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前沿丨B细胞靶向生物制剂泰它西普成为MG患者精准治疗潜力之选

健康   2024-12-13 18:03   北京  

导读

冬来雪拥,白梅吐艳。为进一步促进重症肌无力(MG)领域的蓬勃发展,重症肌无力协作组2024年学术年会于12月7日-8日在武汉隆重召开。此次盛会汇聚国内MG领域著名专家和临床学者,围绕MG最新研究成果与治疗进展分享真知灼见,共同助力MG诊疗不断前行。

图1 重症肌无力协作组2024年学术年会现场

MG是一种典型的抗体介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飞速进展,靶向治疗已成为MG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针对B细胞及其相关免疫机制的靶向疗法,展现出极大的治疗潜力及应用前景。泰它西普作为一种创新型B细胞靶向生物制剂,本次会议中有许多关于其相关研究和应用的精彩分享,是此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本文就此内容进行总结报道,以飨读者。

对因治疗:B细胞靶向疗法直击MG发病源头


MG是以波动性肌无力和疲劳为特征的罕见病,其临床症状的出现主要与以下两个环节有关:1)上游环节,主要为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和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异常;2)下游环节,主要为免疫异常所致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的传递障碍。针对上游主要靶点的有效干预,包括抑制或清除免疫细胞、减少下游致病抗体产生而实现治疗作用的方式,属于“对因治疗”;而针对下游靶点的治疗,如清除致病性抗体、减轻补体介导的损伤来实现治疗作用的方式,属于“对症治疗”1,2(图2)。

图2 治疗MG的生物制剂靶点概览

既往靶向治疗策略多集中在下游靶点,然而随着中国对MG免疫病理机制的认识日渐深入,《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强调2,在MG治疗中,除外下游靶点药物的使用,如现有的靶向药物补体C5抑制剂、FcRn拮抗剂等,也应适合联合使用作用于免疫病理通路上游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如激素、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靶向B细胞的治疗等,以期实现疗效的衔接和平衡长期使用补体C5抑制剂或FcRn拮抗剂的疗效/价格比。B细胞是MG免疫病理通路上游环节的重要靶点,异常活化的B细胞可通过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进而导致疾病进展3。因此,靶向B细胞已成为MG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要关注点。

研究发现,B细胞靶向生物制剂相较于传统免疫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MG的复发率,且耐受性更好4泰它西普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上游靶点药物,可同时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直击致病性抗体产生的源头——B细胞及浆细胞,从而减少致病性抗体的产生,发挥“对因治疗”作用。目前,泰它西普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II、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结果数据均显示其在gMG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

临床验证:泰它西普治疗gMG的II期研究结果


本次会议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笪宇威教授在围绕“2024年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主题进行的精彩报告中介绍了泰它西普治疗gMG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该项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研究,旨在初步评估泰它西普治疗gMG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3 笪宇威教授围绕“2024年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主题进行精彩报告

研究疗效结果显示,第24周时,泰它西普160 mg组和240 mg组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表(QMG)评分较基线分别平均降低7.7分和9.6分;且QMG评分为自第4周起便表现出明显降低,并持续至第24周(图4)。第24周时,泰它西普160 mg组和240 mg组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较基线分别平均降低13.8分和14.1分;并且也表现为评分从第4周至第24周的持续降低。安全性结果方面,泰它西普160 mg组和240 mg组中均未发生导致停药/退出/受试者死亡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图4 泰它西普治疗24周QMG评分较基线的变化

对于泰它西普的II期研究数据,笪宇威教授总结道:泰它西普作为BAFF/APRIL双重拮抗剂,作用于MG疾病通路的上游,即致病性抗体产生的源头,可显著降低gMG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与良好耐受性,为MG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总结


当下,寻求新的有效、精准、安全的治疗策略已成为MG未来的治疗方向。泰它西普作为一种双靶点融合蛋白创新药,可特异性靶向MG病理机制的上游环节,阻止B细胞异常分化和成熟,从而实现MG的“对因治疗”。泰它西普治疗gMG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已证实其治疗gMG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基于此,泰它西普治疗gMG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并且中国III期试验已达到主要终点。这些积极的研究结果不仅为MG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推动了中国MG领域向前发展。目前泰它西普的MG适应症已于2024年10月递交上市申请,并有望在2025年正式获批,期望泰它西普早日上市为更多MG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参考文献:

1.赵重波, 等.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 (12): 937-94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等.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8):840-847.

3.Yin J, et al. Eur J Neurol. 2024 May 10:e16322.

4.Zhang C, et al. CNS Neurosci Ther. 2020 Dec;26(12):1241-1254.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神经科
关注医脉通神经科,快速获取国内外神经科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