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十七期
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成功举办
1
11月16-17日,兰州大学第十七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城关校区举行,本次学术沙龙邀请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二十余位师生。本次学术沙龙深入讨论了积极老龄化与银发经济发展相关的多个重要议题。
11月16日,在首先举行的圆桌论坛中,与会学者在老龄化相关研究及其开展方面提出了启发性问题和建设性观点,促进了社会学、公共管理、社会工作、人口学与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护肩与合作,为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17日,在齐云楼304室,举行了沙龙主题报告。在沙龙的开始,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对与会人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孙立国介绍了近期社会学学科建设取得的进展,并表示在学科发展力争新突破的重要时期,开展这样的多学科融合交流学术活动,不仅将有助于研究者视野的开拓与成果的精进,更将为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启迪,注入力量,欢迎各位同仁多多关注和支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并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够高水平、常态化开展下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助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
兰州大学魏淑媛博士作题为“乡村养老志愿者组织培育与乡村社会内生动力生成外在力量带动内生动能”的报告。魏淑媛从近代以来乡村建设与社会组织的学术脉络与乡村建设与教育运动等历史实践入手,对乡村发展动力或何以组织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的逻辑脉络与学理基础进行了讨论。结合老龄化进程深入与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背景,展开其在M市某村进行的调查研究。养老服务的运行有赖于政府购买、社会各方支持和潜在资源的调动和激发等条件和过程的实现,社工机构对农村志愿组织培育则从组织化、资源统筹协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等方面展开,从而建设平稳有序有效的养老志愿服务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多主体互动合作水平与基层群众互助服务能力意识。总的来说,其目标的实现通过社工介入对乡村社会及其相应结构理念的再造、生活化场景中现代性所致断裂之重新构建与共同体整合等途径实现,并指出后续如基层激励与各主体利益协调等可持续问题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讨。随后与会师生对此进行了热烈的延伸讨论,如乡村民生状况与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理性与公共精神之涵育与治理主体职能责任等话题,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代秀亮则提出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的视角将有助于拓展对乡村养老与乡村建设等类似议题的观察视域。
3
随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曹丹副教授发言题为“童年虐待经历与老年人认知能力和认知衰退的关系研究”。曹丹认为,老年人认知衰退的问题及其客观上的应对困难,结合中国老龄化进程加深与认知障碍患者群体之大,兼具健康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属性。其引入生命历程理论,基于此探究童年经历对晚年健康水平尤其是认知表现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研究,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储备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曹丹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和介绍,发现虐待是为引发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与诸多身心问题有关,并可能影响认知和记忆。童年经历与认知表现等方面的研究多于域外展开,并一般认为不良经历与记忆下降无关或负向关系较弱。而在文化、社会背景相异而现象和问题更为突出的我国,则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证据。其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结果显示,童年时期身体与情感虐待均会导致晚年更低水平认知。该研究形成了不同发现,并在这一话题的探讨中补充了来自我国的证据,具有学术和现实的双重贡献。其同时指出,该数据测量的老年群体经历过社会性不良事件,可能影响到最终结果,自我报告的模式可能带来偏差,同时对男性抚养者的虐待行为未进行测量和探讨。随后的讨论中,大家对这一基于我国数据的研究的创新性、启发性与未来展望较有兴趣,对虐待行为的文化社会界定与代际行为差异讨论较多。兰州大学王英教授进一步提出,自我报告的偏差可能来源于调查过程对健康状况自我认知的唤起乃至干扰,老年群体对身体疾病及其影响的自我认知亦可能存在归因偏差。而在学术与社会问题的层面上,医学与不同学科乃至社会文化对同一问题的界定与问题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存在方式之差异,亦是值得多学科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问题。
4
兰州大学王英教授基于团队科研与社会服务实践,作题为“互动性老年在线服务中的技术适应与用户体验”的发言。王英首先对在线服务的应用、概念与分类进行介绍,指出其具有不易受时空限制、可匿名化、自由度高、技术与效果多样和能够增强被干预者主动性等独特优势,随即对其如数字技术使用的不适应、因非出于效果而是成本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老年服务对象数字素养不佳影响效果,在线服务本身质量不稳定,隐私信息泄露与关系建立困难等问题进行展开,同时也是对线下服务当中面临的部分共性问题或同等风险的再思考。而以往关于线上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接受线上服务之体验的研究相对匮乏。随后其对互动性在线服务有何挑战与如何调适进行了集中探讨。具体而言,涉及互动性服务自身挑战,优化服务及其双向反馈,交流深度和情感支持对体验和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发现,一线社工、机构管理者与服务对象有着共同的需求与关切,如技术易用性,情感支持和交流深度等,而基于不同的角色、行动和逻辑,主要关注点亦有不同,如服务对象最为注重关系建立与情感沟通,而服务提供者则往往受技术因素与实际操作问题的制约。结果表明,技术适应与适用在服务提供和效果实现上具有双重和双向的作用,良好的技术适用能够提升服务本身的质量与对象感知效果,服务对象的反馈尤其是在技术适应上的问题亦反作用于具体的技术方式与服务形式。同时不同主体对此的感知具有差异,尤其在情感传递和支持领域,而其将直接影响服务的实际体验与接受度。对矛盾问题优化,实践者与服务对象的感知不同。总而言之,服务对象体验的重点在于互动的质量,而如前所述,这与技术运用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技术驱动社工服务之余,人文关怀驱动技术使用的面向更值得探讨和关注。与会师生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数字鸿沟及其克服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延伸讨论,进一步发掘了这一研究的启发性,并基于数字化进程中家庭内部互动等问题引发了对家庭成员数字素养与老年人价值感,数字素养不足与家庭支持对家庭关系有影响等方面的思考。
5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代秀亮作题为“农村互助养老:社会基础、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的发言。其研究认为,互助养老的探索为国家和社会层面所鼓励和期待,但实践发展缓慢,存在着一系列矛盾问题。但其中非正式社会合作的理念及其实践具有历史和文化层面的传承与认知,其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路径选择,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如村民自治实践与传统敬老孝亲文化等。随后其从互助养老何以可能的历史演进逻辑切入,展开其可能空间与现实挑战。作为基层社会自组织与互动的人民互助,经历了依托传统社会结构与关系的传统互助为主导、社会主义集体组织形式引入与集体性互助形成等过程,及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社会结构式微和集体主义互助弱化,再到现代化互助养老制度建构的时代与现实命题的提出,传统因素的消解与重要支撑力量或资源动能的缺席是为目前互助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在已有政策话语中,顶层设计指导宏观政策,反映了期待与倡导的面向,但具体内容不甚突出,概念并不清晰。互助养老及其体系构建应当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从管理或治理的角度出发或是制度主义的视角,易导致对非正式面向的忽略。此为问题意识层面的观照与思考。就互助养老的现实形式与未来发展而言,幸福院是其主要模式和合理选择,其组织化、制度化稳定性较高,政府支持是现阶段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资金主要来自财政,但这一过程中以自上而下的领导和设计为主,基层群众与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的互助实践、反馈互动和合力的形成并不完善,存在服务水平低,社会整合有限,老年人主体性未充分发挥等现实问题。就其发展路径与阶段而言,则应从重点人群与关键问题出发,进而满足全体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以达至成为积极老龄化与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目标。为此,应明确主体责任,完善载体与制度化水平,优化政策协同。在讨论过程中,与会师生对社会传统、结构与思想的崩解带来制度设计的前提变化与政策及其施行者对非正式的支持机制介入有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这一系列倡导性命题均与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的普遍性问题相关,更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
6
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兰州大学)老龄科研基地、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刘璐带来了题为“合作还是盲从:中国地方政府旅居养老政策制度扩散研究”的主题报告。该报告基于近年来旅居养老作为新兴养老模式迅速发展、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以适应或促进的背景,引出其核心问题,即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学习和模仿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是基于理性采纳与积极合作或是盲目跟风模仿。其旨在探究中国地方政府旅居养老政策制度扩散的机制、模式和影响因素。该研究结合政策扩散理论和制度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和事件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对2010-202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有关旅居养老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识别政策扩散的模式和路径。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省份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背后的动机、影响因素和决策过程。最后,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地方政府采纳旅居养老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旅居养老政策制度扩散呈现出多种模式,包括垂直扩散、水平扩散和混合扩散。地方政府采纳旅居养老政策的动机既包括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政策效率的理性考量,也存在着从众效应、政治压力等非理性因素。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程度、养老资源禀赋、邻近地区政策示范效应等因素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地方政府间旅居养老政策制度扩散是理性合作与盲目跟风交织的复杂过程。为了避免政策盲从,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学习和评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旅居养老政策。在讨论环节,基于这一研究的建构与启发,对政策之扩散的形态、界定与实际体现,与会师生交换了意见,同时对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7
在沙龙的最后,西安交通大学邸晓东博士作“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主题报告。其从养老环境变化入手,提出社区养老服务目前面临的各类问题。因而其应当拓展模式,增进组织嵌入,智慧养老、医养结合与群众互助等方式应当得到推广和实践。在可及性视域下,广覆盖,普惠性,有效性是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方向,可及性的深层内涵则应超越于可触及的层面,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邸晓东将可及性划分为五个维度,即可达性、可用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和可负担性。社区养老服务于老年服务对象之可及,对于老年人而言将能够具有身心健康改善、社会参与能力提升与社会关系丰富化、生活意义和价值感提高等效用,并能够提高其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在实践层面,研究认为,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注重可及性实效而非单纯资源投入,以人为本,注重老年群体差异化现实需求。应明确引领思路,科学进行阶段划分,有序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与前几位发言人的观点类似,该研究同样指出了提升老年人可行能力、发展社会服务基层内生动力与塑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性。与会师生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就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期性与多维度性进行了交流,并将居家这一重要生活领域与社区服务相联系。而在养老与医疗活动的差异和共性上,与会师生普遍认为,这将是二者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与学科关注等方面交叉融合的重要内容。
结
语
萃英人文学术沙龙是兰州大学为进一步落实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推动兰州大学新文科建设,拓宽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搭建一个学科之间会通,交流和融合的新平台。秉承“加强交流、碰撞思想、启迪智慧、促进发展”的理念,营造自由、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助力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
知行合一|宁静致远
文图 | 高梓程
排版 | 王嘉敏
编辑 | 满吉苑
审核 | 李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