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由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共同实施,专注于服务甘肃省积石山地震重灾区的特殊群体,包括地震致残人员、困境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一年的陪伴式社会工作服务。
2023年12月18日,中国西北部偏远的甘肃省积石山县遭遇了一场6.2级地震,给当地房屋、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破坏和深远影响。如何助力灾区居民重拾信心,迅速恢复生活秩序,特别是在心理与社会层面提供有效支持,成为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兰州大学积极履行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毅然投入到积石山地震的抗震救灾与家园重建工作中,并成功申请了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积石山灾后重建及困境人群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
该项目由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共同实施,充分调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创新性地融合了“教学、研究及实习实践”,建立了多功能的综合基地。该项目专注于服务甘肃省积石山地震重灾区的特殊群体,包括地震致残人员、困境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一年的陪伴式社会工作服务。预期通过专业介入,提升本地社区的韧性和重建效率。此外,项目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综合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一系列服务案例和故事生动诠释了社会工作服务的丰富内涵。
遗留在贫瘠角落的小小少年
在偏远的贫瘠之地,有一位小小少年——小韦(化名),他的故事令人动容。在一次入户探访中,社工们有幸遇见了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受灾情所迫,小韦的父母远赴他乡务工,以微薄的收入支撑起家庭的天空。为了让哥哥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小韦被留在了家乡,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尽管年幼,小韦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成熟与责任感。他独自承担起了学习的重任,每天放学后总是匆匆回家,陪伴祖母,并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他很少有机会参与户外活动,但这份自律与坚韧,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当社工提出为他提供学业辅导时,祖母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小韦也用他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表达了谢意。社工们迅速行动起来,为小韦量身定制了个案服务计划,希望通过学业上的帮助,为他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小韦的自律性让人肃然起敬。他总是先完成作业,再与祖母共享晚餐,之后才会适度地放松一下,看看电视,然后按时入睡。尽管平时的娱乐时间有限,但到了周末,他也会与小伙伴们短暂相聚,享受那份属于童年的纯真快乐。
在学业上,小韦的勤奋与认真更是让人感动。他的作业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老师的赞许与鼓励,二年级的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虽然在某些算术问题上还需要借助手指来辅助计算。在社工的陪伴下,小韦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他学会了先独立思考,再向他人求助。
除了学业上的辅导,社工们还特别关注小韦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的交流,他们了解了小韦的生活点滴和学习状况。每当提及父母和兄长时,小韦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落寞。但社工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关爱与陪伴,一定能够缓解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小韦虽然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环境中,但他用自己的乖巧与懂事为祖母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也为自己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他就像那朵在角落里默默绽放的花朵,不畏艰难险阻,静静地生长着。社工们坚信,总有一天,小韦会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岁月沧桑后的温暖守护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那连绵群山的环抱中,周家村宛如一首沉淀着历史韵味的悠长曲调,静静吟唱着过往的沧桑与变迁。在一次深入的社区探访中,社会工作者有幸邂逅了马玉天夫妇,他们的人生轨迹如同山间坚韧的岩石,清澈而刚毅。刘应慕(化名),一位年逾古稀的肝硬化患者,与妻子携手共度风雨,见证了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顽强。妻子曾遭腰部与手部重创,至今腰部仍需木板支撑,生活诸多不便。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家园在原址上重建,但新屋尚未竣工,健康、住房以及亲子关系的重重困难,让两位老人的生活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面对刘应慕夫妇的艰难处境,社会工作者迅速行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精准识别了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两位老人的健康状况成为首要关注点,同时,改善与子嗣的关系也刻不容缓。社会工作者以减轻孤独、提供生活支持为目标,同时致力于修复家庭关系的裂痕。每一次探访,都如同春风拂面,让刘应慕夫妇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社会工作者不仅计划提供物资援助,以减轻他们的日常负担,还细心发现刘应慕妻子手部受伤却未办理残疾证明的情况,主动提出协助办理,以便她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了个案管理的方法,整合社区等多方资源,为刘应慕家庭构建起一张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开花结果。刘应慕夫妇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笑容更加灿烂,孤独感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接下来,社会工作者将继续跟进刘应慕妻子的残疾证明办理事宜,确保她能够享受到应得的福利待遇。虽然改善亲子关系非一日之功,但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至少为两位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障与温暖的陪伴。
社会工作者通过精准的问题评估与贴心的服务,为刘应慕夫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与改变。他们的介入不仅有效缓解了两位老人的孤独与无助,更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温馨与保障。刘应慕的故事,正是社会工作者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细微处彰显大爱的生动写照。
折翼天使的重新起飞
在临时搭建的安置区活动板房内,社工遇到了一位名为美灵(化名)的38岁母亲。她的生活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陷入重重困境。尽管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但为了家中房屋的修缮,他不得不返回家中,承担起两个孩子的学业与生活重任。美灵自幼便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无力,需借助拐杖才能勉强行走,如今更是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仅能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在一次社区走访中,社工团队注意到了美灵的艰难处境。她所居住的活动板房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地面凹凸不平,轮椅难以通行,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丈夫的照料。丈夫不仅要照顾美灵,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和上下学接送,压力巨大。尽管如此,美灵仍尽力做着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丈夫的负担。
经过深入评估,社工发现美灵面临着身体、经济和心理的多重挑战。为此,他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帮扶计划,旨在提升美灵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社工为美灵捐赠了一台洗衣机,以减轻她的家务负担,保障基本卫生条件。同时,为了增强她的自信心,社工邀请美灵加入社区支持小组,与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女性交流分享。在这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美灵结识了新朋友,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此外,社工团队还为美灵提供了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她掌握情绪管理和应对生活挑战的技巧。在咨询过程中,美灵表达了对孩子教育的担忧,希望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多支持。社工协助她制定了简单的家庭学习计划,并鼓励她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经过数月的帮扶,美灵的状态有了显著改善。她不仅重拾了生活的希望,还学会了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困难。她感慨地说:“感谢你们让我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有办法应对。”如今,美灵已成为孩子们的坚强后盾,并在社区中发挥着传播希望与勇气的榜样作用。
坚韧之花在废墟中绽放
在另一座同样遭受灾害的小院中,社工们有幸结识了杨敏。她自幼命运多舛,一岁时便失去了母亲,与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成年后,她与同样身世坎坷的邻村男子结为夫妻,共同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无情地击碎了这份平静。房屋倒塌,杨敏多处骨折,行动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丈夫为了照顾她,不得不放弃工作返乡。
杨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地震后,她更是变得沉默寡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仿佛被世界遗忘。由于不识字,她错过了许多爱心捐赠的物资,外界的援助也寥寥无几。直到社工的出现,为她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社工团队在一次家访中发现了杨敏一家的困境,并迅速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他们送去了基本的生活物资,以解燃眉之急。考虑到农忙季节家中劳动力短缺,社工们主动帮忙收割玉米。同时,他们积极联系专业康复团队,为杨敏提供上门诊断和治疗,并给予康复指导和医疗建议。此外,了解到家中奶奶身患重病,社工们努力为奶奶申请大病补贴,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随着社工团队的持续帮助,杨敏逐渐发生了变化。她开始愿意向社工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社工们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慢慢打开了她的心扉。在精神上,杨敏逐渐卸下了沉重的负担,重拾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她满怀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的到来,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在社工的陪伴下,杨敏正一步步走出困境,向着充满阳光的未来迈进。
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困境人群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这些困境人群的生活。社工将继续努力,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重建之路,见证他们生命之花的再次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