,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而另一些同学则对集市上的卡车司机产生了特别的关注。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调研主题,我决定将关注点放在学校撤校和资源集中政策对于地方社区的影响上,通过访谈不同的家庭,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将田野笔记和田野调查上升到课题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调研成果的总结和提炼,更是对我们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的考验和提升。

2024/07/18 西坡镇宏庆宾馆内讨论 拍摄者:吴海燕




DAY.04



在调研的第四天,我紧抓昨天确定的主题,深化了对“学校撤校和资源集中政策对于地方社区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研究,通过新一轮的访谈,我进一步挖掘了家庭层面的具体影响,这些影响远比我想象中更为复杂和深远。

我精心选择了两位访谈对象,他们都是在之前访谈中提及过学校撤校对其家庭产生显著影响的个体。这次访谈,我更加细致地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状况,以及撤校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发现,除了之前已经了解到的劳动力返乡、家庭结构变化(如“一拖二”甚至“一拖三”的现象)外,房价的上涨成为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访谈中,他们提到撤校后,由于教育资源向县城或其他更中心的地方集中,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选择搬迁。这直接导致了当地房价的飙升,从每间100多元迅速上涨到400多元,商品房的价格更是直逼甚至超过了邻近的凤县。这样的价格变动,对于原本就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不仅要面对孩子教育成本的增加,还要应对生活成本的上升,这对于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构成了挑战。

这些访谈结果让我深刻意识到,学校撤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了家庭经济、社区发展、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撤校后,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做出的调整,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间接地推动了社区经济结构的改变。房价的上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它反映了教育资源集中后,地方社区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变迁。

因此,我接下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从多维度、多层次去分析学校撤校和资源集中政策对于地方社区的影响。我继续深入访谈了不同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应对策略,同时也会关注社区层面的变化,如经济结构、人口流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动态。通过这些研究,我希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学校撤校和资源集中政策所带来的复杂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五天,在这次对西坡镇的实地考察中,我们一行人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小镇的脉络。为了给同学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我们决定采取行动,绘制西坡镇地图。

清晨的空气清新,我们三个小组迅速分工,明确了各自的区域。我们将西坡镇主要街道划分为三部分,每一组负责一条街道的地图绘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位热爱绘画的小小志愿者,他的加入为我们的地图绘制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各小组在西坡镇街头巷尾详细考察,记录下每一处重要的地标和设施。当我们完成各自区域的地图绘制后,我们请这位小小志愿者帮助我们整合信息,规划出一副更为合理、完整的镇区地图。

在社区地图绘制的初期阶段,我们团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我们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清晰、实用的地图,以便他们能够轻松找到重要的设施和地点。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地图的比例设置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由于比例尺的不合适,导致地图上的某些重要设施的位置与实际位置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地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来说是一个严重的不足。这一错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地图绘制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由于个人时间安排的冲突,我不得不遗憾地在实践活动的第六天提前离开了团队,未能将研究课题推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进行探索与访谈。然而,这次在西坡镇的暑期实践,却成为了我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体验,并使我我对实地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主要依赖于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这两种研究方法。尽管我曾在课堂上听到过田野调查法,但对其真正的内涵和实施方式却了解得相当有限。然而,正是这次实践机会,让我得以亲身体验并深入理解了田野调查法的精髓。

通过亲身参与,我深切体会到田野调查的核心在于深入实地,与研究对象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取真实且全面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如何在不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观察与访谈,以及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

这次实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对数据进行冷冰冰的分析,而是需要走进现实,去感受、去体验、去融入。虽然我因时间原因提前离开了团队,但这段经历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应用田野调查法。

一切的感谢说在最后,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实践平台,让我们跳出课本去实践,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和应用者。每一次活动的参与,每一场实践的历练,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那些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一同踏上这片田野,共同探索访谈的方法,共同面对无数的第一次。在天水南站的温馨与感动此刻还能回想起来,当老师们得知我们还需要乘坐五个小时的大巴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疲惫与饥饿,而是我们的需求与舒适。他们迅速安排我们去吃饭,自己则在门外,一边等待车辆的到来,一边细心地看管着我们的行李,餐后,我们发现老师们又为我们准备了途中的食物,这样的举动,简单却充满力量,在远离家乡与亲人的旅途中,老师们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时刻关注着我们的需求,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关爱与奉献。

每当夜幕降临,老师们又总是耐心倾听我们白天调研的点点滴滴,并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进展给予细致的指导。我想,那五天在西坡的经历,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探索,更是一次人生中的历练。我们在这里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关爱。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学术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我们人生观的一次深刻洗礼。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孩子们的纯真笑容,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相信,2025年,“行者无疆”团队将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启程,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


2024/07/20 两当县高速口 拍摄者:吴海燕



知行合一 | 宁静致远

文图 | 吴海燕

排版 | 陈卓琳

编辑 | 孙玲丽

审核 | 李晓阳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哲学社会学院创建于1975年,已有四十余年历史。现有中国哲学、社会学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7个,挂靠有宗教文化研究等六个研究中心,主办《科学·经济·社会》杂志。 此平台面向广大师生,提供学院资讯及招考信息,分享院系历史和校友动态,展现哲社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